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非平整表面闪蒸喷雾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5 13:41
【摘要】:低压环境下的闪蒸喷雾,工质发生剧烈汽化,带走大量热量;而非平整表面通过在表面进行微加工,扩展了表面的传热面积,增加汽化核心,有助于增强换热效果。本文将两种技术结合,旨在强化表面传热性能。本文搭建了低压环境下闪蒸喷雾的可视化实验台,采用去离子水为工质,研究了其经过旋流雾化喷嘴和直流喷嘴至低压环境下的雾束形态。结果显示:当采用旋流雾化喷嘴时,在喷嘴内部工质已经被部分雾化,开启阀门瞬间,液体已经雾化。当采用直喷嘴时,喷雾形态是随时间的渐变过程,喷雾形态经历液柱—破碎—完全雾化的过程。随环境压力降低,工质初始温度升高,喷雾锥角增大。实验研究了常压喷雾和低压喷雾至不同结构表面,其表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分析获得了表面结构、环境压力、工质温度、工质流量对温度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常压喷雾和低压喷雾过程中,表面温度变化都经历三个阶段:1)喷雾阶段:表面温度迅速降低;2)汽化阶段:喷雾结束后,表面存留液体继续汽化,温度继续降低;3)温度回升阶段:由于底部持续加热,当表面温度降至最低点后,液体汽化带走的热量小于持续提供的热量,表面温度逐渐上升。以铜为基底,加工了三种表面结构,包括:圆柱结构、方柱结构和烧结表面。通过分析喷雾过程中,表面温度的变化可知:无论是常压喷雾还是低压喷雾过程,三种非平整表面的传热性能均优于光滑铜表面。其中:圆柱表面最优,方柱表面次之。在常压喷雾过程中,工质流量越大、工质初始温度越低,喷雾阶段表面温度下降越快;但对汽化阶段,表面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影响较小。在低压喷雾过程中,环境压力越低,喷雾阶段表面温度下降越快,表面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也越低。而工质初始温度对表面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实验测量了喷雾在喷嘴出口轴线不同位置处的温度,并针对低压环境下单个运动液滴蒸发过程的温度变化建立了数学模型,采用Matlab软件计算了液滴温度随喷射距离的变化。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二者较为接近。继而分析了环境压力、工质初始温度对液滴温度、尺寸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压力越低,液滴蒸发越快,直径减小越快,温度下降也越快。液滴初始温度越高,在喷嘴出口处液滴蒸发越快,直径减小也越快,温度下降越快。喷射进行一定距离后,液滴初始温度的影响逐渐减弱。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K124
【图文】:

相变传热,闪蒸


第 1 章 绪论研究背景及意义发生闪蒸现象是由于液体自身温度高于所处环境压力下对体由液态转变为气态,带走大量热量。利用液体闪蒸的这却广泛被用于各行各业中。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功能越来越强大,体积越来越小,然题已经成为影响该领域高速发展的制约因素。芯片的微型化大量的热量,局部热流密度达到 100W/cm2-1000 W/cm2 [1],高 10 ℃,其寿命就会缩短 50%[2]。如图 1-1 传统的冷却方散热需求。闪蒸喷雾冷却过程中存在着相变,传热系数较高工质流量较小,可以满足当下芯片高速发展的需求。

照片,实验系统,照片,工质


图 2-2 实验系统照片系统浴国 Wiggens 生产的加热制冷循环浴槽,型号 9WT1002,-20 ℃~80 ℃,精度±0.05 ℃,额定电压 230 V,采用槽工作时,工质必须在警戒水位以上避免烧毁机器,在实排放并进行干燥处理,防止仪器锈蚀。用的微泵是美国 IDEX 公司生产的 Micrpump,型号 GJR VDC,由直流稳压电源提供,驱动微泵转动;控制微泵,在该区间改变输入电压即可控制微泵转速,从而控制提许工质通过的温度范围-40 ℃~85 ℃,微泵转速 500rpm0 ml/min~5000 ml/min。由美国McMillan公司生产的FLO-SENSORS104-7-E型涡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新华,战威;具有离解反应的推进剂高压蒸发理论探讨[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2 刘松;聂万胜;苏凌宇;石天一;刘瑜;;高温高压环境下煤油液滴蒸发过程实验研究[J];火箭推进;2017年02期

