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流化床锅炉降氧抑氮燃烧模式的模拟与试验研究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M621.2;X773
【部分图文】:
第 1 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提高,国家逐渐由大力发展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经济进行发展。到目前为止,能源以及环境问题仍然是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两大难题,截至2017 年,我国消耗的一次能源中煤炭始终位居首位,尽管已从 2010 年 80%的比重显著下降,但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仍然略高于 60%,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对煤炭行业的依赖程度。国家日益注重风能、核能等的发展,以期待将来能够取代煤炭所占的地位[1], 仅 2017 年我国就消耗煤炭量为 38.6 亿吨,2018 年预计降幅为 3000 万吨左右,即消耗量为 38.3 亿吨左右,2017 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增长0.4%,这是自 2013 年“对污染宣战”以来煤炭消费量首次增长。图 1.1 表示的是我国各类型发电量占比统计与预测[2]。
第 2 章 流化床锅炉仿真的理论基础CFB 锅炉炉膛内发生各种流动反应,其中包括挥发分析出和燃烧、焦气固流动等。通过对煤粉的燃烧过程进行一定的简化,能了解其燃烧的过程,以计算机模拟的方法来研究煤粉的燃烧过程以及燃烧中 NOx 的放。其基本思路是以守恒定律为基础来建立流体湍流流动和燃烧过程的组,然后通过结合仿真中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解析煤粉燃烧和排放的 NOx 生成机理煤粉燃烧过程中,NOx 的生成途径根据其生成机理可以分为三种:燃、热力型 NOx 以及快速型 NOx,热力型 NOx 所占比例最多可达 90%Ox 所占比例最小,而热力型 NOx 只有在达到一定温度时才会产生,最0%[48]。图 2.1 表示了三种 NOx 的产生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图 2.2 燃料型 NOx 生成机理燃烧过程中一部分氮会随着挥发分的释放而一起释放出来,其余残余在焦炭中的氮被称为焦炭氮。挥发分氮和焦炭氮形有一定的差别,其中挥发分中的氮化合物以 HCN 和 NH3 H3的比例又受到煤种的影响,其中煤粉中挥发分越高,此比分越多,煤粉胺 N 的含量越高,而经过热解时胺 N 主要转现氧化气氛时,HCN 和 NH3会被氧化成 NOx,而出现还原气被还原为 N2。图 2.3 和图 2.4 分别表示 HCN 和 NH3的反应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测量锅炉烟气再循环流量[J];发电设备;1988年05期
2 何汉裔;;烟气再循环可减少层燃炉烟气污染和提高效率[J];电力环境保护;1989年01期
3 龙志云;宋宝军;;烟气再循环份额对二次再热机组汽温的影响[J];电站系统工程;2018年03期
4 李道林,赵之军,罗永浩;烟气再循环率及其测定方法[J];锅炉技术;1983年06期
5 ;烟气再循环对锅炉设计的影响[J];南工学报;1965年02期
6 许龙虎;侯新建;胡金伟;李林;陈仁杰;;烟气再循环技术在二次再热机组上的应用[J];电力勘测设计;2019年04期
7 赵之军;李道林;罗永浩;;烟气再循环对受热面磨损影响浅析[J];锅炉技术;1985年03期
8 唐剑锋;;烟气再循环在锅炉上的应用[J];节能;1984年09期
9 张政;郭孝武;周升;;生活垃圾焚烧烟气再循环率影响因素研究及应用[J];四川环境;2019年01期
10 蔡玉琳;;锅炉采用烟气再循环可减少排放物,改进运行性能[J];电力技术;198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夏璐;王恩禄;汪丽芬;宋治璐;章明川;;富氧燃烧下不同烟气再循环方式对烟气特性影响研究[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锅炉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姜政华;;中小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富氧一烟气再循环(O_2/CO_2)混合燃烧技术可行性探讨[A];燃煤发电锅炉富氧燃烧节能环保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3 田震;任瑞;;在实践操作中如何更好地控制NO_x[A];2017清洁高效燃煤发电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4 朱飞;余永江;朱能闯;;钢铁厂烧结冷却机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开发及应用[A];2012年全国冶金安全环保暨能效优化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杨倩;;烟气再循环对加热炉热工过程影响的讨论[A];第七届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祁涛;陈乐业;;低氮燃烧器+烟气再循环技术在烟气脱硝的应用[A];第十四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8年
7 田震;任瑞;;烟气再循环在降低Nox排放中实践应用[A];2016火电厂污染物净化与节能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崔运静;液体燃料无焰燃烧的实现与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2 俞瑜;气体引射式无焰燃烧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毛玉如;循环流化床富氧燃烧技术的试验和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汉生;循环流化床锅炉降氧抑氮燃烧模式的模拟与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2 王志宁;基于烟气再循环某85t/h燃气锅炉低氮燃烧特性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3 林鲁徽;燃煤锅炉烟气再循环条件下的运行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8年
4 曾强;烟气再循环对燃气非预混燃烧NO_x排放特性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8年
5 宋少鹏;基于烟气再循环的工业锅炉天然气低氮燃烧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6 许文龙;大型燃煤机组变工况下优化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7 何妞;热膨胀烟气再循环联合系统在流化床锅炉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8 乔欢;烟气再循环对炉内氮氧化物生成影响的数值模拟[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年
9 郭馨;660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锅炉调温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10 殷龙;U型管内天然气高温空气燃烧的实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299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829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