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管壳式换热器的数值模拟及优化设计

发布时间:2017-05-16 21:01

  本文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的数值模拟及优化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在管壳式换热器中,折流板的间距和缺口高度对于换热器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人们节能意识和节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作为能量交换设备的换热器,其性能的提高就成为了换热器设计研究的重要问题,本工作致力于折流板间距和折流板缺口高度的优化设计。 本文采用了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供热系统中的一个换热器的流体流动和换热进行了研究,得了很好的可视化的流动和换热图,对分析流动和换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实现换热器的优化设计,首先需要选择一个换热器的性能评价标准,本文通过对最小熵产法的分析,发现在所计算的换热器中,有限温差换热和压力损失所引起的两种不可逆耗散严重失衡,通过对其物理意义的分析,本文对熵产的应用范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对场协同原理也做了简单地分析,给出了其不适用于本文的换热器评价的原因。然后,结合前人对JF因子的应用,文章说明了其作为评价准则的理由。 本文首先对换热器的折流板间距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当折流板的间距改变时,壳侧流动的变化情况,换热情况和压力变化情况,重点分析了折流板缺口处和错流流动段流体压力损失的变化情况。最后根据JF因子的大小,得到了当折流板间距变化时的最佳的折流板间距。然后,用类似的过程分析了折流板缺口高度对于换热器性能的影响,并得到了一个最佳的折流板缺口高度。 本文还研究了将折流板间距和缺口高度同时作为设计参数的换热器优化设计问题,得到了折流板间距变化时,最佳折流板的缺口高度变化的情况,并将不同间距下的最佳值拟合成了一条优化的曲线。 本文在最后的部分分析了壳侧的流量变化对于折流板设计的影响,也分析了污垢热阻对于换热器的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换热器 折流板 数值模拟 熵产 JF因子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TK172
【目录】:
  • 摘要10-11
  • ABSTRACT11-13
  • 第一章 绪论13-19
  • 1.1 管壳式换热器的简介13-14
  • 1.2 折流板的布置对于换热器性能的影响14-15
  • 1.3 研究现状15-18
  • 1.4 本课题拟完成的主要任务18-19
  • 第二章 管壳式换热器的模拟方法19-33
  • 2.1 引言19
  • 2.2 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19-23
  • 2.2.1 计算流体力学19-20
  • 2.2.2 湍流的数值模拟20-21
  • 2.2.3 壁面函数法21-22
  • 2.2.4 换热器的数值模拟及其进展22-23
  • 2.3 网格以及边界条件的设置23-31
  • 2.3.1 流体计算软件简介23-24
  • 2.3.2 网格的划分24-26
  • 2.3.3 边界条件及计算的设置26-30
  • 2.3.4 换热器数值模拟的准确性30-31
  • 2.4 本章小结31-33
  • 第三章 换热器性能评价参数的分析33-51
  • 3.1 引言33
  • 3.2 熵产的分析33-45
  • 3.2.1 换热器中的熵产34-36
  • 3.2.2 两种不可逆损失的数量关系36-40
  • 3.2.3 最小熵产法的应用范围的界定40
  • 3.2.4 换热过程的当地熵产40-45
  • 3.3 场协同理论的分析45-47
  • 3.4 JF因子的分析47-49
  • 3.5 小结49-51
  • 第四章 折流板间距的优化51-65
  • 4.1 引言51
  • 4.2 折流板间距51-54
  • 4.2.1 数值计算的换热器结构概况51-52
  • 4.2.2 边界条件的设置52-54
  • 4.3 数值计算的结果及其分析54-61
  • 4.3.1 流动情况54-56
  • 4.3.2 压力变化56-59
  • 4.3.3 换热情况59-61
  • 4.4 折流板数目的优化61-62
  • 4.5 小结62-65
  • 第五章 折流板缺口高度的优化及其与折流板间距的关系65-83
  • 5.1 引言65-66
  • 5.2 换热器折流板缺口高度的优化66-74
  • 5.2.1 壳侧流动情况66-68
  • 5.2.2 折流板缺口高度对压降的影响68-71
  • 5.2.3 换热的分析71-73
  • 5.2.4 换热器最佳的折流板缺口高度73-74
  • 5.3 折流板的缺口高度与折流板间距的关系74-79
  • 5.3.1 换热系数和压降的变化74-77
  • 5.3.2 不同折流板布置下的JF因子77-78
  • 5.3.3 折流板的优化曲线78-79
  • 5.4 壳侧的流量对于优化结果的影响79-80
  • 5.5 污垢热阻对于优化结果的影响80-82
  • 5.6 小结82-83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83-85
  • 参考文献85-89
  • 致谢89-9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90-91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明辅,金涛,朱孝钦,韩本勇,吴新民;折流板抗振型换热器流体动力学及传热特性研究[J];化工机械;1999年05期

