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CO 2 循环的热力学分析及优化
发布时间:2024-12-01 00:37
21世纪以来,超临界CO2循环受到了研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S-CO2循环具有效率高,系统结构简单,部件紧凑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核能、太阳能、低温余热以及燃煤电厂。S-CO2循环主要分为S-CO2朗肯循环和S-CO2布雷顿循环,而由于CO2临界温度低,冷端冷却困难,近几年的研究更加侧重于S-CO2布雷顿循环。S-CO2布雷顿循环根据压缩机、中间冷却器、回热器、再热器个数分为许多不同的循环模式,其中以一级再压缩循环即S-CO2再压缩布雷顿循环的研究最为广泛,其系统结构简单,性能较好,被科研工作者们广泛认可。传统分析方法均以热力学第一定律及第二定律作为基础,但经典热力学对于处理多过程耦合体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在现代热力学框架下,引入热力学流和热力学力建立了实际热机效率表达式。从T-Q图出发,定义换热器中换热过程曲线T-Q图面积为热功转换耗散,代表可用能损失。建立了加热和冷却过程的热负荷和热功转换耗散之间的定量关系。在考虑加热和冷却过程热耦合的情况下,得出了实际热机效率的表达式。实际热机效率表达式告诉我们,无论一个热机有多复杂,为了提高热机效率都应尽可能降低热阻之比。该理论为广义热机的设计和运...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S-CO2循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S-CO2循环针对不同热源的应用
1.2.2 S-CO2循环的不同布局
1.2.3 不同循环布置及循环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1.2.3.1 不同循环布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1.2.3.2 循环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从换热器换热路径出发优化热机实际热效率
2.1 引言
2.2 现代热力学理论
2.3 实际热机效率表达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S-CO2循环热力学优化分析
3.1 引言
3.2 S-CO2循环优化分析
3.2.1 物理模型
3.2.2 求解方法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偏离设计工况点运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临界CO2联合循环的构建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及求解模型
4.3 优化有机朗肯循环
4.3.1 过热度的影响
4.3.2 热源出口温度的影响
4.4 联合循环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4013266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S-CO2循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S-CO2循环针对不同热源的应用
1.2.2 S-CO2循环的不同布局
1.2.3 不同循环布置及循环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1.2.3.1 不同循环布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1.2.3.2 循环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从换热器换热路径出发优化热机实际热效率
2.1 引言
2.2 现代热力学理论
2.3 实际热机效率表达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S-CO2循环热力学优化分析
3.1 引言
3.2 S-CO2循环优化分析
3.2.1 物理模型
3.2.2 求解方法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偏离设计工况点运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临界CO2联合循环的构建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及求解模型
4.3 优化有机朗肯循环
4.3.1 过热度的影响
4.3.2 热源出口温度的影响
4.4 联合循环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40132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4013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