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燃煤烟气中气溶胶颗粒形成及长大的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1 06:57
【摘要】: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我国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燃煤电厂的颗粒物排放问题日益突出。燃煤烟气中的颗粒物分为可过滤颗粒物(飞灰等一次固体颗粒物)和可凝结颗粒物(H_2SO_4、NO_X、NH_3、VOCs等气体组分凝结形成的二次颗粒物)。目前已有的燃煤烟气颗粒物控制技术大多针对可过滤颗粒物,对可凝结颗粒物的研究较少。而可凝结颗粒物会在湿法脱硫塔及以后烟道内的高湿烟气中大量生成,难以被传统颗粒物控制技术高效脱除。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围绕燃煤烟气中颗粒的形成和长大展开研究。通过量子化学和动力学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温度、湿度、荷电等因素影响下,烟气颗粒从分子到微粒的多个尺度下的形成及长大规律,获得了高湿烟气气氛中的气溶胶形核速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的烟气气溶胶内新颗粒的生成量)和颗粒长大速率(单位时间内颗粒粒径的增长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烟气气溶胶中颗粒长大对颗粒形成的抑制作用。本文结论可用于指导燃煤电厂中烟气二次颗粒控制技术。第一,研究了烟气中气溶胶颗粒的形成及长大规律。研究发现,在高湿烟气气氛中硫酸分子能够通过凝结周围的水分子形成超过临界半径的气溶胶颗粒并自发长大,而环境温度和水汽过饱和度是影响气溶胶颗粒形成和长大的主要因素。对于气溶胶的形核速率,当水汽过饱和度为1.05,环境温度从50℃增长到100℃时,气溶胶的形核速率增长了5.7倍;当环境温度为50℃,水汽过饱和度从1.00增长到1.04时,气溶胶的形核速率增长了1.2倍。对于气溶胶中颗粒的长大速率,当颗粒粒径为0.5μm,温度为50℃时,将水汽过饱和度从1.001提高到1.003,颗粒的长大速率增长了2倍。当水汽过饱和度为1.005时,将温度从50℃提高到70℃,颗粒的长大速率增长了2.7倍。第二,以带电的HSO_4~--H_2O体系和中性的H_2SO_4-H_2O体系作对比,研究荷电对气溶胶颗粒形成及长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HSO_4~-比H_2SO_4更容易结合水分子,使带电分子簇的临界分子数更小,因此带电气溶胶的形核速率更大。在环境温度为50℃、水汽过饱和度为1.05的条件下,带电气溶胶的形核速率是中性气溶胶的3.2倍。而荷电对颗粒长大速率的影响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加逐渐变得不明显。第三,研究了烟气气溶胶中,颗粒长大对颗粒形成的抑制作用。一方面,颗粒长大通过吸收环境中的水分子,降低环境中水汽过饱和度的总体水平,抑制气溶胶形核。在降温速率恒定条件下,研究颗粒长大影响下气溶胶的形核规律。发现经过相同的时间,降温速率越大,累积生成的气溶胶颗粒越多。但将烟气冷却到相同的温度,降温速率越大,降温所需时间就越短,累积生成的气溶胶颗粒反而越少。另一方面,颗粒长大通过吸收周围的水分子改变了空间中的水汽分布,使水汽过饱和度从无限远处到颗粒表面逐渐减小,因此,越靠近颗粒的区域内形成新颗粒的难度越大。将颗粒附近形核速率足够小的区域定义为抑制形核发生的区域,该区域的区域半径越大,越有利于抑制二次颗粒的生成。在环境温度为50℃,水汽过饱和度为1.1,颗粒粒径为5nm的初始条件下,研究单一参数对区域半径的影响规律。发现当环境温度从95℃降低到50℃时,区域半径增加到原来的2.6倍。当环境的水汽过饱和度从1.19降低到1.1时,区域半径增加到原来的4.6倍。当气溶胶微粒粒径从5nm增长到15nm时,区域半径增加到原来的1.12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773
【图文】:

示意图,污染物控制,燃煤电厂,示意图


图 1-1 燃煤电厂污染物控制系统示意图根据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3],通过对燃煤电厂的湿法脱硫塔和湿式静电除尘的采样分析结果,燃煤烟气中可凝结颗粒物的主要组分包括以 Na+、Ca2+、NH4+--2-

气溶胶颗粒,分子,组分


气溶胶颗粒凝结中的形核与长大[1]

自由能变化,分子簇


图1-3分子簇形成过程中的自由能变化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章鹏;皮义群;王丽;张隐奇;吉元;严铮m8;韩晓东;;二次雾霾气溶胶颗粒的扫描电子显微学分析[J];电子显微学报;2017年05期

2 陈小明;刘迎云;刘泽华;刘飞;;室内生物气溶胶颗粒行为特性研究[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1年05期

