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旋流进气逆向射流气膜冷却数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1 01:24
   随着燃气轮机效率的提高,涡轮进口温度不断升高,气膜冷却作为一种先进的冷却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冷却燃气轮机热部件。研究表明,涡轮端壁气膜冷却由于受到叶栅通道中二次流动的影响,压力面角区存在冷却死区。为了改善端壁压力面角区的气膜冷却效果,本文提出了旋流进气逆向射流气膜冷却。本文在平板上数值研究了逆向射流气膜冷却特性,并与顺向射流作对比,分析其流场特性以及旋涡结构。详细讨论不同吹风比以及不同复合角逆向射流的冷却效果和气动损失。结果表明,相比顺向射流,逆向射流的气膜冷却效果得到改善,然而逆向射流的气动损失较大。针对逆向射流气动损失大的缺点,本文在冷气进口引入旋流。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研究了40°复合角顺向射流、40°复合角逆向射流以及40°复合角旋流进气逆向射流的气膜冷却效果和气动损失。结果表明,对于40°复合角圆孔,在整个冷却区域,相比逆向射流,旋流进气逆向射流的气膜冷却效率显著提高,气动损失明显降低。吹风比M=1.0时,气膜冷却效率提高约17%,总压损失系数降低约30%。对于40°复合角圆孔,相比顺向射流,在相同总压损失系数下,在整个冷却区域,旋流进气逆向射流的气膜冷却效率提高明显。总压力损失系数(ξ=2%和ξ=3%)时,冷却效率分别提高了20%和40%。为了改善涡轮端壁压力面角区的气膜冷却效果,本文进一步研究了40°复合角旋流进气逆向射流端壁气膜冷却特性。结果表明,40°复合角旋流进气逆向射流有效抑制了端壁二次流动,射流冷气向吸力侧偏移程度降低,冷却气体向压力侧移动,压力侧叶片根部气膜冷却效果明显改善。在上游冷却区域,压力侧叶片根部气膜冷却效率提高约100%;在下游冷却区域,压力侧叶片根部气膜冷却效率提高约35%。在气动损失方面,40°复合角旋流进气逆向射流有效降低了气动损失。相比顺向射流,在吹风比M=0.8时,总压损失系数降低最多约6.2%。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K471
【部分图文】:

涡轮,入口温度,轻型燃气轮机,国家综合国力


第 1 章 绪 论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动机技术是国家综合国力、工业基础和科技水平的集中体航空工业发展的源动力,为轻型燃气轮机、重型燃气轮机提。为了实现更高的热效率和更高的比功率输出,涡轮进口温口温度已经远远超过材料的耐热温度,这大大降低了涡轮机 1.1[1]为上世纪 50 年代以来涡轮进口温度随时间变化,因此对涡轮部件进行冷却。气膜冷却作为一种先进的冷却技术被部件。

示意图,气膜冷却,示意图,气膜冷却效率


图 1.2 气膜冷却示意图为了方便研究气膜冷却的机理,在研究过程中引入了几个重要风比:= 和 分别为主流密度和冷气密度; 和 分别为主流速度和个参数就是绝热气膜冷却效率 η,它是表征气膜冷却效果的一绝热气膜冷却效率 η:= 为主流温度, 为冷气温度, 为保护壁面附近的气膜温虑绝热壁面时,此时忽略通过壁面的传热。 就相当于当地绝,此时式 1-2 就可以写成:

旋涡结构,流场,动量


图 1.3 流场旋涡结构外气膜冷却研究现状气膜冷却研究pulos 和 Rodi[7]对流场进行了详细测量,结果表明,横向形涡”的控制。Bunker[8]研究表明抑制肾形涡的机理主要,实现对射流与主流相互作用的流动控制(见图 1.4)。降动量,同时增强冷气展向贴壁流动动量,从而实现气膜冷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学卫;朱克勤;信伟;赵月;;采用气膜冷却的燃烧室流场数值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预览;2008年08期

2 张陆新;南春雷;尤国林;韩震宇;;横流通道对气膜冷却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8年13期

3 刘岚菲;董若凌;施红辉;沈伟杰;陈伟;谢凯;;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不同复合角气膜冷却实验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5年07期

4 万超一;饶琨;饶宇;许亚敏;;缝槽入口形状对气膜冷却性能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5 吉桂明;;激波对气膜冷却效果产生影响的计算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0年06期

6 徐国强;田宁;陶智;丁水汀;罗翔;邓宏武;;液晶测温法对平板气膜冷却的实验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2007年05期

7 朱惠人,许都纯,刘松龄,王宝珑;簸箕形排孔气膜冷却实验研究[J];航空学报;1997年05期

8 刘军;航空发动机气膜冷却孔的打孔工艺[J];航空发动机;1995年02期

9 姚永庆,夏彬,葛绍岩,邹福康;弯曲壁面上离散孔气膜冷却均匀性的实验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1988年02期

10 李长林;火焰筒波纹气膜冷却结构设计方法[J];航空动力学报;198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晓春;透平叶片气膜冷却及冷气掺混损失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8年

2 Prasert Prapamonthon;不同湍流强度下热障涂层对导向叶片气膜冷却影响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3 蒋雪辉;非定常尾迹对气膜冷却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4年

4 韩振兴;热敏液晶测温技术及其在平板气膜冷却实验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5年

5 袁锋;带前缘气冷的旋转涡轮流场实验与数值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张惠;1+1/2对转涡轮流动特性分析及其气膜冷却流动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8年

7 王文萍;燃气轮机高温部件对流/导热/辐射耦合的流动传热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8 常国强;正弦型波纹壁面气膜冷却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9 柯招清;高温燃气涡轮叶片的内部冷却和脉动气膜冷却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10 王晓春;涡轮叶栅端壁气膜冷却及叶片顶部泄漏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骥;旋流进气逆向射流气膜冷却数值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9年

2 杨卓君;燃气涡轮气膜冷却的优化设计与气热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9年

3 王佳亮;颗粒物沉积对气膜冷却特性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4 王鑫;复杂涡结构下气膜冷却的传热和流动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5 李睿;双射流气膜出流结构与主流掺混流动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6 崔沛;几何结构及液滴对气膜冷却特性影响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6年

7 杨鹤;开槽圆柱孔气膜冷却流场的数值模拟[D];东北电力大学;2018年

8 赵丹;涡轮叶片前缘新型气膜冷却结构的流动换热机理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7年

9 崔莫含;气膜冷却平板表面的颗粒物沉积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8年

10 周韦韦;涡轮叶片气膜冷却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785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8785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c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