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生物质混煤的灰熔融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0 20:58

  本文关键词:生物质混煤的灰熔融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近年来,由于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开始对诸如生物质之类的可再生能源进行研究,以期实现生物质的清洁、高效利用。由于生物质碱性物含量较大,熔融温度较低,且软化温度和流动温度相差较小,致使生物质锅炉及生物质混煤燃烧锅炉易发生积灰、结渣和腐蚀等问题,因此研究生物质及生物质混煤的灰熔融特性等关键基础科学问题会加快解决生物质能发电锅炉的积灰、腐蚀和结焦等问题,促使我国尽快具备生物质能发电系列锅炉的生产、研发和设计能力。 首先,本文在TGA/SDTA851e热分析系统上,对麦秆、稻秆、玉米秆、棉秆、花生壳、杨木屑、酒糟和造纸废液浓缩颗粒等8种生物质的灰熔融特性做了试验研究。由于各种生物质灰成分和矿物组成的差异性,所以通过热分析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熔融特性有着明显的差异性。碳酸盐和硫酸盐的分解以及碱金属氧化物和碱金属盐的蒸发是造成生物质灰升温失重的主要原因。DSC曲线的吸热峰多是由于碳酸盐分解和碱金属的硅酸盐和硅铝酸盐熔融造成的。根据生物质灰中各种化学元素在灰熔融过程中的迁移规律,应用回归分析方法构造的失重率函数能较好的反映出生物质灰中各种元素化合物的失重规律,方程的线性相关性好,回归效果显著。 其次,本文在YX-HRD灰熔融性测定仪上研究了生物质以不同配比混煤时对灰熔融特征温度的影响规律。由于煤的灰分含量比生物质的灰分含量大,所以生物质混煤灰熔融特性在小配比范围内基本体现了煤灰的成分特点和熔融特性。随着生物质配比的增加,生物质混煤灰熔融特征温度与配比之间在总体上是呈现非线性的关系,但是在部分配比范围内可出现近似线性关系。通过单生物质混煤的灰熔融性试验研究发现,在小配比范围内生物质降低煤灰熔融特征温度能力的排序为:(稻秆、麦秆)>(玉米杆、酒糟、棉秆)>(杨木屑、花生壳)。在双生物质混煤的灰熔融性试验中研究发现,双生物质对煤灰熔融性特征温度的影响基本体现了两种生物质的共同作用。通过添加剂对生物质灰熔融性的影响试验,验证了灰熔融特征温度随着Al_2O_3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SiO_2对了灰熔融特征温度的影响不明显,但是当含量过高时易发生烧结现象。CaO和MgO对麦秆灰在小配比范围内起到了“骨架”作用,而当配比过大时灰熔融性特征温度增加明显。 根据得到的在不同配比下生物质混煤灰熔融特征温度数据,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得出灰组分与特征温度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由回归分析结果得出,由11个灰组分变量合并得到的5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明显优于线性回归模型。 最后,本文分别采用普通径向基神经网络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对生物质混煤灰熔融特征温度进行了建模,用190组样本数据对网络进行学习,用8组测试数据对网络的有效性进行检验。网络仿真结果表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与普通径向基神经网络相比,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和泛化能力,预测结果满足误差要求,适合用来对生物质配煤灰熔融特征温度进行建模预测。
【关键词】:生物质混煤 灰熔融性 热分析 回归分析 神经网络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TK227.1
【目录】:
  • 摘要10-12
  • ABSTRACT12-15
  • 符号表15-16
  • 1 前言16-27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6-17
  • 1.1.1 研究背景16-17
  • 1.1.2 研究意义17
  • 1.2 灰熔融特性的研究现状17-23
  • 1.2.1 灰熔融性的试验方法17-18
  • 1.2.2 灰成分对灰熔融性的影响18-20
  • 1.2.3 灰熔点的预测20-23
  • 1.3 锅炉积灰结渣的研究现状23-25
  • 1.3.1 锅炉积灰结渣的机理及影响因素23-24
  • 1.3.2 结渣的预判24-25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25-27
  • 1.4.1 研究目的25-26
  • 1.4.2 研究内容26-27
  • 2 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27-33
  • 2.1 试验装置简介27-29
  • 2.2.1 TGA/SDTA851e热分析系统27-28
  • 2.2.2 YX-HRD灰熔融性测定仪28-29
  • 2.2 试验样品制备29-30
  • 2.3 试验方法30-32
  • 2.3.1 TGA/SDTA851e热分析系统的试验方法30-31
  • 2.3.2 YX-HRD灰熔融性测定仪的试验方法31-32
  • 2.4 本章小结32-33
  • 3 用热分析方法研究生物质灰的熔融特性33-46
  • 3.1 生物质成灰元素的存在形式及迁移规律33-36
  • 3.2 利用TG-DSC方法研究生物质灰熔融特性36-45
  • 3.2.1 各种生物质灰的TG-DSC分析36-43
  • 3.2.2 升温速率对曲线的影响43-45
  • 3.2.3 失重率的回归分析45
