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粗糙边界条件下湍流热对流温度剖面测量

发布时间:2020-06-30 08:30
【摘要】:热对流是由于流体运动产生的传热机制,它广泛存在于大气环流,海洋环流等众多系统中,湍流热对流模型是建立于众多自然对流现象之中典型流体力学模型。前人关于对流的研究多集中在光滑边界,但实际真实的流场中,绝大多数物质表面为粗糙面,所以对于粗糙边界下的湍流热对流研究十分重要。本实验中,我们通过将边界制作成高与边长均为3mm的金字塔形来实现粗糙边界条件。保持系统内的普朗特数Pr=6.8恒定不变,在Ra数的测量范围为8.3×108~3.8×109的条件下,测量温度分布与温度脉动情况,以了解热量传递机理以及温度的统计特性。本文在湍流热对流中,进行了内部的热边界层波动对内部温度θ(z)分布剖面以及温度脉动η(z)剖面影响的研究。随着测量位置距离底板的距离z逐渐上升,我们发现了三个标度率特性。在边界层区附近,在热边界层厚度不同时,我们测量得到的θ(z)与η(z)均会在热边界层厚度δ变化的情况下,得到对应的分布特性θ(z/δ)与η(z/δ)具备自相似性。在边界层之外的区域,由于θ(z)几乎保持恒定不变,因此,我们引入另外一个表述温度剖面的参数(?)(z)来描述边界层之外的温度变化情况,发现了温度随z/H(H为系统装置高度)呈现对数函数关系分布的对数分布区:(?)= A1n(z/H)+ B,并在Ra数在8.3×108~3.8×109变化时,发现了对数分布区内幅值A随Ra数变化的关系式A(Ra)=A0Raη。同样,在边界层之外的温度脉动研究中,我们发现得到的η(z)随着z/H呈现出一个很好的指数函数关系,η(z)~(z/H)ε,在本实验的系统中测量得到的ε值为-1.45,并且该分布特性在Ra数处于8.3×108到3.8×109之间时,保持一致。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357.5;TK124
【图文】:

流线图,等温面,对流系统,流线图


分子微团受热导致内部密度减小,从而在浮力的作用下,向上运动逐渐冷却的过程中,由于流体微团密度增大,从而在重力的作用下,。该对流传热过程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并在自然界中充当传热的主要对流是地球物理重要的研究内容[1-3],如海洋的洋流,大气的流动[4-6热等均存在热对流。在工业上,热对流研究理论也有大量的运用,比件的散热片设计等。于前人的理论研究得出经典的用于研究热对流系统传热系统的模型gh-Bénard 对流模型(RBC)[7]。在这个模型中,我们把自然热对流团受热上升与冷却下降的系统简化为:在流体底部放置一块均匀恒温,顶部为一块均匀恒温的冷却板。通过底部加热与顶部冷却从而形成对流模型。它包含了所有上文中自然热对流的特性,并进行了合理地图 1-1 所示,图中蓝色部分是顶板冷却而导致液体向下运动形成等温面部分随后会形成的冷羽流[8],红色部分是由于底板加热而导致液体向成等温面,随后会形成的热羽流[8],这些描述的正是分子微团运动的

示意图,热羽,流形,示意图


热量传递过程对于 RBC 系统内部的。在 RBC 系统中,近年来有许多问题尺度环流。其研究的问题是在 RBC的一个途径,如何从加热的底板传递有助于对于热量传递途径的理解。人现:在靠近热板以及冷板的板面处,,系统中近百分之八十的热量都集界层脱离,从而形成热羽流与冷羽流运动来传递。就是羽流的形成以及传递的过程,其羽流,对应的红色流体微团是热羽流冷板以及热板脱离,并且向对面运动传递的过程,所以分布在流体中的热础,而研究温度剖面特性,正是研究进一步了解热对流的温度传热特性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室内热对流与通风》[J];暖通空调;2010年06期

2 吴向东;我怎么教《热对流》[J];小学自然教学;1997年04期

3 束宇;姜有山;张志刚;;对流温度在局地热对流降水预报中的应用[J];气象;2015年01期

4 何平;马颖;阮征;王迎春;李长河;曹晓彦;;晴空热对流泡的风廓线雷达探测研究[J];气象学报;2010年02期

5 郑奕财;观察实验 启发讨论──《热对流》一课的教学设计[J];教学仪器与实验;1995年X2期

6 彭石泉;;“热对流”实验的创新与改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5年02期

7 孙茂友,万群,秦福;水平磁场对熔体热对流抑制作用的理论分析[J];稀有金属;1991年01期

8 钟建华;从近似均一热场下的无载热对流实验探讨大地构造运动及其演化[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2年02期

9 曾乐元;;自然教材中几处值得斟酌的地方[J];小学教学研究;1999年11期

10 邬云文,周小清,杨永东;水平液体层热对流失稳问题的理论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佘振苏;;对热对流理论的发展展望[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2 王补宣;;热对流机制本质的思考[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窦华书;;交错冷热边界热对流的数值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4 王福江;;对天津市诸热田热对流的探讨[A];第三次全国地热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89年

5 徐飞彬;卢志明;;二维Rayleigh-Benard热对流系统中微纳米颗粒凝并规律的研究[A];2014年全国环境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6 李力刚;;薄球壳中非线性热对流的多样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喻长建;喻宇;昌立伟;;岳阳盛夏区域性热对流降雨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 中高层大气及其与对流层的耦合[C];2014年

8 徐炜;包芸;;高效求解Rayleigh-Benard热对流[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包芸;叶孟翔;罗嘉辉;;二维湍流热对流的高效可并行DNS计算[A];第十五届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MMM-XV 2016)[C];2016年

10 包芸;张义招;叶孟翔;黄茂静;陈军;佘振书;;窄方腔热对流中近底板对涡流动结构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潘娜;声场与重力场耦合作用下热声热机实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魏义坤;基于格子Boltzmann 方法气—液两相流及热对流问题的数值研究[D];上海大学;2013年

3 王婵;下垫面非均一性影响边界层垂直速度场的数值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姜林;典型聚合物材料的热解动力学与火蔓延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5 胡宇鹏;复杂边界条件下具有密度极值流体的热对流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6 沈挺;旋转对Czochralski熔体晶体生长中热对流过程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6年

7 王超房;注塑成型模拟关键理论与算法研究及Z-Mold软件改进[D];郑州大学;2016年

8 姚世勇;基于机舱环境背景下的冲击射流与湍流热对流的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恽祺;粗糙边界条件下湍流热对流温度剖面测量[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2 李红;热对流主导的山区小水库分层与混合研究[D];青岛大学;2018年

3 鄢博;水平热对流热传输及温度剖面的实验测量[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4 郝建涛;瑞利—伯纳德湍流热对流中的高阶流动结构[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亚军;高聚物对封闭方腔热对流的流动与传热特性影响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刘旭良;正交分解法在热对流系统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7 王琰;界面变形的液封液桥内热毛细—浮力对流的数值模拟[D];重庆大学;2007年

8 张雪玉;城市污水污泥干燥动力学特性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9 王琳琳;土壤水分的垂直运动对土壤温度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10 叶琴;粘弹性流体Rayleigh-Bénard热对流的流动延迟和换热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351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7351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1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