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催化再生特性模拟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原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催化再生特性模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共轨柴油机 催化型微粒捕集器 高原环境 再生过程 EGR 喷油策略
【摘要】:面对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各国排放法规不断升级,催化型微粒捕集器(CPF)具有捕集和再生两大功能,其在满足欧6排放法规技术路线中对降低机外颗粒物发挥重要作用。我国高原占地面积广,高原环境给现代高效低排放柴油机及其后处理开发带来更大挑战。本文首先针对加装CPF的YN38CRD1共轨柴油机为研究机型,针对外特性、ESC和ETC台架试验研究表明:加装CPF后,随转速升高,发动机功率下降且功率损失越大,在3000r/min时,功率损失以及油耗升高最大;ESC试验表明,加装CPF后排气背压大幅度上升,且随转速和负荷增大而升高。小负荷加装CPF会导致柴油机NOx有所提高,但大负荷时对NOx影响较小;ESC试验中加装CPF后的颗粒转化效率达90%,ETC试验中颗粒转化效率达99%。由此表明,CPF的捕集效率较高,加装CPF能有效控制颗粒物排放。本文采用AVL Boost、GT-Power以及AVL Fire,以D19高压共轨柴油机为研究机型,构建了整机一维热力学仿真模型及CPF三维CFD与碳烟再生机理相耦合的仿真模型,开展了进、排气特征参数以及喷油控制策略耦合EGR对CPF再生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针对排气特征参数的研究表明:与DPF相比,CPF将再生温度降低约150℃且再生效率更高,但会增大N02;排气温度(排温)为450℃时,CPF再生性能改善作用最大,排温为350℃时,CPF出口NO2最高:排温达到4000C以上,增大排气中的02浓度能高效提升CPF的再生效率,且其提高作用随排温升高而逐渐增大;在250℃-450℃排温区间,增大排气中的N02浓度能高效提升CPF的再生效率。在排温为400℃时,提高N02浓度对CPF再生性能改善的作用最大,当排温超过500℃时,其改善作用变弱。针对进气特征参数的研究表明:随大气氧浓度减小,CPF沉积颗粒的氧化速率和压降的下降速率都显著减缓,其进、出口两端的NOx及NO2降低:海拔升高不利于CPF的再生,但CPF压降和再生最高温度降低,且能有效减少CPF出口端的N02;海拔对CPF再生过程的影响是大气氧浓度和大气压力的综合效应,其中大气氧浓度占主导作用;针对海拔2km高原环境,EGR率增大至15%时,CPF再生性能己明显减弱,高原环境下采用EGR会进一步加剧CPF的再生困难;EGR率对NO2的降低作用大于其对NO的降低作用。针对喷油参数耦合EGR对发动机工作过程和CPF再生性能影响的研究表明:随主喷定时推迟,扭矩先升后降。随EGR率增大,发动机扭矩下降,且随主喷定时推迟时对扭矩的不利作用更大;主喷定时从-22.6℃A ATDC推迟至-10.6℃A ATDC时,CPF再生速率和残余颗粒变化较小。但主喷定时从-10.6℃A ATDC推迟至1.4℃A ATDC,CPF残余颗粒、压降以及N02迅速降低。随EGR率增大,CPF再生性能变差,EGR率增大至35%时,对发动机性能以及后处理系统的不利影响较大;随喷油压力提高,扭矩最高点对应的主喷定时向后推迟,缸内NOx增大。主喷定时较为靠前时,提高喷油压力使扭矩降低,且导致缸内NOx快速增加,但有利于CPF再生;主喷定时较为靠后时,提高喷油压力使得扭矩增大,但会导致CPF再生性能变差、NO2排放与NO2/NOx质量比同时增大。针对后喷策略耦合EGR对发动机工作过程和CPF再生性能影响研究表明:采用后喷之后,随后喷时刻推迟,发动机比油耗、NOx和排气流量逐渐增大,CPF残余颗粒和压降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后喷时刻为18℃A ATDC时,CPF再生性能最佳,同时NO2质量分数及NO2/NOx质量比最低;随后喷油量增加,比油耗和排气温度上升,NOx降低。增大后喷油量有利于CPF再生,后喷时刻为18℃A ATDC且后喷油量为15mg时,CPF再生性能最佳。由此表明,综合考虑燃油经济性与CPF再生效率,应选择合理的后喷时刻与油量;此外,对于单次喷射,提高EGR率对CPF再生速率影响较小,但可显著降低CPF压降与NO2;采用后喷且后喷时刻靠后时,EGR率增大使CPF再生速率显著降低,且对压降及NO2降低作用减弱,同时CPF最佳再生效率对应的后喷时刻随EGR率增加而前移。
【关键词】:共轨柴油机 催化型微粒捕集器 高原环境 再生过程 EGR 喷油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42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6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概述12-14
- 1.2 柴油机排放法规发展及排放控制技术14-17
- 1.2.1 排放法规发展及趋势14-15
- 1.2.2 柴油机微粒排放控制技术15-17
- 1.3 现代柴油机排放控制的技术路线17-20
