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热力性能的模拟分析及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6 20:11
【摘要】:目前我国能源需求与环保压力的矛盾日益突出,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气体排放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利用形式,因其能源利用率高、清洁环保等特点受到广泛的关注。由于冷热电三联供系统能量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和转化过程的复杂性,系统内部的缸套水余热和低温烟气余热等低品位余热回收力度不够致使整体的热力性和经济性下降;系统内部的余热利用方式及相应的热力性能分析有待继续深化研究。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以内燃机为动力机的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综合考虑集成方案、动力机功率、余热温度、外界环境因素等对热力性能变化的影响,对其进行了热力性能的研究和评价。对冷热电三联供中利用余热的方式、提升一次能源利用率和余热利用率等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开展的研究如下:(1)提出一种以内燃机为动力机的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运行方案。其中动力子系统为内燃机;制冷子系统包括两个换热器和单效溴化锂制冷机,一级加热器和二级加热器先后回收内燃机的缸套水余热和烟气余热,加热溴化锂制冷机的驱动热源回水;制热子系统包括两个换热器、一个空气预热器和空气源热泵,在回收缸套水余热和高温烟气余热的同时也可以回收低温烟气余热,提高余热利用率。(2)根据上述的运行方案,构建系统内部部件的数学模型,并利用Aspen Plus模拟软件对制冷子系统和制热子系统分别进行物理建模。模拟分析了当内燃机从启动至满负荷运行时,系统的热力性能及变化规律。研究了当功率变化时,系统的余热利用率、供能量、热泵性能系数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系统可以实现高品位余热和低品位余热的深度回收,在提高系统的供能量、余热回收率和性能系数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3)结合上述制冷子系统和制热子系统的工况结果,对系统不同运行方式下的能量转换流动过程进行分析,并将传统的分供系统作为参照系统,对本文的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从热力性、环保性和经济性三方面开展评价研究。热力性评价主要包括系统余热占比、一次能源利用率、热电比和冷电比随功率的变化规律;环保性评价选取了CO_2减排率为指标;经济性评价则选取了运行费用节约率为指标。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以内燃机为动力机的冷热电三联供系统运行方案在一定负荷区域内具有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CO_2的排放和提高系统经济性等优势。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K01;TK123
【图文】:

趋势图,趋势图,百万吨,全球能源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能源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化石燃料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动力。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根据 2018 年 BP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所示[1],2017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总计为 13511.2 百万吨油当量,其中石油消费量总计为 4621.9 百万吨,天然气消费量总计为3156百万吨,煤炭消费量总计为3731.5百万吨,占比分别为34.2%、23.4%和 27.6%,石油仍是最主要的燃料,其次是煤炭。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占全球能源消费量的 23.2%和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 33.6%。能源消费增长 3.1%,连续17 年成为全球能源消费增量最大的国家。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变化如图 1-1 所示,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 2017 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增长了 2.2%。增速较 2016 年提高 1.2%。持续增长的能源消费量不仅对能源供应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问题。图 1-2 为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曲线图,由图可知,在 2007  2017 年间,二氧化碳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当这些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后,对全球的环境带来极大的威胁,也影响着人的日常活动和身体健康。因此,如何解决能源供应紧张、缓解环境污染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

趋势图,二氧化碳排放量,趋势图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能源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化石燃料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动力。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根据 2018 年 BP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所示[1],2017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总计为 13511.2 百万吨油当量,其中石油消费量总计为 4621.9 百万吨,天然气消费量总计为3156百万吨,煤炭消费量总计为3731.5百万吨,占比分别为34.2%、23.4%和 27.6%,石油仍是最主要的燃料,其次是煤炭。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占全球能源消费量的 23.2%和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 33.6%。能源消费增长 3.1%,连续17 年成为全球能源消费增量最大的国家。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变化如图 1-1 所示,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 2017 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增长了 2.2%。增速较 2016 年提高 1.2%。持续增长的能源消费量不仅对能源供应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问题。图 1-2 为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曲线图,由图可知,在 2007  2017 年间,二氧化碳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当这些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后,对全球的环境带来极大的威胁,也影响着人的日常活动和身体健康。因此,如何解决能源供应紧张、缓解环境污染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

