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滴碰撞动力学与层流预混火焰动力学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液滴碰撞动力学与层流预混火焰动力学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液滴碰撞 火焰动力学 数值模拟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摘要】:内燃机喷雾燃烧是多相、多尺度、强烈非线性的科学问题,包含诸多液滴动力学和火焰动力学基本物理现象。从机理层面深入认识这些基本物理现象是实现高效、清洁燃烧的重要理论基础。本课题针对液滴碰撞动力学问题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并考虑到两相流和预混火焰在流体本质上的相似性,提出了适用于预混火焰模拟的扩散界面方法。为简化问题,研究中仅考虑层流情况。研究采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作为计算平台,并首先对其广泛应用的伪势类多相流模型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数值稳定性和两相共存密度均与松弛时间相关,且界面虚假速度处于较高水平。在此基础上,对基于相场方法的Lee多相流模型进行改进,通过采用多松弛时间碰撞算子并进行柱坐标变换,实现了高密度比和低流体粘性下轴对称两相流问题的稳定模拟。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能够定量地预测液滴变形、碰撞结果以及内部混合特性。基于改进的多相流模型,开展了牛顿流体液滴碰撞动力学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液滴碰撞过程中存在强烈的流场应变,Weber数(We)和直径比是影响液滴变形及碰撞结果的决定参数。另一方面,Ohnesorge数(Oh)虽然仅对液滴变形和碰撞结果起定量调节作用,却显著影响液滴内部混合特性,即混合与粘性耗散作用直接相关。在高Oh数下,小液滴聚集于大液滴一侧;适中Oh数下,小液滴铺展于大液滴表面;低Oh数下,小液滴则穿入大液滴内部,形成表面张力主导(We数趋于0)和惯性力主导(有限We数)的两类射流。认识到液滴变形过程中存在强烈流场应变以及粘性耗散对内部混合的决定性影响后,进一步考虑了非牛顿流体(粘性与剪切率相关)的液滴碰撞。研究发现,对于低We数液滴融合,剪切变稀效应显著促进液滴内部第一类射流的产生,而小液滴对该过程起主导作用;对于有限We数的液滴碰撞,剪切变稀/变稠效应分别促进/抑制反射分离的发生,而液滴之间不同流变性造成的粘性耗散差异则可打破相同尺寸液滴碰撞的对称性,实现内部混合的强化,这种强化效果也随着流变性差异的增加而增强。上述结果在加深对于喷雾燃烧过程中液滴碰撞现象的认识之外,也对新一代凝胶自燃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燃料系统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具体而言,可通过打破液滴碰撞的尺寸对称性(燃料/氧化剂分别采用不同尺寸的喷嘴)和流变性对称性(燃料/氧化剂进行不同程度的凝胶化)等手段来提高该类发动机的点火稳定性。在液滴动力学研究基础上,意识到预混火焰与两相流在流体本质上高度相似,即二者均存在密度连续变化的界面,但在界面之外均为不可压流动。基于该认识,提出了用于预混火焰模拟的扩散界面方法,将火焰视为具有厚度的锋面,并采用反应进度的输运描述其在流场中的运动。在反应进度的对流-扩散方程中,扩散项和化学反应源项通过火焰速度和火焰厚度进行重构,拉伸效应则通过将火焰速度与拉伸率关联实现。包括一维平面火焰传播、Darrieus-Landau不稳定性、二维柱状火焰在拉伸效应下传播、以及火焰-涡相互作用等典型算例结果表明,本方法正确反映了火焰热膨胀结构,与相关理论解析解一致,从而为预混火焰的模拟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关键词】:液滴碰撞 火焰动力学 数值模拟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40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字母注释表13-15
- 第一章 绪论15-29
- 1.1 引言15-17
- 1.2 喷雾燃烧中气液两相流与火焰的数值模拟方法17-22
- 1.2.1 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概述17-19
- 1.2.2 气液两相流的数值模拟方法19-21
- 1.2.3 预混火焰的数值模拟方法21-22
- 1.3 液滴动力学研究进展22-27
- 1.3.1 液滴破碎22-24
- 1.3.2 液滴碰撞24-26
- 1.3.3 液滴碰壁26-27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27-29
- 第二章 LBM多相流模型的评价与改进29-49
- 2.1 伪势多相流模型的评价29-41
- 2.1.1 数学模型29-33
- 2.1.2 外力施加方式的影响33-36
- 2.1.3 外力表达形式的影响36-41
- 2.2 Lee多相流模型的改进41-48
- 2.2.1 笛卡尔坐标下基于BGK碰撞算子的Lee多相流模型41-42
- 2.2.2 笛卡尔坐标下Lee多相流模型的MRT碰撞算子改进42-44
- 2.2.3 轴对称柱坐标下采用MRT碰撞算子的Lee模型44-46
- 2.2.4 液滴内部混合过程的计算46
- 2.2.5 模型测试46-48
- 2.3 本章小结48-49
- 第三章 牛顿流体液滴碰撞动力学49-71
- 3.1 模拟设置与模型验证49-53
- 3.1.1 模拟设置49-50
- 3.1.2 模型验证50-53
- 3.2 液滴碰撞过程的动态演变规律分析53-62
- 3.2.1 We数的影响53-58
- 3.2.2 Oh数的影响58-60
- 3.2.3 直径比的影响60-62
- 3.3 不同尺寸液滴碰撞的质量混合规律62-69
- 3.3.1 直径比的影响62-65
- 3.3.2 Oh数的影响65-67
- 3.3.3 We数的影响67-69
- 3.4 本章小结69-71
- 第四章 非牛顿流体液滴碰撞动力学71-92
- 4.1 非牛顿流动效应对初始静止液滴融合过程的影响71-79
- 4.1.1 模拟设置71-73
- 4.1.2 相同尺寸液滴的融合73-74
- 4.1.3 不同尺寸液滴的融合74-76
- 4.1.4 剪切变稀效应强烈程度对结果的影响76-78
- 4.1.5 液滴混合模式的MAP图78-79
- 4.2 非牛顿流动效应对液滴碰撞过程的影响79-90
- 4.2.1 模拟设置及实验验证80-83
- 4.2.2 相同剪切变稀流体液滴的碰撞83-85
- 4.2.3 不同剪切变稀流体液滴的碰撞85-87
- 4.2.4 相同剪切变稠流体液滴的碰撞87-88
- 4.2.5 剪切变稀液滴与剪切变稠液滴的碰撞88-90
- 4.3 本章小结90-92
- 第五章 预混火焰的扩散界面模拟方法92-108
- 5.1 数值方法92-101
- 5.1.1 宏观控制方程92-96
- 5.1.2 格子波尔兹曼方程96-101
- 5.2 模型验证101-106
- 5.2.1 一维平面火焰传播101-103
- 5.2.2 二维Darrieus-Landau不稳定性103-104
- 5.2.3 二维柱状火焰在拉伸效应下的传播104-106
- 5.2.4 二维火焰-涡相互作用106