- 1.3.1 满足欧Ⅵ、欧Ⅴ排放控制的技术路线17-18
- 1.3.2 满足欧Ⅵ排放控制的技术路线18-20
- 1.4 催化型微粒捕集器介绍及研究现状20-23
- 1.4.1 微粒捕集器及其再生技术20-21
- 1.4.2 催化型微粒捕集器介绍21-22
- 1.4.3 催化型微粒捕集器研究现状22-23
- 1.5 课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23-26
- 第2章 后处理装置对柴油机性能影响试验研究26-34
- 2.1 试验研究对象26-27
- 2.2 试验测试设备及条件27-28
- 2.3 原机与加装CPF柴油机外特性对比试验28-30
- 2.4 原机与加装CPF柴油机ESC性能对比试验30-32
- 2.5 原机和加装CPF柴油机排放结果对比32-33
- 2.6 本章小结33-34
- 第3章 催化型微粒捕集器数值模型的建立与验证34-46
- 3.1 CPF数值模型34-37
- 3.1.1 压降模型35-36
- 3.1.2 碳烟预测模型36
- 3.1.3 碳烟再生模型36-37
- 3.2 再生反应机理37-41
- 3.2.1 C-O_2反应37-38
- 3.2.2 C-O_2-NO_2反应38
- 3.2.3 C-O_2-NO-NO_2反应38-39
- 3.2.4 C-O_2-NO-NO_2-NO+O_2反应39-41
- 3.3 一维及三维实体计算模型建立41-43
- 3.3.1 一维模型的选择与构建41-42
- 3.3.2 三维模型的选择与构建42-43
- 3.4 模型验证43-45
- 3.4.1 一维模型验证43-44
- 3.4.2 三维模型验证44-45
- 3.5 本章小结45-46
- 第4章 进排气特征参数对CPF再生性能的影响46-62
- 4.1 DPF与CPF再生性能对比46-48
- 4.2 排气特征参数对CPF再生过程的影响48-52
- 4.2.1 排气O_2浓度耦合排气温度的影响48-50
- 4.2.2 排气NO_2浓度耦合排气温度的影响50-52
- 4.3 进气特征参数对CPF再生性能的影响52-59
- 4.3.1 不同海拔大气氧浓度的影响52-54
- 4.3.2 不同海拔大气压力的影响54-55
- 4.3.3 海拔高度的影响55-58
- 4.3.4 EGR率的影响58-59
- 4.4 本章小结59-62
- 第5章 喷油策略对柴油机燃烧过程及CPF再生性能的影响62-92
- 5.1 发动机台架试验62-64
- 5.1.1 试验对象62-63
- 5.1.2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63-64
- 5.1.3 试验结果64
- 5.2 基于GT-POWER—维模型的构建和验证64-67
- 5.2.1 GT-POWER—维模型构建64-66
- 5.2.2 GT-POWER—维模型验证66-67
- 5.3 主喷定时耦合EGR率对燃烧过程及CPF再生性能的影响67-74
- 5.3.1 主喷定时耦合EGR率对燃烧过程及排放的影响68-70
- 5.3.2 主喷定时耦合EGR率对CPF再生性能的影响70-74
- 5.4 喷油压力对燃烧过程及CPF再生性能的影响74-79
- 5.4.1 喷油压力对燃烧过程及排放的影响74-76
- 5.4.2 喷油压力对CPF再生性能的影响76-79
- 5.5 后喷策略耦合EGR率对燃烧过程及CPF再生性能的影响79-89
- 5.5.1 不同后喷时刻下后喷油量对燃烧过程及排放的影响79-82
- 5.5.2 不同后喷时刻下后喷油量对CPF再生性能的影响82-85
- 5.5.3 不同后喷时刻下EGR率对燃烧过程及排放的影响85-87
- 5.5.4 不同后喷时刻下EGR率对CPF再生性能的影响87-89
- 5.6 本章小结89-92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92-96
- 6.1 全文总结92-94
- 6.2 工作展望94-96
- 致谢96-98
- 参考文献98-104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104-106
- 附录B 参与项目情况10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英圣,姜燕君,林浩,吴义华;用500kV级试验装置进行微粒捕集器的实验研究[J];高电压技术;1988年01期
2 谭丕强,胡志远,楼狄明,万钢;微粒捕集器再生技术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J];车用发动机;2005年05期
3 龚金科,梅本付,王劲,鄂加强,袁文华;车用柴油机微粒捕集器热再生的一维数值模拟[J];车用发动机;2005年05期
4 刘云卿;龚金科;鄂加强;;过滤体结构对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加热再生过程影响的数值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5 王天友;EricLim Khim Song;林漫群;张玉倩;刘大明;刘书亮;Dale Spencer;Philip Collier;;燃油催化微粒捕集器微粒捕集与强制再生特性的研究[J];内燃机学报;2007年06期
6 马林才;;柴油添加剂和微粒捕集器的协同性分析与研究[J];柴油机;2008年02期
