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煤燃烧过程中非晶体生成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9 09:44
   循环流化床因为其高效低污染等众多优势而应用广泛,在实际应用中,循环流化床由于中温燃烧,导致飞灰含碳量一般较高,造成了能源浪费并且污染环境。已有较多的学者从宏观上研究飞灰含碳量的问题,从微观结构对飞灰内部碳难燃的原因进行剖析的文献却鲜见报道。因此本文从飞灰的微观结构入手,寻找抑制飞灰表面非晶体产生的方法,从而达到促进飞灰内部碳燃烧的效果。本文针对从某电厂采集的飞灰含碳量高的问题展开分析,首先将飞灰分为不同粒径和不同密度段,研究同一粒径段飞灰不同密度段的含碳量情况及其微观结构形貌特征,研究发现:飞灰中残碳含量随密度变化呈现一定规律,飞灰含碳量随密度增大先升高后下降,在1.85×10~3-2.15×10~3 kg/m~3密度段飞灰含碳量最高,小密度飞灰和大密度飞灰含碳量差异明显;飞灰中的晶体矿物含量很少且均匀的分布在各个密度段飞灰中,而非晶玻璃相大量的存在于飞灰中;由于非晶玻璃相包裹在残碳上,阻碍了残碳的进一步燃烧。其次,从非晶玻璃相的生成入手,分密度研究煤燃烧后形成的燃尽灰中非晶体的含量,并且用向脱灰煤中添加不同比例的高岭土的方法来研究其燃尽灰中非晶体生成情况,以此来探究煤燃烧过程中非晶体的生成,结果表明:煤粉中粘土矿物在煤燃烧过程中转化成为飞灰中的非晶玻璃相,随着煤样中高岭土比例的提高,煤样的燃尽灰中非晶体生成量增大。最后由于循环流化床内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利用正交实验研究了床内温度、氧量、煤样中添加CaO比例及烟气中SO_2浓度等因素对燃尽灰中非晶体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循环流化床内温度、氧量对燃尽灰中非晶体的生成无显著影响,CaO的添加比例及SO_2浓度影响燃尽灰中非晶体的生成,CaO的添加抑制了燃尽灰中非晶体的生成。燃煤过程中,CaO与燃尽灰中非晶体的反应和脱硫反应是同时进行的。
【学位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M621;X77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其意义
        1.1.1 能源与环境的重要性
        1.1.2 我国的能源与环境现状
        1.1.3 飞灰残碳含量高的影响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飞灰含碳量的影响因素
        1.2.2 宏观降低飞灰含碳量的方法
        1.2.3 微观上研究煤粉及飞灰的结构与燃烧特性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实验系统及研究方法
    2.1 原料的选取和制备
        2.1.1 原料的选取
        2.1.2 飞灰样品的制备
        2.1.3 煤样的制备
    2.2 飞灰中非晶玻璃相含量的测定
    2.3 实验设备及条件
        2.3.1 通风柜
        2.3.2 管式炉
        2.3.3 恒温水浴锅
        2.3.4 离心分离器
    2.4 晶相结构的表征
    2.5 正交设计
        2.5.1 正交实验的意义
        2.5.2 正交实验设计
        2.5.3 正交设计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飞灰中晶体矿物及非晶体与残碳分布的关系
    3.1 飞灰各粒径段各密度段的质量分布及残碳含量分布
        3.1.1 质量分布
        3.1.2 残碳含量分布
    3.2 飞灰中晶体矿物及非晶玻璃相的组成、含量和形貌
        3.2.1 飞灰中晶体矿物及非晶玻璃相的组成
        3.2.2 飞灰中晶体矿物及非晶玻璃相含量
        3.2.3 飞灰的微观形貌
        3.2.4 研磨后飞灰碳分布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中粘土矿物对非晶体的生成的影响
    4.1 分密度研究煤样及其燃尽灰中非晶玻璃相的情况
        4.1.1 各密度段煤样燃尽灰的组成
        4.1.2 各密度段煤粉燃尽灰中的晶体及非晶体生成情况
    4.2 高岭土掺混比对燃尽灰非晶体生成的影响
        4.2.1 高岭土掺混比对煤燃烧失重的影响
        4.2.2 高岭土掺混比对煤燃烧生成非晶体及其含量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燃烧环境对非晶生成的影响
    5.1 温度、氧量和氧化钙含量对非晶体生成的影响
        5.1.1 正交实验方案设计
        5.1.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5.2 氧化钙对燃尽灰非晶体生成的抑制作用
        5.2.1 氧化钙掺混比对煤燃烧失重的影响
        5.2.2 氧化钙掺混比对煤燃烧生成非晶体及其含量的影响
        5.2.3 氧化钙与高岭土掺混比小于1:1煤燃烧失重及非晶体产生情况
    5.3 烟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对非晶体生成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军良;;流化床燃烧与环境保护[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循环流化床机组能耗特性及节能分析系统填补国内空白[J];广西电力建设科技信息;2005年03期