- 5.3 本章小结106-108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108-110
- 6.1 全文总结108-109
- 6.2 未来工作展望109-110
- 参考文献110-120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120-121
- 致谢121-12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规;彭晓峰;王晓东;;核化沸腾液滴的铺展实验观察[J];热科学与技术;2006年03期
2 林志勇;彭晓峰;;振荡液滴内部流态[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年02期
3 邢淑敏;廖强;朱恂;王宏;;倾斜均质表面上非等径液滴的聚合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01期
4 殷金英;刘林华;;深空环境下液滴辐射相变过程分析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09期
5 胡媛;单彦广;;溶液液滴在热等离子体射流中的运动和蒸发[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年09期
6 刘红;解茂昭;贾明;刘宏升;王淑春;;单液滴碰撞不同尺寸等温壁面过程[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7 梁坤峰;高春艳;王林;;液-液直接接触式制取流体冰的液滴形成特性[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2年02期
8 王四芳;兰忠;彭本利;白涛;马学虎;;超疏水表面液滴合并诱导弹跳现象分析[J];化工学报;2012年S1期
9 马超;薄涵亮;;一种新型的液滴分布测量方法[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2年S2期
10 张谨奕;薄涵亮;孙玉良;王大中;;三维空间液滴运动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子文;王军锋;霍元平;谢立宇;胡维维;;气流中荷电液滴演化的数值模拟[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贺丽萍;夏振炎;;低流量微管末端液滴形成及破碎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熊燃华;许明;李耀发;杨基明;罗喜胜;于勇波;赵铁柱;;液-液两相介质中液滴在冲击作用下演变模式[A];第十四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刘华敏;刘赵淼;;液滴形成与下落过程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郑哲敏;;液滴与液面碰撞时发生环形穿入的条件[A];郑哲敏文集[C];2004年
6 刘伟民;毕勤成;张林华;孟凡湃;薛梅;;液滴低压闪蒸形态和温度变化的研究[A];山东省暖通空调制冷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吕存景;;微尺度下的液滴黏附力学[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8 陈雪;朱志强;刘秋生;;固体表面液滴热毛细迁移的实验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郭加宏;胡雷;戴世强;;液滴冲击固体表面液膜的实验和数值研究[A];第九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魏明锐;赵卫东;孔亮;沃敖波;;液滴修正零维蒸发模型的推导与分析[A];2007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小龙;新法可让液滴按需形成任意形状[N];科技日报;2014年
2 孙文德;液滴透镜[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栋;液滴碰撞及其融合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2 周源;蒸汽爆炸中熔融金属液滴热碎化机理及模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张璜;多液滴运动和碰撞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4 王志超;基于SPH-DEM耦合方法的液滴冲击散粒体运动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5 霍元平;荷电液滴破碎机理及电流体动力学特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6 范增华;基于疏水表面冷凝和振动粘着控制的微对象操作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7 王兵兵;电场下液滴界面输运与传热特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8 严启凡;流动聚焦液滴生成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9 张博;液滴润湿行为与表面微纳结构关系的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10 饶莉;液—液分散体系中液滴的动力学行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艳艳;液滴撞击倾斜壁面动力学过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吴方;微流控系统的高通量液滴检测[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3 龚翔;电场作用下液滴的聚结特性及高压静电破乳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4 李艳斌;工业厂房中敞口槽散发纯水液滴的蒸发和运动规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张慧;液滴在随机粗糙表面的铺展动力学仿真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苏凤婷;基于单探针和液滴辅助的微构件转移方法和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雷庆;液滴与疏水和超疏水固体表面作用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8 伍福璋;微米级别因素对动态接触角影响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9 李德伟;液滴碰壁铺展与振荡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李志江;基于液滴喷射技术的塑料增材制造系统研究与开发[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601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660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