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发动机缸盖感应加热线圈设计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4 10:43

  本文关键词:发动机缸盖感应加热线圈设计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感应加热 热疲劳 数值分析 缸盖 线圈设计


【摘要】:电磁感应加热因具有高效、清洁、易于控制的优点,被越来越多的用于发动机热疲劳模拟试验台。以往,研究者们主要根据工程经验来设计感应线圈,这种方式不仅需要对线圈进行反复修改,而且最终设计出来的线圈往往不能很准确的模拟被试件的热载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电磁感应加热理论入手,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的手段,研究感应线圈不同参数对感应加热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从而指导感应线圈的设计,使感应加热达到更好的热载荷模拟效果,提高热疲劳模拟试验的准确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采用ANSYS软件,针对线圈形状、线圈与被加热面间的距离、线圈铜管宽度和铜管之间间距这四个参数的不同水平,进行电磁感应加热磁热耦合仿真,计算了不同参数水平下的加热温度分布;通过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了这些参数对加热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感应加热温度场高温区域的形状与线圈形状相似;线圈与被加热面之间距离越小,加热温度幅值越大,但对温度分布基本无影响;铜管越细或铜管间距越小,加热最高温度越高,且高温区域向平板边缘移动。 2、为验证ANSYS磁热耦合仿真模型的准确性,设计了平板感应加热测温试验,测试了平板被加热面的温度,并与仿真结果进行比较,最大偏差值为9.0%,表明仿真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3、针对某型号四气门柴油机缸盖的温度分布特点,设计了感应加热线圈,对比了缸盖电磁感应加热温度和实测温度,结果表明,该线圈能较好的模拟四气门缸盖鼻梁区和喷油器安装孔等关键区域的温度分布。
【关键词】:感应加热 热疲劳 数值分析 缸盖 线圈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40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2
  • 1 绪论12-23
  • 1.1 课题研究背景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22
  • 1.2.1 发动机热疲劳模拟试验研究现状13-16
  • 1.2.2 感应加热数值仿真研究现状16-21
  • 1.2.3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21-22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22-23
  • 2 电磁感应加热基础理论23-40
  • 2.1 电磁感应加热原理及特点23-28
  • 2.1.1 电磁感应加热原理23-25
  • 2.1.2 集肤效应和透入深度25-26
  • 2.1.3 邻近效应与圆环效应26-27
  • 2.1.4 透入式加热和传导式加热27-28
  • 2.2 电磁感应加热有限元模型28-39
  • 2.2.1 电磁场有限元模型28-36
  • 2.2.2 温度场有限元模型36-39
  • 2.3 本章小结39-40
  • 3 ANSYS磁热耦合模型的建立40-50
  • 3.1 耦合场分析方法40-42
  • 3.1.1 ANSYS的一般分析过程40-41
  • 3.1.2 ANSYS磁热耦合分析方法41-42
  • 3.2 数值仿真模型的建立42-49
  • 3.2.1 问题的描述与简化42-45
  • 3.2.2 材料特性45-46
  • 3.2.3 几何模型的建立46
  • 3.2.4 网格的划分46-49
  • 3.2.5 边界条件的确定49
  • 3.3 本章小结49-50
  • 4 仿真研究及结果分析50-62
  • 4.1 仿真研究方案50-52
  • 4.2 仿真结果分析52-60
  • 4.2.1 形状对加热效果的影响52-54
  • 4.2.2 距离对加热效果的影响54-57
  • 4.2.3 铜管宽度对加热效果的影响57-59
  • 4.2.4 铜管间距对加热效果的影响59-60
  • 4.3 本章小结60-62
  • 5 试验验证及应用62-75
  • 5.1 试验验证62-66
  • 5.1.1 试验系统的总体构成62-65
  • 5.1.2 试验及结果对比分析65-66
  • 5.2 针对缸盖的感应线圈设计66-73
  • 5.2.1 缸盖模型的简化及温度场计算67-71
  • 5.2.2 感应线圈设计及验证71-73
  • 5.3 本章小结73-75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75-77
  • 6.1 全文总结75-76
  • 6.2 工作展望76-77
  • 参考文献77-82
  • 致谢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光菊;王正仕;陈辉明;;感应加热状态保护研究[J];电源技术应用;2006年08期