3 王伟;;齐鲁第二化肥厂循环流化床炉前系统优化[J];齐鲁石油化工;2017年03期

4 张建磊;;出口效应对高密度循环流化床内轴向浓度的影响[J];电力学报;2013年03期

5 刘鑫;陈文义;范晓旭;孙娇;;不同形式的循环流化床生物质气化炉[J];锅炉技术;2012年01期

6 彭建军;;利用循环流化床粉煤灰制备蒸压砖的工艺研究[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12年08期

7 ;不同容量循环流化床电站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比较表[J];电力技术;2010年01期

8 吴金星;;国产首台1×330MW循环流化床机组给水泵设计选型分析[J];电力技术;2010年Z1期

9 ;循环流化床(CFBC)[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9年04期

10 翁仁贵;刘心中;;化学激发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研究[J];电力环境保护;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殷景阁;王栋民;李端乐;郑大鹏;崔勇;任才富;;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特性及其应用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分会成立大会第一届固废处理与生态环境材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年

2 宋海英;;浅析循环流化床机组的协调优化[A];全国火电300MWe级机组能效对标及竞赛第三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慧明;王娟;;应用循环流化床洁净燃烧技术控制燃煤工业锅炉二氧化硫污染——中国燃煤工业锅炉二氧化硫污染综合防治对策[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4 王勤辉;骆仲泱;吴学成;岑可法;;循环流化床床内颗粒运动特性的图像测试[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登新;徐猛;吕俊复;刘青;张建胜;岳光溪;;循环流化床飞灰快速水化团聚及其反应活性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赵应团;;高海拔、低气压对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炉内燃烧的影响[A];2006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7 罗绍华;沈惠良;张洪友;于金冉;黄晓东;何玮淑;王欣;刘广;;利用循环流化床脱硫渣制备生态透水砖的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4年

8 刘友宽;李萍;周振辉;张晓光;;一种新分配控制算法在300MW循环流化床机组上的应用[A];2008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方梦祥;施正伦;余春江; 骆仲泱;岑可法;;内循环流化床煤气化炉的试验研究和设计[A];长三角清洁能源论坛论文专辑[C];2005年

10 马隆龙;颜涌捷;孔晓英;周肇秋;原晓华;;稻壳和木粉在内循环流化床气化炉中气化实验研究[A];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新农村、新能源、新产业论坛生物质开发与利用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翁剑 通讯员 尚小丽;品牌是这样树立起来的[N];山西经济日报;2016年

2 记者 杨_g;循环流化床顶尖锅炉太原造[N];山西日报;2017年

3 本报记者 冯义军;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迎三大机遇[N];中国电力报;2015年

4 本报记者 冯义军;我国大型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亟待大力推广[N];中国电力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冯义军;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迈进新时代[N];中国电力报;2014年

6 实习生 王丽;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示范机组项目建成投运[N];内江日报;2013年

7 记者 仝晨章 通讯员 任士军 郭克琪;京能首台3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机组投运[N];中国电力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刘晓军;燃煤锅炉脱硫技术的新突破[N];科技日报;2000年

9 记者 刘金星 武星;白马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工程迈出实质性步伐[N];国家电网报;2009年

10 王润胜;循环流化床项目环保效果显著[N];国家电网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峰;循环流化床换热器中的流动、传热和防、除垢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2 闫涛;循环流化床焚烧炉中生活垃圾燃烧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3 吕俊复;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热负荷及水动力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4 刘耀鑫;循环流化床热电气多联产试验及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范晓旭;循环流化床多联供系统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7年

6 田凤国;内循环流化床气固流动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马志刚;无烟煤循环流化床内流动、燃烧与磨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周陵生;异密度循环流化床焚烧含油污泥炉内整体模型[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Hassan Muhammad;内循环流化床固体循环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10 李晓祥;人工神经网络及混沌理论在气固循环流化床中的应用[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丹;煤燃烧过程中非晶体生成的影响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2 李鹏;加压循环流化床冷态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7年

3 李欣;循环流化床灰用于干硬性混凝土掺合料的特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4 刘焕志;双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流率实验及其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5 谭琳;大孔树脂气液固循环流化床吸附银杏黄酮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程永新;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7 张建帅;高密度循环流化床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8 刘丛丛;内循环流化床流动及燃烧数值模拟[D];东北电力大学;2014年

9 张彤辉;生物质循环流化床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与热解气化试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10 韩磊;双循环流化床冷态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0年



本文编号:28295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8295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1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