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多形状微粒捕集器微波再生温度影响机理及场协同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29 19:05

  本文关键词:多形状微粒捕集器微波再生温度影响机理及场协同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柴油机 微粒捕集器载体结构 微波再生 场协同


【摘要】:柴油机热效率高、可靠性好、燃油经济性强,但柴油机的颗粒物排放量大,对环境的危害和人类健康的威胁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单纯依靠改善机内燃烧已难以满足排放要求。目前,柴油机微粒捕集器被认为是解决柴油机微粒排放问题最有效的手段,而其再生是DPF技术的关键。微粒捕集器微波加热再生技术是众多过滤体再生方法中较为有发展前景的一种。目前对车用柴油机微粒捕集器过滤体再生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加热再生技术与降低PM起燃温度技术相结合的方面,而开展载体结构变化对车用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微波再生温度场的影响规律研究不仅能有益于车用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微波加热再生机理辨析,而且还可为设计车用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微波再生装置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作用。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微粒捕集器过滤体复合再生与多场协同机理及其优化研究”[51176045]为依托,采用数值仿真、实验验证和多场协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不同载体结构微粒捕集器微波再生过程中的温度特性、速度场与温度场的协同机理辨识等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论文主要创新点和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柴油机微粒捕集器过滤体微波再生特性,建立了基于微波再生微粒捕集器过滤体内多孔介质数学与物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3种不同结构的微粒捕集器三维仿真模型,并对不同结构过滤体进行了压力特性分析,为研究的有效性提供了依据。(2)利用FLUENT软件对3种不同载体结构的微粒捕集器进行微波再生仿真,得出在不同速度下不同载体结构的温度特性规律,揭示了载体结构变化给微波再生带来的影响,并且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初步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3)采用多场协同理论建立了微粒捕集器微波再生过程中多场协同数学模型,研究了不同载体结构中温度梯度和速度矢量的变化规律特性,得出了不同载体结构微粒捕集器微波再生过程中速度场和温度场协同性最好时的过滤体再生结构和其最优的再生燃烧区域。
【关键词】:柴油机 微粒捕集器载体结构 微波再生 场协同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421.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0-11
  • 1.2 柴油机尾气微粒排放控制技术11-14
  • 1.2.1 尾气微粒机内净化技术11-12
  • 1.2.2 尾气微粒后处理净化技术12-14
  • 1.3 微粒捕集器再生技术研究现状14-15
  • 1.3.1 国外再生技术研究现状14-15
  • 1.3.2 国内再生技术研究现状15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15-18
  • 第2章 多形状微粒捕集器微波再生仿真模型18-39
  • 2.1 微粒捕集器18-25
  • 2.1.1 结构组成18-19
  • 2.1.2 过滤材料及结构19-21
  • 2.1.3 再生技术21-25
  • 2.2 模型建立与参数设置25-30
  • 2.2.1 微粒捕集器模型及网格划分25-29
  • 2.2.2 初始条件设置与控制参数设置29-30
  • 2.2.3 材料属性30
  • 2.3 微波再生数学物理模型的建立30-34
  • 2.3.1 再生孔道模型30-31
  • 2.3.2 物理数学模型的数学描述31-34
  • 2.4 多孔介质理论34-35
  • 2.5 过滤体结构对再生压力特性影响35-37
  • 2.6 本章小结37-39
  • 第3章 多形状微粒捕集器微波再生温度影响机理39-50
  • 3.1 仿真计算理论39
  • 3.2 微波再生仿真分析39-45
  • 3.2.1 微波再生仿真39-40
  • 3.2.2 仿真结果分析40-45
  • 3.3 试验模型验证45-48
  • 3.3.1 试验装置及方法45-46
  • 3.3.2 试验结果及验证46-48
  • 3.4 本章小结48-50
  • 第4章 多形状微粒捕集器微波再生场协同分析50-60
  • 4.1 对流传热的多场影响分析50-53
  • 4.2 场协同理论53-55
  • 4.2.1 场协同理论概念53
  • 4.2.2 场协同数53-54
  • 4.2.3 场协同数和斯坦顿数的比较54-55
  • 4.3 微粒捕集器微波再生多场协同模型55
  • 4.4 多场协同仿真分析55-58
  • 4.4.1 多形状过滤体协同分布区域分析55-57
  • 4.4.2 多形状过滤体强化传热分析57-58
  • 4.5 本章小结58-60
  • 结论与展望60-62
  • 参考文献62-66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从事课题66-67
  • 致谢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彪;黄国_g;胡俊;张敏;孙平;;车用柴油机满足国Ⅳ排放技术方案的试验研究[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12年04期

2 陈永贤;俞建达;黄见;沙有胜;;柴油机实现超低排放的应对策略[J];装备制造技术;2011年12期

3 王逢瑚;郭秀荣;马岩;杜丹丰;;柴油车尾气微粒捕集器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10年01期

4 姚广涛;资新运;张春润;王琛;李幸丹;;柴油机微粒捕集器燃油添加剂催化再生的试验研究[J];汽车工程;2008年08期

5 兰昌尧;郭猛超;韩国胜;杨玉栋;;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再生技术研究综述[J];内燃机与动力装置;2008年02期

6 马林才;;柴油添加剂和微粒捕集器的协同性分析与研究[J];柴油机;2008年02期

7 曹丽;何涛;王继先;王务林;;柴油机微粒捕集器技术研究进展[J];北京汽车;2007年06期

8 熊少武;罗小平;高贵良;;强化传热的场协同理论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设备;2007年01期

9 龚金科;赖天贵;董喜俊;梅本付;刘金武;袁文华;;车用柴油机微粒捕集器流场的数值模拟与分析[J];汽车工程;2006年02期

10 蔡忆昔;王军;赵卫东;吴江霞;刘志楠;李小华;;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降低柴油机排放中的应用[J];中国机械工程;2005年24期



本文编号:590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590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b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