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流量下阵列式微通道对流沸腾特性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低流量下阵列式微通道对流沸腾特性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微通道 沸腾换热 临界热流 阵列结构 压力波动 界面波
【摘要】:设计了阵列式微通道热沉结构,进行了并R134a的沸腾流动换热实验。结果证明,在低干度区域由泡状流/弹状流/半环状流主导,主导换热机理为对流沸腾和蒸发,热交换系数随热流密度显著增加,随质量流量增大而略有增加。在高干度区域搅拌流/束状流主导沸腾流动,对流蒸发为主导换热机理,换热系数随流量增大而增大。该结构可以在低流量下提前紊流转捩;有效抑制压力波动,减小进出口压力差。实验观察发现搅拌流/束状流型,气液界面波失稳导致液膜破碎和卷携。液滴沉积会润湿局部蒸干壁面。当热流持续增大,液膜破碎并大量被卷携入气核后,壁面附着气膜且无法被润湿,形成反束状流型时,触发CHF。
【作者单位】: 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
【关键词】: 微通道 沸腾换热 临界热流 阵列结构 压力波动 界面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资助(资助号:51206110)
【分类号】:TK124
【正文快照】: 1引言微通道内流动沸腾传热在国防,电子散热和航天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但仍存在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例如,微通道两相流动换热的不稳定性,流量分配不均匀性和两相压降过大等。首先,两相流动换热不稳定性是普遍关注的问题,通常表现为微通道进出口压力、质量流量和通道壁温的周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春霞,黄新波;微通道的流动阻力分析[J];微纳电子技术;2004年07期
2 陈永平;肖春梅;施明恒;吴嘉峰;;微通道冷凝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化工学报;2007年09期
3 刘敏珊;王国营;董其伍;;微通道内液体流动和传热研究进展[J];热科学与技术;2007年04期
4 甘云华;杨泽亮;;轴向导热对微通道内传热特性的影响[J];化工学报;2008年10期
5 云和明;陈宝明;程林;;粗糙平板微通道流动和传热的数值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11期
6 金文;张鸿雁;何文博;;齿形微通道内流流场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7 苗辉;黄勇;陈海刚;;随机粗糙微通道中的流动和传热特性[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8 杨凯钧;左春柽;丁发喜;王克军;吕海武;曹倩倩;王吉顺;;微通道散热器长直微通道的新加工工艺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9 陈海刚;黄勇;苗辉;;航空煤油在微通道中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1年05期
10 付涛涛;朱春英;王东继;季喜燕;马友光;;微通道内气液传质特性[J];化工进展;2011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东山;李锦辉;刘赵淼;;关于微通道相关问题研究方法现状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逄燕;刘赵淼;;温黏关系对微通道内液体流动和传热性能的影响[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范国军;逄燕;刘赵淼;;微通道中液体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因素概述[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刘丽昆;逄燕;刘赵淼;;几何参数对微通道液体流动和传热性能影响的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刘丽昆;刘赵淼;申峰;;几何参数对微通道黏性耗散影响的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肖鹏;申峰;刘赵淼;;微通道中矩形微凹槽内流场的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周继军;刘睿;张政;廖文裕;佘汉佃;;微通道传热中的两相间歇流[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夏国栋;柴磊;周明正;杨瑞波;;周期性变截面微通道内液体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曹刃拓;刘赵淼;;热通量对微通道流动特性的影响[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胡国庆;;复杂微通道中的液滴控制(英文)[A];2010年第四届微纳米海峡两岸科技暨纳微米系统与加工制备中的力学问题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玉玲;复杂结构微通道热沉流动可视化及传热过程热力学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2 杨珊珊;粗糙微通道流体流动特性的分形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赵亮;电动效应作用下微通道内液体流动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季喜燕;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动及传质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贺占蜀;交错互通微通道多孔网格板制造及其强化传热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范晓光;微通道内蒸汽及混合蒸气冷凝流动与传热[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刘江涛;微通道内单相和相变传热机理与界面特性[D];清华大学;2008年
8 全晓军;硅基梯形微通道内水蒸汽凝结换热特性及等温同向喷射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张田田;微通道内气体流动换热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甘云华;硅基微通道内流动与传热的可视化测量及其规律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征;超疏水微通道传递特性的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赵楠;垂直入口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模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唐慧敏;异形硅基微通道内流动与强化换热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4 王东继;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及传质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郭健;微通道内单相液体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6 徐婷婷;楔形结构矩形微通道内流动和传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蔚萌萌;硅微通道冷凝相变流动与换热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何颖;三角形截面微通道中流体的流动和换热特性的理论研究和结构优化[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9 杨世鹏;塑料薄膜微通道流动与传热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10 王伟杰;波壁微通道内脉动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19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619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