三联供系统,梯级利用,能量


是一种将设备安装在用户端附近,同时向用户提供电能、热能和系统。如图 1-3 所示,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将天然气作为主要燃料,经过燃烧的 40%能量转换成电能,剩下的中低温能量可通过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或换回收利用,转换成热能或冷能供给热用户,能源利用率可达到 80%以上[4-6]点:(1)不需要远距离输送,从而减少了建设费用和运输损失;(2)在能量的总量不变,但是能量的品味发生了变化,系统中的设备可以利用不行供能或转化,实现了能量梯级利用,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3)系统的的需求相结合,规模偏小,灵活方便,安全性高。除此之外,冷热电三联面也有着显著的效果。李炜[7]通过研究发现,针对同一处居民区,分布式冷统产生的 CO2排放量比传统的供能系统小的多,减排率达到 80.245%;Ma现通过应用太阳能的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可以在冬天每天减少 2217 kg 的 CO所述,说明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在缓解供能压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 具有显著的优势。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冷热电三联供系,结合我国目前的能源情况,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在未来也具有极大地应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启金;马飞;黄振军;;上海中心冷热电三联供系统深化设计探讨[J];上海节能;2017年05期

2 王艳;;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特性分析与设计优化[J];建材与装饰;2017年35期

3 张涛;张旭;;我国发展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制约条件[J];上海煤气;2014年01期

4 岳云涛;王立坤;杨智勇;;城市综合体三联供系统应用分析[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5 赵迹;热、电、冷三联供的原理和应用[J];应用能源技术;2002年06期

6 ;县乡联供效益显著[J];种子通讯;1987年02期

7 赵士杭;燃气轮机功热联供系统在石油工业中应用的进展[J];燃气轮机技术;1988年03期

8 岑凯军;;应用于配电网的冷电联供系统优化运行控制方法[J];大众用电;2017年10期

9 颜蓓蓓;王宇;步云昆;贺顺明;赵景维;;浅谈三联供系统运行优化算法[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7年08期

10 李新鹏;侯振宁;陈硕;;冷热电三联供在数据中心的应用[J];通信电源技术;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樊海彬;郑传经;周全;;热电冷联供特点及应用[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2 范广东;;冷热电三联供技术应用于大型冷链物流中心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食品冷藏链大会暨第六届全国冷冻冷藏产业创新发展年会论文集[C];2014年

3 李伟杰;管延文;陈灿;蔡磊;杨云;向艳蕾;万方亮;;办公楼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容量配置优化研究[A];2017供热工程建设与高效运行研讨会会议论文专题报告[C];2017年

4 李朝振;吴燎兰;山宏刚;李敏;;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发电上网的可行性分析[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杨木和;;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环境性评价初探[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七届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赵玺灵;付林;张世钢;;建筑热电冷联供技术合理应用的问题探讨[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六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吴喜平;于连涛;朱林霞;;天然气三联供技术及其在上海的应用[A];长三角清洁能源论坛论文专辑[C];2005年

8 李辉;赖中练;张世钢;付林;赵玺灵;朱建章;;某火车站冷热电三联供系统设计[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张晓华;刘文斌;肖皖林;蔡磊;管延文;卢鉴莹;万方亮;;别墅群冷热电三联供系统性能的研究[A];2017供热工程建设与高效运行研讨会会议论文专题报告[C];2017年

10 周四维;张晋宾;;冷热电三联供及其仪表与控制系统[A];2014年中国发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杨虹;陈进行委员:发展热电多联供,助力城镇散煤治理[N];中国经济导报;2018年

2 记者 王怡;积极发展热电联产 热电冷三联供[N];中国电力报;2017年

3 龚畅;用气新途——热电冷联产联供[N];中国石油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唐维;“冷暖N联供”系统,且推广且完善[N];中国建设报;2014年

5 实习记者 蒋学林;天然气利用新方向:冷热电三联供[N];中国电力报;2006年

6 熊玉文;启动联供机制 实施水陆联供[N];战士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钟和;天然气三联供引领建筑绿潮[N];中华建筑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付裕;热电冷三联供破冰启航[N];中国电力报;2011年

9 实习记者 吴越;冷热电三联供 将为绿色奥运添彩[N];首都建设报;2006年

10 李大伟;热电冷可以三联供[N];中国环境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周王斌;多能协同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优化配置及不确定性运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

2 司鹏飞;冷热电三联供与江水源热泵复合系统的优化配置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永利;区域客户端能源综合需求侧管理理论及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靖;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热力性能的模拟分析及评价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9年

2 熊桥捷;某综合体“以热定电”三联供系统方案及模拟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3 夏宏伟;冷热电三联供耦合多能源系统配置和运行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4 穆文;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热电冷三联供方案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5 滕达;小型分布式多能联供系统能量匹配特性的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8年

6 张伟;北京市某重点工程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系统分析与应用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6年

7 陈一帆;沼气工程的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研究和分析[D];广西大学;2017年

8 陈灿;办公建筑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容量配置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9 王玉同;北京市天然气三联供系统应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10 肖皖林;别墅群冷热电三联供系统配置与性能评价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712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7712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2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