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多孔介质中传热传质的算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7 16:25

  本文关键词:多孔介质中传热传质的算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不管是石油和可燃冰的开采,还是燃料电池的设计,亦或是纺织衣物的开发,都会涉及到多孔介质中的传热传质问题。鉴于多孔介质中流体流动与传热的复杂性,研究人员正积极寻求合适的方法与途径来解决该类问题。 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能通过模拟的手段来认识多孔介质中流体的复杂行为。在进行计算机模拟之前,我们首先必须得对某一物理过程进行建模,也就是用合适的数学方程组来描述上述诸如石油开采等问题。在对多孔介质中传热传质行为进行建模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的物理过程都离不开对源项的求解,源项对实现各个物理场的耦合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对源项问题的求解是整个模拟的关键点之一。我们有必要设计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去适应或者稍加扩展就能用于源项问题的求解。 另外,在工程应用领域,在理论分析阶段,一般都需要正反结合,通过对正问题和反问题的同时求解来更好地指导实际开发。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两种情况:已知材料参数而不知道该材料的换热量或换热过程中的温度场;已知某材料的换热量或换热过程中的温度场而不知道具体的材料参数。上面两种情况分别对应了正问题和反问题。正问题可以由数学方程组来建模,因而正问题可以通过求解相应的数学方程组而得到求解,而反问题没有合适的数学方程组来描述,所以其求解必须借助于某种优化算法。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不管是源项问题的解决,还是正问题和反问题的求解,我们都必须设计合适的算法。格子Boltzmann方法、有限体积法因其解决传热传质问题的高效性,在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遗传算法是基于生物进化优胜劣汰的思路而设计的一种算法,在优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我们的文章中,首先,我们介绍了多孔介质中传热传质的算法研究的意义,描述了格子Boltzmann方法、有限体积法以及遗传算法的主要情况。 其次,以多孔方腔中的自然对流为例,我们详细介绍了基于D2Q9模型的质量方程和动量方程的恢复、基于控制容积的能量方程的离散。实现了速度场和温度场的耦合,从而构建了一种跨尺度的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稍加扩展就能被用于求解源项问题。再次,以纺织衣物中的热传导、热辐射为例,我们详细介绍了基于控制容积和中点积分公式的传导、辐射换热方程的离散,紧接着我们介绍了标准遗传算法的实现,完成了正问题和反问题的求解。最后,我们详细介绍了我们的两个研究工作: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和有限体积法来构建一种跨尺度的数值模拟方法去适应源项问题的解决;基于有限体积法和遗传算法来实现纺织衣物中传导、辐射换热问题的正分析和反分析。
【关键词】:多孔介质 源项 正问题 反问题 格子Boltzmann方法 有限体积法 遗传算法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K12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11
  • 1 绪论11-19
  • 1.1 多孔介质中传热传质的算法研究的意义11-12
  • 1.2 格子Boltzmann方法12-15
  • 1.3 有限体积法15-16
  • 1.4 遗传算法16-17
  • 1.5 全文安排17-19
  • 2 格子Boltzmann方法和有限体积法的耦合(以多孔方腔中自然对流为例)19-40
  • 2.1 基于D2Q9模型的质量方程和动量方程的恢复19-28
  • 2.2 基于控制容积的能量方程的离散28-37
  • 2.3 速度场和温度场耦合的实现37-40
  • 3 有限体积法和遗传算法的耦合(以纺织衣物中的传导、辐射换热为例)40-46
  • 3.1 基于控制容积和中点积分公式对传导辐射换热方程的离散40-44
  • 3.2 正分析和逆分析的实现44-46
  • 4 格子Boltzmann方法和有限体积法的耦合去模拟多孔方腔中的自然对流46-60
  • 4.1 引言46-47
  • 4.2 控制方程组47-50
  • 4.2.1 数学方程47-50
  • 4.3 格子Boltzmann方法和有限体积法去求解多孔介质渗流50-53
  • 4.3.1 格子Boltzmann方法去求解速度场50-51
  • 4.3.2 有限体积法去求解温度场51-53
  • 4.4 边界条件53-55
  • 4.5 数值结果及讨论55-58
  • 4.5.1 数据校验55-56
  • 4.5.2 多孔方腔中的自然对流换热56-58
  • 4.6 结论58-60
  • 5 有限体积法和遗传算法的耦合去求解纺织衣物中的传导辐射问题60-72
  • 5.1 引言60-61
  • 5.2 数学方程61-64
  • 5.2.1 传导辐射换热控制方程组61-62
  • 5.2.2 边界条件62
  • 5.2.3 有限体积法62-63
  • 5.2.4 遗传算法63-64
  • 5.3 结果和讨论64-71
  • 5.3.1 数据检验66-67
  • 5.3.2 均匀纤维材料中孔隙度和总的换热量的恢复67-69
  • 5.3.3 非均匀纤维材料中孔隙度种子和总的换热量的恢复69-71
  • 5.4 结论71-72
  • 6 总结与展望72-74
  • 参考文献74-77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7-78
  • 论文作者所在单位77-78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及研究经历78-79
  • 致谢79-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仁喜,淮秀兰;多孔介质高强度传热传质的理论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S1期