3 丁珏;李家骅;翁培奋;;浓雾天气气溶胶颗粒物的输运和转化特性[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4 李念平;付峥嵘;;气溶胶颗粒物人体暴露量评估方法研究进展[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5 陈丽卿;张伟;;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研究大气中气溶胶颗粒的特性[J];电子显微学报;1988年03期

6 黄书华;刘建国;刘文清;陆亦怀;陆钒;伍德侠;董云升;江宇;张玉钧;;夏季高湿度条件下北京市气溶胶颗粒物粒谱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2010年01期

7 张晓凤;戴亚;徐铭熙;梁臻盛;;卷烟烟气气溶胶颗粒实时观测分析[J];中国烟草学报;2007年06期

8 叶汝求,王家贞,任宇征;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法研究沈阳地区气溶胶颗粒的特性[J];环境化学;1987年02期

9 张亿先;康智强;冯国会;樊宏博;杨雪;;会议室人体飞沫气溶胶颗粒运动规律的数值分析[J];节能;2015年08期

10 柴同杰,侯彦平;畜舍气溶胶颗粒直径的空气动力学研究[J];山东畜牧兽医;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彬;刘端阳;魏建苏;彭华青;牛文胜;夏健;;降水对气溶胶颗粒物清除作用的初步分析[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1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及环境影响[C];2016年

2 李家骅;丁珏;翁培奋;刘丽颖;;雾霾天气气溶胶颗粒物动力学特性的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张兴赢;庄国顺;陈建民;吴洪波;王晓;薛华欣;;二氧化硫在矿物气溶胶颗粒物表面的复相反应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丽卿;张伟;;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研究大气中气溶胶颗粒的特性[A];第五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8年

5 封秋娟;牛生杰;李培仁;杨俊梅;申东东;李义宇;;山西夏季气溶胶散射特征的飞机观测研究[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3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8年

6 刘畅;刘永春;马庆鑫;马金珠;贺泓;楚碧武;李俊华;郝吉明;;矿质气溶胶颗粒的在线制备及其在烟雾箱研究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7 赵普生;;京津冀区域气溶胶物理化学特征及吸湿性研究[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0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论文集[C];2017年

8 毕磊;唐笑运;王争;林武绍;;自然源气溶胶光散射建模的自由度分析[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6 青年论坛论文集[C];2017年

9 邹琳;罗凝谊;段志萍;;南昌一次持续雾霾天气成因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4年

10 ;城市区域大气气溶胶颗粒物排放源及验证[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于立生;禁放烟花爆竹 过个轻松愉悦幸福年[N];深圳特区报;2017年

2 记者 王怡;科学释疑北京“APEC蓝”关键因素[N];科技日报;2016年

3 本报记者 吴越;监测雾和霾,我们靠什么[N];中国气象报;2014年

4 孙侠;“霾”天气越来越多,危害到底有多重?[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5 ;高校“捕手”最早对PM2.5展开追踪[N];文汇报;2013年

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王先良 叶丹;雾霾有害健康 受伤的不仅是肺[N];健康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时;中国东部城市群对夏季天气气候的影响机理[D];南京大学;2016年

2 谭敏;污染条件下气溶胶和水汽时空分布探测和数据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3 范晓龙;新型H/V/R-TDMA的设计搭建及其对碳质气溶胶物理性质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4 庄婧雯;基于中纬度激光雷达和CALIPSO的纳布罗火山气溶胶的观测研究[D];武汉大学;2016年

5 韩锋;基于星载激光雷达数据的京津冀地区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6 迟茜元;华北地区臭氧与二次无机气溶胶的时空分布与形成转化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7 高星星;中国典型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其气候效应[D];兰州大学;2018年

8 彭艳;关中盆地气溶胶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关系[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2017年

9 梁霆浩;海盐气溶胶在海岸大气边界层中运动规律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10 冯昭华;气溶胶微粒电动悬浮振荡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成思;燃煤烟气中气溶胶颗粒形成及长大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2 胡思乐;黑碳气溶胶作为冰核对华北平原地区积云发展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2018年

3 朱琴;不同粒径烟气气溶胶中主要吃味成分的分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4 郭晓天;用于纳米颗粒物传输的毛细管进样接口[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5 孙佳星;气溶胶单颗粒的混合结构及其对颗粒物吸湿性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8年

6 王文鹏;关中地区雾霾天期间气溶胶的时空演变分析[D];西北大学;2018年

7 侯灿;华北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及霾层辐射效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8 康晖;长三角典型站点冬季碳质气溶胶的污染特征和垂直分布[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9 王潇;陕西省气溶胶水平与垂直分布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10 陈晓磊;基于激光雷达的长三角典型地区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501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7501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e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