2 周跃庆;高忠科;武猛;;移动式平板感应加热磁热耦合的数值模拟[J];热加工工艺;2007年14期

3 许雪峰;刘晓光;赵敏;;非均匀磁场环境下坯料感应加热模拟技术研究[J];新技术新工艺;2008年10期

4 ;在感应加热应用中提升效率和系统可靠性[J];电子设计技术;2008年05期

5 张成涛;刘洋;;中型电机装配感应加热工艺的应用[J];防爆电机;2008年05期

6 高俊山;刘福祥;孙真和;;新型感应加热负载动态模型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09年01期

7 张雪彪;刘玉君;胡雪锋;纪卓尚;;钢板感应加热成形的实验分析和数值模拟[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8 沈庆通;;从国际感应加热专题会议看我国感应热处理技术的发展[J];热处理;2009年02期

9 张月红;;感应加热温度场的实验与仿真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年04期

10 葛华山;贾婷;;超导直流感应加热及其关键技术[J];工业加热;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光;汪友华;刘福贵;;三维有限元法在横向磁通涡流感应加热中的应用[A];全国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术年会(CTEE'2001)论文集[C];2001年

2 赵晶;齐铂金;陈景武;;感应加热中延伸电缆的选择和设计[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2001年

3 李宏;刘焕;;感应加热用中高频电源技术的新进展[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潘三强;徐哲;孔亚广;薛安克;;基于神经网络的连铸坯感应加热过程温度预测模型研究[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2年会暨能源计量与节能降耗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刘志琴;张惠娟;胡旭东;颜威利;;电磁涡流加热有限元分析[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低压电器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陈兵芽;刘莹;;感应加热石蜡驱动器的二维数值模拟[A];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Ⅰ)[C];2008年

7 吴强;张雪彪;刘玉君;;基于水火弯板工艺的钢板感应加热方式对比性研究[A];第四届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赵飞;耿程飞;张永亮;;基于DSP的全数字化感应加热控制系统研究[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3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吴建敏;;感应加热重熔技术最新进展——真空/气体保护气氛感应加热重熔炉[A];第八届中国铸造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黄兵;;IH磁感应加热分析[A];《IT时代周刊》论文专版(第296期)[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感应加热还原炼镁装置[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2 赵志伟;洛阳民企攻克世界节能难题[N];洛阳日报;2007年

3 成都 彭春梅荐;一种新型感应加热电饭煲[N];电子报;2014年

4 记者 吴夏炎邋岳双才 通讯员 郭青;西气东输二线用X80感应加热弯管通过鉴定[N];中国石油报;2008年

5 ;QHeat长材和板带感应加热系统介绍[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6 江苏 沈亦飞 董强;电磁炉一个机心带多个感应加热线圈[N];电子报;2005年

7 江苏 黄启军;KGPS型宽频带感应加热中频炉的“怪病”[N];电子报;2007年

8 江苏 沈亦飞;电磁灶双组感应加热线圈[N];电子报;2004年

9 王宇宙 赵春莲 刘凯;盱眙强势推进“轴承之都”建设[N];江苏经济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晓光;横向磁通感应加热及其优化问题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2 庞玲玲;行波感应加热问题的研究及粒子群算法的改进[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3 赵前哲;钢棒生产线感应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4 陈明祥;基于感应加热的MEMS封装技术与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刘文明;感应局部加热封装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刘浩;连铸直轧电磁感应补偿加热过程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与开发[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月红;感应加热温度场的数值模拟[D];江南大学;2008年

2 吴强;钢板感应加热工艺参数实验分析与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杨晨光;42CrMo钢轴类件变功率感应加热数值模拟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4 冷波;感应加热炉温控制算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5 程亦晗;平板移动感应加热磁—热耦合场数值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6 王军华;行波感应加热中涡流场问题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7 汤猛猛;铜铝导管接头感应加热参数敏感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8 朱翠玉;感应加热技术的应用及有限差分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9 曹宏;大型工件感应加热关键技术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3年

10 李广大;单面电磁感应加热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191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6191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4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