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平板回路式热管的热传输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0 17:19
电子元器件的高频、高速化和集成电路的密集化已成为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向,如何对设备实现紧凑高效的热管理成为关键问题。平板回路式热管作为被动式高效散热元件,其高传热能力,传输距离长等特点能很好地解决紧凑式高热流密度散热难题,因此,实现平板环路热管的微型化、超薄化成为目前狭小空间内高效热控设计的研究重点。首先,本文对小深宽比微小通道内的流动沸腾特性进行了可视化实验,考查了不同运行工况和结构参数,包括入口质量流量、热流密度、以及深宽比等条件下,受限微小通道流动沸腾过程中的气泡生长、合并、拉长等行为以及流型的衍化情况,并结合汽泡动力学,揭示了小深宽比微小通道流动沸腾过程中的气泡受限特性。另外,分析了受限气泡特性对微小通道流动沸腾换热能力和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阐明了小深宽比微小通道内流动沸腾传热的机理及其换热特性。实验表明,受限的拉长气泡流是小深宽比微小通道内的主要流型,在这一流型下,微小通道热沉的换热能力受干度的影响小,可基本维持稳定。这一特点为采用该类超浅微小通道进行散热提供了较好的应用价值。其次,结合小深宽比微小通道内流动沸腾的可视化实验结果,建立了关联深宽比的微小通道内两相流压降预测模型...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便携式电子智能设备的发展[3]
图 1-2 特斯拉 Model S 碰撞后起火[14]Figure 1-2 Tesla Model-s on fire after collision[14]在电力电子、高性能电池、激光二极管、集成芯片等领区间和狭小的空间内实现高热流密度的散热已成为制重瓶颈。纵观现有的热管理技术,单一的传统冷却手料技术等都较难满足散热要求。未来解决这一类高路将是发展综合运用了两种或多种冷却技术的耦合型管理系统更注重散热能力的大小,较少考虑散热技,导致现有的热管理系统存在结构复杂、质量和体积过兼顾热管理系统质量和体积的减小,结构和安装的简面[17]。高效的被动式散热元件。近年来,新型高效超薄型热实上,发展超薄热管的进一步突破在于更好地利用微
m2)工况条件下使用,而两相环路热虹吸管则更常况条件。目前,环路热虹吸管已广泛应用于太阳的冷却等工业领域[23-25]。种高效的相变传热装置,由汽液传输管路连成回路驱动力驱动回路中工质的运行,主要利用工质的相要组成部件和基本结构可如图 1-3 所示。环路热管毛细芯(wick structure)外表面蒸发,产生的蒸汽蒸汽管线(vapor line),继而进入冷凝器冷凝成液uid line)进入补偿室(compensation chamber)对由蒸发器内毛细芯所产生的毛细压力驱动,而无需芯的毛细压力应当大于等于回路内工质循环的总压细芯以及各通道内、外环路的汽线、冷凝段和液线力运行时液体回流所需克服的重力压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纯电动客车标准电池箱体的开发与应用[J]. 李师,叶帅.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5(16)
[2]基于热管技术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研究进展[J]. 洪思慧,张新强,汪双凤,张正国. 化工进展. 2014(11)
[3]泡沫金属作为毛细层的风冷型平板环路热管传热性能研究[J]. 薛强,纪献兵,Abanda Aime Marthial,徐进良.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2(32)
[4]双面三角形和矩形通道平板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J]. 夏侯国伟,杨彩芸,陈兰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5)
[5]动力锂离子电池热安全性影响因素的研究[J]. 罗玉涛,何小颤. 汽车工程. 2012(04)
[6]电动汽车与动力电池[J]. 艾新平,杨汉西. 电化学. 2011(02)
[7]平板式小型环路热管的实验研究[J]. 陈彬彬,刘伟,刘志春,杨金国,李欢. 宇航学报. 2011(04)
[8]双面矩形平板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J]. 陈兰兰,夏侯国伟,蒋朝勇,杨彩云.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9]深宽比对微通道内气液二相流空隙率的影响[J]. 马友光,季喜燕,朱春英. 化学工程. 2010(11)
[10]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ITRS)2009年版综述(3)[J]. 为国译. 中国集成电路. 2010(04)
博士论文
[1]小型平板环路热管的实验研究与系统仿真[D]. 盖东兴.华中科技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微小平板型环路热管在电动汽车电池散热中的应用基础研究[D]. 张维.华南理工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353907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便携式电子智能设备的发展[3]
图 1-2 特斯拉 Model S 碰撞后起火[14]Figure 1-2 Tesla Model-s on fire after collision[14]在电力电子、高性能电池、激光二极管、集成芯片等领区间和狭小的空间内实现高热流密度的散热已成为制重瓶颈。纵观现有的热管理技术,单一的传统冷却手料技术等都较难满足散热要求。未来解决这一类高路将是发展综合运用了两种或多种冷却技术的耦合型管理系统更注重散热能力的大小,较少考虑散热技,导致现有的热管理系统存在结构复杂、质量和体积过兼顾热管理系统质量和体积的减小,结构和安装的简面[17]。高效的被动式散热元件。近年来,新型高效超薄型热实上,发展超薄热管的进一步突破在于更好地利用微
m2)工况条件下使用,而两相环路热虹吸管则更常况条件。目前,环路热虹吸管已广泛应用于太阳的冷却等工业领域[23-25]。种高效的相变传热装置,由汽液传输管路连成回路驱动力驱动回路中工质的运行,主要利用工质的相要组成部件和基本结构可如图 1-3 所示。环路热管毛细芯(wick structure)外表面蒸发,产生的蒸汽蒸汽管线(vapor line),继而进入冷凝器冷凝成液uid line)进入补偿室(compensation chamber)对由蒸发器内毛细芯所产生的毛细压力驱动,而无需芯的毛细压力应当大于等于回路内工质循环的总压细芯以及各通道内、外环路的汽线、冷凝段和液线力运行时液体回流所需克服的重力压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纯电动客车标准电池箱体的开发与应用[J]. 李师,叶帅.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5(16)
[2]基于热管技术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研究进展[J]. 洪思慧,张新强,汪双凤,张正国. 化工进展. 2014(11)
[3]泡沫金属作为毛细层的风冷型平板环路热管传热性能研究[J]. 薛强,纪献兵,Abanda Aime Marthial,徐进良.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2(32)
[4]双面三角形和矩形通道平板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J]. 夏侯国伟,杨彩芸,陈兰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5)
[5]动力锂离子电池热安全性影响因素的研究[J]. 罗玉涛,何小颤. 汽车工程. 2012(04)
[6]电动汽车与动力电池[J]. 艾新平,杨汉西. 电化学. 2011(02)
[7]平板式小型环路热管的实验研究[J]. 陈彬彬,刘伟,刘志春,杨金国,李欢. 宇航学报. 2011(04)
[8]双面矩形平板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J]. 陈兰兰,夏侯国伟,蒋朝勇,杨彩云.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9]深宽比对微通道内气液二相流空隙率的影响[J]. 马友光,季喜燕,朱春英. 化学工程. 2010(11)
[10]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ITRS)2009年版综述(3)[J]. 为国译. 中国集成电路. 2010(04)
博士论文
[1]小型平板环路热管的实验研究与系统仿真[D]. 盖东兴.华中科技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微小平板型环路热管在电动汽车电池散热中的应用基础研究[D]. 张维.华南理工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3539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3353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