3 柴琳;杨文哲;刘斌;陈爱强;;多种类型液滴蒸发综述[J];化工进展;2018年S1期

4 张能力,王补宣,徐友仁;液滴蒸发时的界面形态及其对蒸发速度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7年02期

5 苏凌宇;聂万胜;刘卫东;;低频压力振荡环境下运动液滴蒸发过程的准稳态模型[J];推进技术;2011年05期

6 马圣;;基于零维模型的液滴蒸发建模和仿真[J];科技风;2017年07期

7 杨帆;王亚隆;郭雪岩;;基于混合热格子玻尔兹曼模型的液滴蒸发数值模拟[J];能源研究与信息;2019年02期

8 王宝和;李群;;单液滴蒸发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干燥技术与设备;2014年04期

9 孙凤贤;杨金;刘昌宇;夏新林;;高温气流中液滴蒸发的表面张力效应[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6年01期

10 费舒波;齐运亮;李雁飞;张会强;王志;;高温高压下机油液滴蒸发特性的数值模拟[J];内燃机学报;201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富庆飞;张运霄;杨立军;;超临界环境下液滴蒸发的分子动力学模拟[A];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8年

2 金华翔;金哲岩;杨志刚;;表面粗糙度对液滴蒸发过程及内流场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孙凤贤;夏新林;沈淳;;燃料液滴蒸发的数值模拟研究[A];全国计算物理学会第六届年会和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张洁;吴萌萌;满兴坤;Masao Doi;;基于Onsager变分原理的液滴蒸发过程研究[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E:高分子理论计算模拟[C];2017年

5 满兴坤;;液滴蒸发残留物结构的Onsager变分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E:高分子理论计算模拟[C];2017年

6 张永建;王森浩;蒲建宇;耿兴国;臧渡洋;;胶体液滴的蒸发裂纹[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7 魏明锐;赵卫东;孔亮;沃敖波;;液滴修正零维蒸发模型的推导与分析[A];2007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苏凌宇;丰松江;聂万胜;庄逢辰;;基于燃料液滴蒸发过程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低频不稳定燃烧激励机理分析[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二十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燃烧学专辑[C];2014年

9 薛长国;夏玲燕;陆曼;李宏燕;滕艳华;;PVA液滴蒸发驱动同心环图形化的研究[A];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I 高分子组装与超分子体系[C];2015年

10 余迎松;孙黎;黄先富;;微柱结构PDMS表面上的混合液滴蒸发[A];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C];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马小康;丙酮—丁醇—乙醇复合柴油液滴蒸发及燃烧特性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2 罗昊;基于微纳米结构表面的浸润性及液滴蒸发行为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3 崔文彬;表面微结构对流动沸腾和固着液滴蒸发的影响[D];大连海事大学;2018年

4 付耿;叠氮复合柴油液滴蒸发特性及影响机理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赵鹏;燃油液滴蒸发过程传热传质机理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6 张永建;胶体液滴的蒸发及其自组装图案调控机制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7 胡鹏;基于乙醇柴油单液滴蒸发和湍流扩散模型的喷雾和燃烧过程研究[D];江苏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潮;纳米燃油热物性参数及悬浮液滴蒸发特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9年

2 刘亿鑫;非平整表面闪蒸喷雾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9年

3 赵鹏;GDI汽油机润滑油液滴蒸发及自燃着火特性实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年

4 陈雨虹;单双组分固着液滴蒸发过程对流传热传质的数值和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5 唐瑞;附壁氩液滴蒸发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重庆大学;2018年

6 杨杨;多元工质液滴蒸发的内部流动和沉积特性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年

7 李金达;多组分燃料单液滴蒸发过程的实验及模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8 朱琦;化学微图案化表面上液滴蒸发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9 丁继贤;单液滴蒸发的压力效应与热环境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10 吴瑶;润滑油液滴蒸发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292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7292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f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