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海拔条件下某柴油机缸盖热状态的变化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7 12:35
某设备搭载的重型柴油机在高原工作时,出现诸如活塞烧蚀、缸盖火力面有麻点,进而导致拉缸等一系列故障,严重影响该设备在高原地区的工作性能,为探明其损伤原因,解决这一故障,以便该设备可以在高原地区正常运行。本文通过搭建单缸机的试验平台,借助于可以模拟不同海拔下进气压力的高原模拟系统,设定柴油机几个主要转速工况,在不同进气压力条件下,采集缸盖、缸套等受热件的温度场及相应工况下的缸内压力,研究海拔高度对柴油机损伤的主要影响。本文通过搭建单缸机试验台架,设定标定工况点2200r/min,最大扭矩点1500r/min,中间转速1900r/min以及低转速1200r/min四个工况,利用高原模拟系统,设定0米、1000米、2000米、3000米、3700米和4500米这6个海拔,对单缸机缸盖、缸套受热件进行温度采集,计算出每个转速下,不同的海拔高度,受热件测点的热流密度,并同步记录每个工况下的缸内压力,并利用经验模态分解,分离出缸压的高低频成分,计算其不同频率成分随海拔的变化关系。经过分析论证,本文得到的结论如下:1.缸盖缸套等受热件测点温度,随海拔上升在不断上升,热流密度也在不断增大,其中,鼻梁区温...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中国地形图??青藏高原是以上所述我国四大高原中,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地区,在全世界都极其具??有代表性
?b.缸盖测点2??图2.2缸盖热电偶矫正曲线图??由图2.2可以看到,K型热电偶的线性度非常好,在所要求的测温范围内,可以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数据。鉴于本文篇幅有限,其余各个测点的矫正曲线不再赘述。??在缸盖的两个进排气孔相隔的区域,以及排气孔之间的鼻梁区,埋入12个测点,其??尺寸及位置如图2.4所示。??轉1?.??W丨涵_??图2.3缸盖实物图?图2.4缸盖测点示意图??其中,由下至上,A区的单层热电偶为测点1,双层热电偶对为测点2和测点3,?B区??由上水孔至喷油孔,依次为双层测点4和测点5、测点6和测点7、测点8和测点9,?C区??单层热电偶为测点10,双层热电偶对为测点11和测点12分别组成双层热电偶对。热电偶??对用于测量缸盖火力面轴向的热流密度。??按照图2.4所示的图纸,加工孔道,其中,孔道直径设为1.5_,在加工完毕后,将??9??
a.缸盖测点1?b.缸盖测点2??图2.2缸盖热电偶矫正曲线图??由图2.2可以看到,K型热电偶的线性度非常好,在所要求的测温范围内,可以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数据。鉴于本文篇幅有限,其余各个测点的矫正曲线不再赘述。??在缸盖的两个进排气孔相隔的区域,以及排气孔之间的鼻梁区,埋入12个测点,其??尺寸及位置如图2.4所示。??轉1?.??W丨涵_??图2.3缸盖实物图?图2.4缸盖测点示意图??其中,由下至上,A区的单层热电偶为测点1,双层热电偶对为测点2和测点3,?B区??由上水孔至喷油孔,依次为双层测点4和测点5、测点6和测点7、测点8和测点9,?C区??单层热电偶为测点10,双层热电偶对为测点11和测点12分别组成双层热电偶对。热电偶??对用于测量缸盖火力面轴向的热流密度。??按照图2.4所示的图纸,加工孔道,其中,孔道直径设为1.5_,在加工完毕后,将??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变海拔柴油机可变喷嘴增压系统控制策略研究[J]. 张慧龑,李华雷,刘胜,石磊,邓康耀,杨震寰. 农业机械学报. 2017(06)
[2]柴油机可调两级增压系统高原自适应控制策略[J]. 李华雷,利奇,石磊,邓康耀,邢卫东,刘莹. 农业机械学报. 2015(09)
[3]某6V150柴油机变海拔热平衡试验研究[J]. 于宝金,王增全,丁技峰,张国征,龚永星,张效天. 车用发动机. 2014(05)
[4]高原环境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及解决措施[J]. 李晓然,许世海. 内燃机. 2014(03)
[5]柴油机高原环境适应性研究综述[J]. 周广猛,刘瑞林,董素荣,许翔,刘刚. 车用发动机. 2013(04)
[6]发动机高原性能研究现状与展望[J]. 张云飞. 内燃机与配件. 2012(07)
[7]高原环境重型车用柴油机热负荷性能分析[J]. 王宪成,郭猛超,张晶,孙志新. 内燃机工程. 2012(01)
[8]单缸试验机运行工况确定的新方法[J]. 武欣荣,范建新,王新权,任林. 柴油机. 2011(02)
[9]不同海拔下增压中冷柴油机性能和排放的研究[J]. 申立中,杨永忠,雷基林,毕玉华,颜文胜,杨育军. 内燃机学报. 2006(03)
[10]高原柴油机的增压器匹配性能研究[J]. 张建村,潘利群. 柴油机设计与制造. 2005(03)
博士论文
[1]高功率密度柴油机共轭传热基础问题研究[D]. 张宇.浙江大学 2013
[2]内燃机振声信号时频特性分析及源信号盲分离技术研究[D]. 徐红梅.浙江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高原环境下大功率柴油机燃烧性能分析及功率恢复研究[D]. 高荣刚.北京交通大学 2012
[2]CA6DE-17型柴油机高原适应性研究[D]. 李孟华.吉林大学 2010
