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界面附近蒸发薄液膜区耦合传热的数值研究
本文关键词:三相界面附近蒸发薄液膜区耦合传热的数值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蒸发薄液膜 弯月面 耦合传热 传热贡献 影响因素
【摘要】:相变换热设备界面的边缘、固体底板上的液滴底层等三相界面附近的传热传质往往十分剧烈。蒸发薄液膜相变过程广泛存在于三相接触线附近,其热阻很小,具有高强度的蒸发换热特性。蒸发薄液膜区是连接吸附膜区和本征弯月面区的过渡区,多个物理场相互耦合,流动传热过程十分复杂。因此,研究蒸发薄液膜区耦合传热过程,有助于了解蒸发薄液膜区的传热传质特性和其对整体换热效果的贡献,提高相变换热设备的传热效果。本文基于扩展Young-Laplace方程和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蒸发薄液膜区、本征弯月面区以及气液界面上方的气相流动的耦合传热数学模型。弯月面上方的气相流动往往会对蒸发传热造成影响。本文从封闭空间和开放空间气相流动不同出发,分别研究了封闭微腔中蒸发薄液膜和空气中液滴蒸发薄液膜区的耦合传热。定量地研究了蒸发薄液膜气液界面的形状、蒸发质量流量、总换热量等重要参数的变化,分析了蒸发薄液膜区对总体换热效果的贡献。进一步分析了尺寸、过热度、润湿性等因素对蒸发薄液膜换热特性的影响。结论如下:(1)在蒸发薄液膜区内,气液界面温度变化剧烈,存在质量流量的峰值。(2)随着尺寸的减小,蒸发薄液膜区的温降占总温降的份额增大,蒸发薄液膜区对总传热量的贡献也增大。(3)随着过热度的升高,蒸发薄液膜区对总传热量的贡献减小。但当几何尺寸为微米量级时,过热度对薄液膜的影响不如尺寸变化明显。(4)润湿性越好,弯月面宏观接触角越小,蒸发薄液膜越长,薄液膜传热量占总传热量的份额越大。对于超疏水固体底板,液滴蒸发薄液膜区对总传热量的贡献可以忽略。(5)考虑水蒸气在空气中的扩散,液滴的蒸发强度小于封闭微腔。
【关键词】:蒸发薄液膜 弯月面 耦合传热 传热贡献 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12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符号表8-11
- 第1章 绪论11-18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2 蒸发薄液膜区的划分12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4 影响蒸发薄液膜传热性能的因素14-15
- 1.5 液滴蒸发的研究现状15-16
- 1.6 主要研究内容16-18
- 第2章 数值模拟18-26
- 2.1 理论模型18-23
- 2.1.1 蒸发薄液膜区的形状18-19
- 2.1.2 气液界面的质量输运19-20
- 2.1.3 水蒸气在空气中的扩散20-21
- 2.1.4 控制方程21-22
- 2.1.5 多相流模型的选取22-23
- 2.2 FLUENT软件简介23
- 2.3 模型求解23-25
- 2.3.1 几何模型23-24
- 2.3.2 网格划分24-25
- 2.3.3 求解步骤25
- 2.3.4 后处理25
- 2.4 本章小结25-26
- 第3章 封闭空间中蒸发薄液膜区的耦合传热26-38
- 3.1 数值模型26-28
- 3.1.1 模型假设26-28
- 3.1.2 网格划分28
- 3.2 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28-37
- 3.2.1 封闭微腔中薄液膜传热传质特性29-32
- 3.2.2 封闭微腔尺寸的影响32-34
- 3.2.3 过热度的影响34-35
- 3.2.4 润湿性的影响35-37
- 3.3 本章小结37-38
- 第4章 开放空间中蒸发薄液膜区的耦合传热38-51
- 4.1 数值模型38-40
- 4.1.1 模型假设38-39
- 4.1.2 网格划分39-40
- 4.2 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40-50
- 4.2.1 液滴蒸发薄液膜传热传质特性40-43
- 4.2.2 液滴尺寸的影响43-46
- 4.2.3 过热度的影响46-48
- 4.2.4 润湿性的影响48-50
- 4.3 本章小结50-51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51-53
- 5.1 主要内容及结论51
- 5.2 展望51-53
- 参考文献53-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59-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液膜工艺中的渗透研究——关键参数的影响[J];铀矿冶;1992年04期
2 聂菲,李宗孝;液膜技术在医药化工中的应用[J];精细化工中间体;2004年01期
3 卢川;段日强;姜胜耀;;下降液膜流动不稳定性实验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9期
4 杜世元;赵耀华;;薄液膜蒸发传热影响因素分析[J];化学工程;2011年04期
5 张秀娟;张兴泰;范琼嘉;刘振芳;;液膜分离钾离子的研究——钾离子的促进迁移和活性迁移[J];华南工学院学报;1980年02期
6 曾平,王玉鑫;液膜处理过程中粘度的变化[J];膜科学与技术;1994年03期
7 王献科,李玉萍;液膜富集铀(Ⅵ)与水中痕量铀的测定[J];中国钼业;1996年05期
8 刘怿;液膜手套的制法与使用[J];中小企业科技信息;1996年01期
9 师晋生,施明恒;平壁上等温层流液膜的破裂特性[J];东南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10 许孙曲;镧元素和钍的液膜分离[J];稀土信息;1997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艳阁;吕韦钦;李春秀;李英;;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泡沫液膜的特性[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6分会:胶体与界面[C];2014年
2 于欢;沈胜强;梁刚涛;;单液滴撞击球面液膜铺展特征分析[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十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王庆久;王丽颖;李桂英;;液膜解毒理论研究(摘要)[A];第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4 赵飞;佟明羲;杨立军;王辰;崔坤达;刘路佳;段润泽;;幂律流体射流撞击形成液膜的理论和实验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张子杨;鲁仰辉;王欢;安旭;宋宜豪;;大型试验台架中针对流动液膜的测量方法研究[A];中国核学会核能动力分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梅宁;张则荣;陆建辉;;竖直螺旋槽管壁面液膜流动特性的研究[A];自然、工业与流动——第六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周志强;彭杰;;管道内附UCM流体液膜的稳定性问题[A];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佟明羲;王辰;赵飞;杨立军;崔坤达;刘路佳;段润泽;;二维黏弹性流体平面液膜的热毛细不稳定性[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卢敏;武斌;朱家文;;胺法脱除CO_2过程的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5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郭盛昌;陈蔼t,
本文编号:5869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586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