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与废气再循环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7-16 08:10

  本文关键词: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与废气再循环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重型柴油机 废气再循环 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 排放特性


【摘要】:以一台重型柴油机为试验对象,研究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VGT)和废气再循环(EGR)阀门开度对柴油机增压比、空燃比、燃油消耗率及NO_x,CO,HC,CO2和烟度等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EGR阀门开度的增大,增压比、空燃比降低,经济性变差.EGR阀门开度和VGT阀门开度对NO_x排放影响很大,随EGR阀门开度和VGT阀门开度增大,NO_x排放的体积分数显著降低,但HC,CO,CO2的体积分数和烟度升高.为实现降低NO_x排放的同时控制燃油消耗率和烟度的升高,可在中等负荷时选择EGR阀门开度50%、VGT阀门开度45%的控制策略;在高负荷时选择EGR阀门开度75%、VGT阀门开度55%的控制策略.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关键词】重型柴油机 废气再循环 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 排放特性
【基金】:国家“八六三”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2AAA111706)
【分类号】:TK421.5
【正文快照】: 柴油机具有燃油消耗低、转矩输出高、可靠性好的特点,得到了广泛应用[1],汽车柴油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2].但由于其排放量大、对环境污染严重,柴油机污染物的排放法规越来越严格[3].NOx是柴油机主要排放物之一[4],有效控制NOx排放是柴油机排放控制的重点.废气再循环(EGR)是降低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寒;;废气再循环系统降低轻卡排放试验研究[J];内燃机;2011年01期

2 王美丽;姚建明;孙曙;周权;李力;丁贤华;吴旭陵;;简单而有效的废气再循环装置[J];内燃机;2012年06期

3 肖福明;废气再循环及废气模拟的新进展[J];山东内燃机;1994年04期

4 李素华;卡车废气再循环系统[J];重型汽车;1998年02期

5 姚春德,何邦全,李万众;高速车用柴油机废气再循环系统[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01年02期

6 姚春德,敬章超,傅晓光,刘文胜,傅德才;冷却废气再循环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J];汽车工程;2003年06期

7 李彩芬,李国岫;柴油机废气再循环技术的应用研究[J];柴油机;2004年01期

8 高永平,王谦,罗新浩;发动机废气再循环冷却器结构的改进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9 周斟;废气再循环在柴油机中的应用[J];江西能源;2005年03期

10 王谦,罗新浩,吴小勇,何志霞,高永平;柴油机废气再循环冷却器的改进设计[J];农业机械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帅;应启戛;张振东;丁毅;姚喜贵;程道来;;柴油机废气再循环系统控制器的设计研究[A];第三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杨帅;应启戛;张振东;姚喜贵;帕丽达;程道来;;柴油机EGR系统电控单元的设计与应用[A];第七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冯淑娟;废气再循环技术缘何受冷落[N];中国汽车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张翼;曼恩:以先进技术助推绿色柴油机[N];机电商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增勇;降低汽油机有害排放物NO_x的分层废气再循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张志进;直喷汽油机废气再循环氛围下燃烧与排放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进鹏;废气再循环对离心压气机性能影响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魏群;废气再循环与醇类燃料对直喷汽油机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4年

3 齐连生;废气再循环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4 肖坤胜;废气再循环系统在增压中冷柴油机上的应用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5 高海润;用废气再循环降低压燃式发动机燃用柴油醇时的氮氧化物排放[D];吉林大学;2005年

6 王鹏;增压柴油机废气再循环的工作过程数值计算与分析[D];江苏大学;2002年

7 唐青龙;废气再循环对柴油喷雾燃烧与排放影响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王桢;柴油机废气再循环气体流动及混合过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李艳丽;废气再循环增压中冷柴油机氮氧化物排放的仿真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张楠;模拟研究轨压及废气再循环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477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5477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0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