2 喻九阳,朱兵,冯兴奎,夏文武,何伟,易先中;折流板开孔孔径对换热器壳程性能的影响[J];石油机械;2004年09期

3 聂清德,连华英,侯增英;多跨管固有频率的计算[J];压力容器;1984年04期

4 刘宏军;王安军;高磊;张莹莹;;不同螺旋角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传热性能[J];石油化工设备;2007年S1期

5 寿涛;丁传琪;;折流板式与套管式电加热器压力降的比较分析[J];科技传播;2010年22期

6 王悦云,吴秋林;脉冲折流板萃取柱板间距对流体力学性能影响—30%TRPO-煤油/硝酸体系[J];核科学与工程;2003年01期

7 刁玉梅;浮头式后冷却器设计与GB151-1999标准应用[J];一重技术;2004年01期

8 刘湘玲;;600MW汽轮发电机管式冷却器折流板加工及钻模设计[J];东方电机;2009年05期

9 李广田,刘洪轩;组装式压缩机油冷却器用壳体判废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J];风机技术;2004年06期

10 赖学江;李炜炜;黄素逸;郭兆均;;花板换热器及折流板换热器总熵增率性能评价[J];石油化工设备;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波;茅靳丰;耿世彬;韩旭;魏鹏;;国内换热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A];第四届全国人防工程内部环境与设备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吉礼;李爱国;孙德兴;;结构可调式换热器最小换热单元的确定[A];推进供热体制改革与节能改造新技术新设备应用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文峰;;锆换热器的设计和制造技术[A];全国第四届换热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李玉虎;张文勇;郭慧;;气/气换热器的焊接制造[A];压力容器先进技术——第七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李波;;特殊结构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及质量控制要点[A];压力容器先进技术——第七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涂小苹;梁祥飞;吴迎文;郑波;;家用热泵空调用的室外机换热器流路优化[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吴秋华;江楠;;缩放管盘环式换热器壳程传热与阻力特性数值模拟研究[A];全国第四届换热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陈孙艺;曾旭东;陈斯红;;换热工艺设计智能化技术[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杨伟;狄军贞;孟凡康;周新华;;杨氏换热器的结构及特性[A];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太禄;陈宝明;王丽;;折流板强化电子元件冷却的数值研究[A];山东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倩娜;水冷折流板径向甲醇反应器开发成功[N];中国化工报;2007年

2 宋丽梅;浅析对专利权利要求的解释[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王峰;空调连接管铝代铜是欺骗还是技术创新[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4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自主创新成果[N];中国化工报;2007年

5 李沐杨;大型高效换热设备为节能助力[N];中国石化报;2007年

6 记者 张远平;高耐斯换热器销售额增三成[N];中国船舶报;2009年

7 李颖;同方人环又推新产品[N];科技日报;2003年

8 郑兴安;折流式分水器[N];中国商报;2000年

9 方怡 张国新;我国大型乙烯冷箱水平跃上新平台[N];中国石化报;2004年

10 记者 叶迎春;苯胺成套技术开发应用有多项创新[N];中国石化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雄斌;换热器及散热通道网络热性能的火积分析[D];清华大学;2009年

2 王润涛;机房用乙二醇换热器优化控制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3 陶于兵;CO2家用空调系统实验研究及换热器强化换热数值模拟[D];西安交通大学;2008年

4 李炅;二氧化碳微通道气体冷却器的流动传热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卢艳华;流致薄膜振动强化新风余热回收[D];天津大学;2010年

6 唐玉峰;平板通道内螺旋纤肋强化传热机理及传热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李明;地下蓄能时变特性及其能量特征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李贺;折流板管状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构建及产电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王正方;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压力容器安全运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10 杨灵艳;三套管蓄能型太阳能与空气源热泵集成系统实验与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简林均;新型纵流式换热器壳侧流体传热与流动特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2 鲍仲辅;集成化喷补式沥青路面养护机械关键技术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高绪栋;管壳式换热器的数值模拟及优化设计[D];山东大学;2009年

4 刘斌;常减压装置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结构的分析与设计[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5 蒋金云;聚合物微型换热器传热机理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6 王飞;正六边形球面肋板式换热器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D];山东大学;2011年

7 邵奕文;带有多级淋激式换热器的污水源热泵系统设计及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何文祥;高温瓦楞状陶瓷基换热器的实验及数值模拟[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周超;竖直埋管换热器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D];重庆大学;2012年

10 段宏悦;错流微型换热器内导热影响的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的数值模拟及优化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18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3718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c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