2 刘芳;陈宝明;王丽;;多孔介质对封闭腔体内对流传热传质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年01期

3 金仁喜;淮秀兰;;瞬态高强加热条件下含湿多孔介质传热传质模型研究[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4 李栋;程锋利;李贤宇;;非均匀内热源对多孔介质内复合对流传热传质的数值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1年03期

5 于航;王小林;;混凝土多孔介质等温吸湿过程的数值模拟[J];能源技术;2007年03期

6 卢涛,沈胜强,葛玉林;含湿毛细多孔介质湿区相变传热传质干燥三方程模型[J];太阳能学报;2003年05期

7 蔡睿贤,张娜;含湿毛细多孔介质传热与传质基本方程的一组代数显式解析解[J];机械工程学报;2003年06期

8 夏婕;常海萍;杨敏;;装有多孔介质的封闭腔体中热驱动换热的数值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9 刘晓燕;张雪萍;郭涛;王志国;;水驱油藏中油水两相分布规律微观模拟及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年02期

10 陈宝明;多孔介质中水平温度梯度和浓度梯度导致的自然对流传热传质[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雪梅;许友生;;格子Boltzman方法研究竖直多孔介质板内混合对流传热传质问题[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李敏杰;王煤;余徽;纪平均;许峰;;竖直环形多孔介质封闭腔体内的自然对流传热传质[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3 张鹏;李英;董凤兰;;多孔介质中泡沫的产生和运移[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郭尚平;于大森;吴万娣;;生物脏器的孔隙率[A];全国第一届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81年

5 侯根富;;多孔介质燃气预混燃烧研究现状与展望[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燃气分会应用专业委员会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德会;李健康;;多孔介质渗透率在金属成矿学研究中的意义[A];固体地球系统复杂性与地质过程动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谭文长;;黏弹性流体在多孔介质内的自然对流[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8 陈威;;多孔介质蒸发制冷板应用于建筑墙体的性能分析[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丽;陶果;戴世坤;;弹性波对多孔介质电导率的瞬态影响[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陈瑜;蔡庆东;;基于树网格的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及其在渗流等问题中的应用[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物理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路平;华工研发出一项节能新装备[N];广东科技报;2009年

2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 刘相东;多孔介质干燥理论与应用并行[N];中国化工报;2007年

3 饶文涛;多孔介质燃烧新技术及应用[N];世界金属导报;2009年

4 饶文涛;新一代燃烧技术——多孔介质燃烧[N];中国冶金报;2009年

5 刘伟 高建敏;脚踏实地 从细微做起[N];科技日报;2010年

6 齐欣;特色:立校之本[N];中国教育报;2003年

7 特约记者  王振江 马立玫 盛玉奎;华北采油五厂稠油油藏实现规模化开采[N];中国石油报;2006年

8 特约记者 解小如 通讯员 陈强;山东建技术平台促高效节能[N];中国化工报;2009年

9 尹万珠;森林与水的关系:缝隙现象和合力水运动(上)[N];科技日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任荃;“绿色”头脑左右创新行动[N];文汇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义江;深部热环境围岩及风流传热传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2 尚妍;含湿岩土间歇蓄/放热传热传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3 荣伏梅;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多孔介质REV尺度的流动与强化传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纪朝凤;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缔合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5 林們;氨水降膜吸收传热传质机理及其在两级风冷吸收制冷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薄守石;溴化锂溶液降膜流动及传热传质的数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邓洋波;多孔介质内往复流动下超绝热燃烧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8 李守德;不可逆热力学理论在多孔介质渗流问题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9 史玉凤;多孔介质对太阳池性能影响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杨满平;油气储层多孔介质的变形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斌;多孔介质中传热传质的算法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2 李敏杰;竖直环隙间多孔介质中自然对流传热传质的数值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王丽;部分填充多孔介质复合腔体内流体流动及传热传质的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0年

4 肖恒;基于毛细管低压气体传质理论的微波冷冻干燥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5 孙苗苗;油藏多孔介质中蒸汽流动与传热本构关系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6 孙李宁;玄武岩纤维在低温下的蓄冷特性试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

7 房旷;微细通道换热器仿生设计与传热传质优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8 陶斌斌;多孔介质对流干燥传热传质机理的研究及其数值模拟[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9 迟广舟;多孔介质复合腔体内自然对流传热传质的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10 周晓慧;地道通风系统的传热传质及降温效果分析[D];广州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多孔介质中传热传质的算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38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3738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f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