[3]柴油机变海拔涡轮增压技术研究[D]. 张海雷.清华大学 2008
[4]电控柴油机整车高原适应性评价方法研究[D]. 赵云达.吉林大学 2007
[5]电控CNG发动机掺氢燃烧性能研究[D]. 刘艳.北京交通大学 2007
[6]多缸发动机气缸压力采集与燃烧分析系统的研究[D]. 崔海龙.北京工业大学 2003
[7]WD615系列高原柴油机的开发[D]. 王军.天津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35204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中国地形图??青藏高原是以上所述我国四大高原中,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地区,在全世界都极其具??有代表性
?b.缸盖测点2??图2.2缸盖热电偶矫正曲线图??由图2.2可以看到,K型热电偶的线性度非常好,在所要求的测温范围内,可以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数据。鉴于本文篇幅有限,其余各个测点的矫正曲线不再赘述。??在缸盖的两个进排气孔相隔的区域,以及排气孔之间的鼻梁区,埋入12个测点,其??尺寸及位置如图2.4所示。??轉1?.??W丨涵_??图2.3缸盖实物图?图2.4缸盖测点示意图??其中,由下至上,A区的单层热电偶为测点1,双层热电偶对为测点2和测点3,?B区??由上水孔至喷油孔,依次为双层测点4和测点5、测点6和测点7、测点8和测点9,?C区??单层热电偶为测点10,双层热电偶对为测点11和测点12分别组成双层热电偶对。热电偶??对用于测量缸盖火力面轴向的热流密度。??按照图2.4所示的图纸,加工孔道,其中,孔道直径设为1.5_,在加工完毕后,将??9??
a.缸盖测点1?b.缸盖测点2??图2.2缸盖热电偶矫正曲线图??由图2.2可以看到,K型热电偶的线性度非常好,在所要求的测温范围内,可以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数据。鉴于本文篇幅有限,其余各个测点的矫正曲线不再赘述。??在缸盖的两个进排气孔相隔的区域,以及排气孔之间的鼻梁区,埋入12个测点,其??尺寸及位置如图2.4所示。??轉1?.??W丨涵_??图2.3缸盖实物图?图2.4缸盖测点示意图??其中,由下至上,A区的单层热电偶为测点1,双层热电偶对为测点2和测点3,?B区??由上水孔至喷油孔,依次为双层测点4和测点5、测点6和测点7、测点8和测点9,?C区??单层热电偶为测点10,双层热电偶对为测点11和测点12分别组成双层热电偶对。热电偶??对用于测量缸盖火力面轴向的热流密度。??按照图2.4所示的图纸,加工孔道,其中,孔道直径设为1.5_,在加工完毕后,将??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变海拔柴油机可变喷嘴增压系统控制策略研究[J]. 张慧龑,李华雷,刘胜,石磊,邓康耀,杨震寰. 农业机械学报. 2017(06)
[2]柴油机可调两级增压系统高原自适应控制策略[J]. 李华雷,利奇,石磊,邓康耀,邢卫东,刘莹. 农业机械学报. 2015(09)
[3]某6V150柴油机变海拔热平衡试验研究[J]. 于宝金,王增全,丁技峰,张国征,龚永星,张效天. 车用发动机. 2014(05)
[4]高原环境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及解决措施[J]. 李晓然,许世海. 内燃机. 2014(03)
[5]柴油机高原环境适应性研究综述[J]. 周广猛,刘瑞林,董素荣,许翔,刘刚. 车用发动机. 2013(04)
[6]发动机高原性能研究现状与展望[J]. 张云飞. 内燃机与配件. 2012(07)
[7]高原环境重型车用柴油机热负荷性能分析[J]. 王宪成,郭猛超,张晶,孙志新. 内燃机工程. 2012(01)
[8]单缸试验机运行工况确定的新方法[J]. 武欣荣,范建新,王新权,任林. 柴油机. 2011(02)
[9]不同海拔下增压中冷柴油机性能和排放的研究[J]. 申立中,杨永忠,雷基林,毕玉华,颜文胜,杨育军. 内燃机学报. 2006(03)
[10]高原柴油机的增压器匹配性能研究[J]. 张建村,潘利群. 柴油机设计与制造. 2005(03)
博士论文
[1]高功率密度柴油机共轭传热基础问题研究[D]. 张宇.浙江大学 2013
[2]内燃机振声信号时频特性分析及源信号盲分离技术研究[D]. 徐红梅.浙江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高原环境下大功率柴油机燃烧性能分析及功率恢复研究[D]. 高荣刚.北京交通大学 2012
[2]CA6DE-17型柴油机高原适应性研究[D]. 李孟华.吉林大学 2010
[3]柴油机变海拔涡轮增压技术研究[D]. 张海雷.清华大学 2008
[4]电控柴油机整车高原适应性评价方法研究[D]. 赵云达.吉林大学 2007
[5]电控CNG发动机掺氢燃烧性能研究[D]. 刘艳.北京交通大学 2007
[6]多缸发动机气缸压力采集与燃烧分析系统的研究[D]. 崔海龙.北京工业大学 2003
[7]WD615系列高原柴油机的开发[D]. 王军.天津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352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3235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