  • 3.3 本章小结45-46
  • 4 生物质混煤灰熔点试验结果分析46-59
  • 4.1 生物质与煤的灰熔点结果分析46-47
  • 4.2 单生物质混煤灰熔点结果分析47-53
  • 4.3 双生物质混煤灰熔点结果分析53-54
  • 4.4 添加剂对生物质灰熔融性的影响54-57
  • 4.5 本章小结57-59
  • 5 生物质混煤灰熔点的回归分析59-68
  • 5.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59-64
  • 5.1.1 全回归模型59-62
  • 5.1.2 逐步回归模型62-64
  • 5.2 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64-66
  • 5.3 本章小结66-68
  • 6 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生物质混煤灰熔点预测模型68-78
  • 6.1 径向基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68-69
  • 6.2 面向MATLAB工具箱的径向基神经网络69-73
  • 6.2.1 面向MATLAB工具箱的径向基神经元模型69-70
  • 6.2.2 面向MATLAB工具箱的径向基神经网络结构70-71
  • 6.2.3 径向基函数的学习过程71-73
  • 6.3 生物质混煤灰熔点的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73-77
  • 6.3.1 用newrb设计径向基神经网络73-75
  • 6.3.2 用newgrnn设计广义回归神经网络75-77
  • 6.4 本章小结77-78
  • 7 全文总结78-80
  • 附录80-84
  • 附表1 生物质混煤灰熔点数据80-83
  • 附表2 生物质添加剂灰熔点数据83-84
  • 参考文献84-89
  • 致谢89-90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智;江鸿泽;;200MW火电机组掺配煤节能管理探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年1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祁成林;张建良;陈永星;郭豪;;烧结熔剂高温特性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冶金反应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李小静;宋灿阳;秦学武;;马钢2500m~3高炉烟煤无烟煤混喷煤种和配比的研究[A];2010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学术年会文集(下)[C];2009年

3 王会杰;胡宾生;;邢钢高炉喷吹煤种的优化选择[A];2010年河北省冶金学会炼铁技术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王娟;“粗粮细粮”搭配 降低成本增效[N];首都建设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寒旭;还原性气氛下淮南煤灰行为特征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9年

2 高洪阁;配煤理论与固硫技术的基础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炳毅;生物质混煤的灰熔融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刘兆萍;碱性物质对生物质混煤燃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影响规律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曹小伟;生物质气流床气化特性及半焦气化动力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丰芸;淮南煤用于德士古气化的适应性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9年

5 孙鹏;混合生物质灰熔融性与燃烧特性的协同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陈惠超;含盐有机废液循环流化床焚烧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7 焦发存;配煤对煤灰熔融特性和灰渣粘度影响的实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

8 崔震华;基于神经网络的煤灰结渣特性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9 李桂荣;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成灰特性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09年

10 孙国超;混煤燃烧特性及优化配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生物质混煤的灰熔融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54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3554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8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