7 马林才;;柴油添加剂和微粒捕集器的协同性分析与研究[J];内燃机;2008年01期
8 罗公海;张宽;胡玉平;李国祥;;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内流场均匀性优化探讨[J];内燃机与动力装置;2008年04期
9 罗涛;索建军;;柴油车微粒捕集器再生时机判断方法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21期
10 龚金科;吴钢;王曙辉;刘云卿;伏军;龙罡;;径向柴油机微粒捕集器流速分布特性数值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曹丽;业红玲;王继先;王务林;;柴油机微粒捕集器技术研究进展[A];2007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侯献军;马义;彭辅明;颜伏伍;;喷油催化燃烧再生的DPF提温特性研究[A];湖北省内燃机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云芬;微粒捕集器:节能减排新武器[N];云南日报;2008年
2 林玉;柴油发动机尾气微粒捕集器研制成功[N];中国工业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韬;微粒捕集器灰烬沉积影响特性辨析及其性能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2 吴钢;微粒捕集器分区微波再生过程优化与控制系统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3 左青松;微粒捕集器复合再生与场协同机理辨析及优化控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4 王曙辉;旋转式连续微波再生微粒捕集器再生机理及结构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5 邵玉平;柴油机微粒捕集器逆向喷气再生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6 王丹;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及其再生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伏军;微粒捕集器喷油助燃再生过程热工参数建模及控制系统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8 张辉;轿车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工作过程数值模拟及再生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云卿;壁流式柴油机微粒捕集器捕集及微波再生机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龙罡;催化型微粒捕集器NO_2高效利用及铈基复合再生机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婵;旋转径向式微粒捕集器消声特性及流动均匀性分析[D];湖南大学;2012年
2 黄凯宇;基于微粒捕集器监测的柴油机排气特性参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郭瑞华;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再生控制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4 杨杰;高原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催化再生特性模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5 熊毅;柴油机催化型微粒捕集器加载及再生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6 王兵;欧洲稳态测试循环下微粒捕集器的特性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吁璇;柴油机喷油助燃再生微粒捕集器的设计与数值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曹希存;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内气粒两相流动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李涛;纤维材料微粒捕集器特性及再生控制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大文;柴油机微粒捕集器流场均匀性试验及仿真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596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759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