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通道蒸发器热虹吸循环换热性能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小通道蒸发器热虹吸循环换热性能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热虹吸循环 小通道蒸发器 换热性能 充液模型
【摘要】:随着全球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人们建立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用以存储、传递数据信息。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行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特别是用于调控数据机房温度的空调设备,其耗电量占机房总耗电量的近50%。为了利用室外冷源,减小电能的消耗,热管技术开始应用于数据机房散热。热虹吸循环的工作原理和常规的热管相近,结构也更加简单。它依靠重力进行回液,在室内外温差达到一定值时自行启动,还能远距离传输热量,满足了数据机房散热的要求。由文献综述可知,热虹吸循环的换热性能受其本身的结构、充液率、高度差、冷凝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而现有的文献中关于使用小通道换热器做蒸发器的热虹吸循环的研究还比较少,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很匮乏。因此,本文对小通道蒸发器热虹吸循环进行实验和理论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对国内外两相热虹吸循环的研究发展现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内容。(2)搭建热虹吸循环实验装置。循环以空气为热源,水为冷源,并使用小通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对循环的启动过程、冷凝器和蒸发器的高度差、空气与冷却水进口温差、冷却水流速、充液率进行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换热过程中的热阻。(3)改进热虹吸循环的最小充液量模型。先采用传统的充液模型计算本实验台的最小充液量。在此基础上,考虑下降液膜段的存在,利用质量守恒、均相流压降模型、能量守恒方程计算下降管中液面的位置,然后用竖直管降膜模型计算下降液膜段的制冷剂量,从而改进热虹吸循环的最小充液量模型。(4)对循环的小通道蒸发器进行热力学分析。主要是用ChangWang的百叶窗翅片换热关联式计算空气侧的换热系数,利用Cooper池沸腾关联式计算蒸发器内部换热系数。并用实验结果对理论计算结果进行验证。
【关键词】:热虹吸循环 小通道蒸发器 换热性能 充液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172.4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8
- 主要符号表8-12
- 第一章 绪论12-29
- 1.1 课题背景12-18
- 1.1.1 热管技术的发展13-14
- 1.1.2 热管的结构和特点14-16
- 1.1.3 热虹吸循环的结构和特点16-18
- 1.2 两相热虹吸循环的研究进展18-27
- 1.2.1 国外研究进展18-24
- 1.2.2 国内研究进展24-27
- 1.3 本文研究内容27-29
- 第二章 两相热虹吸循环的理论模型29-41
- 2.1 小通道流动沸腾的流型29-31
- 2.2 热虹吸循环理论充液量模型31-38
- 2.2.1 热虹吸循环传统充液模型32-33
- 2.2.2 热虹吸循环基本方程33-37
- 2.2.2.1 均相压降模型34-35
- 2.2.2.2 分相压降模型35-36
- 2.2.2.3 单相流动压降36-37
- 2.2.3 竖直管降膜模型37-38
- 2.3 小通道蒸发器传热模型38-40
- 2.3.1 蒸发侧沸腾换热模型38-39
- 2.3.2 空气侧强制对流换热模型39-40
- 2.4 本章小结40-41
- 第三章 小通道蒸发器热虹吸循环实验研究41-61
- 3.1 实验方案41-44
- 3.1.1 小通道蒸发器热虹吸循环实验台介绍41-43
- 3.1.2 实验测量装置43-44
- 3.1.3 实验方案44
- 3.2 启动过程的研究44-46
- 3.3 系统稳定运行时的性能研究46-59
- 3.3.1 空气侧与水侧进口温差对系统换热性能的影响48-51
- 3.3.2 冷凝条件对过热转变温度的影响51-52
- 3.3.3 充液率和冷却水流速对系统换热性能的影响52-56
- 3.3.4 高度差对系统换热性能的影响56-59
- 3.4 本章小结59-61
- 第四章 热虹吸循环理论充液量和小通道蒸发器传热计算61-68
- 4.1 热虹吸循环理论充液量计算61-64
- 4.1.1 传统最小充液量模型61-62
- 4.1.2 改进的最小充液量模型62-64
- 4.2 小通道蒸发器传热计算64-67
- 4.3 本章小结67-68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8-70
- 5.1 主要结论68
- 5.2 前景展望68-70
- 参考文献70-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耀东,魏奇业,韩光泽,华贲;多效蒸发器换热管的换热性能和机械强度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2 张寅平;非接触式汽液固系统储换热性能的实验研究[J];太阳能学报;1998年04期
3 连添达;静止密闭空气在降温过程中换热性能的测定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4 刘召军;谢旭良;李增耀;屈治国;陶文铨;;热管型散热器换热性能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07期
5 程文龙;韩丰云;韦文静;;单相流体通过多孔金属换热器换热性能的理论分析[J];化工学报;2011年10期
6 蒋恩泽;强天伟;黄书峰;曹鹏华;;双U型桩基埋管换热性能模拟与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35期
7 高桂芝;高俊明;;地源热泵U形地埋管换热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01期
8 李青;刘金祥;陈晓春;徐稳龙;丁高;潘云钢;;U形毛细管席冷却顶板换热性能数值模拟与分析[J];暖通空调;2010年04期
9 张东生;杜扬;陈思维;;管壳式换热器换热性能的数值模拟研究[J];节能技术;2006年05期
10 郑荣波;刘刚;刘自华;;两相闭式热虹吸管的几何尺寸对其换热性能的影响研究[J];制冷;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丽燕;韩再生;;含水层对垂直地埋管换热性能影响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地热能开发利用与低碳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吴祥生;杨嘉;黄金强;信海;;重庆市某高校绿色建筑示范楼地热能换热性能测试及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10年
3 章晓龙;李征涛;;润滑油对制冷系统换热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史学增;王伟勇;张定才;;船用冷凝器冷凝强化管换热性能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杨敏;陈颖;史保新;;广州与两类地区埋地换热器换热性能的比较[A];中国制冷学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朱贺;张永存;刘书田;;开孔金属泡沫换热性能表征方法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李魁山;张旭;高军;刘俊;;桩基式土壤源热泵换热器换热性能及土壤温升研究[A];中国制冷学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锐;张旭;周翔;董丽娟;唐凯;;流量对地埋管换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刘艳艳;王巍;;场协同理论监测主表面式回热器的换热性能[A];2008年全国振动工程及应用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全国设备故障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高彦明;罗行;Stephan Kabelac;;蒸发器在热虹吸系统中的阻力压降与换热性能的数学建模与分析[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上)[C];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丽华;热源塔换热性能研究与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豪;基于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的换热器结构数值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袁博;内插螺旋翅片式EGR冷却器结构及流动传热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4 白崇俨;小通道蒸发器热虹吸循环换热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张e,
本文编号:611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611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