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燃气轮机柔和燃烧室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9 13:53

  本文关键词:燃气轮机柔和燃烧室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燃气轮机燃烧室 柔和燃烧 实验 数值模拟 污染物排放


【摘要】:柔和燃烧具有超低排放、燃烧温度均匀、燃烧稳定效率高、噪声低等特点,具有成为新一代燃气轮机超低NOx燃烧技术的潜力。为研究适用于燃气轮机的柔和燃烧设计方案,本文采用高速射流卷吸掺混的思想,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初步确定了柔和燃烧模型燃烧室方案,搭建了模型燃烧室柔和燃烧实验台,开展了柔和燃烧验证实验,观测到了柔和燃烧内部反应场光线通透,无明显火焰锋面,燃烧室出口烟气排放较低;通过与扩散燃烧/非柔和燃烧模式的实验和计算对比,分析得到了柔和燃烧工况下温度分布均匀,排放低的特性,验证了柔和燃烧器的有效性。通过实验和CFD模拟研究了柔和燃烧器的稳定工作范围与热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贫燃熄火工况当量比随热强度增加而升高,当接近熄火工况时CO排放明显增加,且燃烧易发生热声震荡现象;燃烧反应区向燃烧室上游回撤,下游反应不充分导致温度较低而CO浓度高,燃烧效率下降。通过对不同工况下的排放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了在不同热强度下稳定的柔和燃烧工况范围,并从稳定柔和燃烧工况中优选出最低NOx排放工况点以及CO和NOx排放同时小于10ppm@15%O2的工况区间,获得热强度和主燃喷嘴射流速度匹配的最优区间的关系。CFD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当量比降低燃烧强度降低且反应更加均一;随着热强度上升,燃烧室内反应强度和温度有所增加;所有稳定燃烧的柔和燃烧工况的燃烧室内温度分布不均匀度都小于13%。通过实验研究了在不同主燃当量比和热强度下值班空气对柔和燃烧排放和燃烧稳定性的影响,得到了不同主燃当量比和热强度下的合理值班空气流量配比区间和最佳值班空气流量配比工况点及其分布规律,并通过CFD研究分析了燃烧室内部温度流场及组分分布变化特征。通过实验优选出了值班空气流量配比为0.2时,NOx排放相对最低的工况范围,并研究了在固定值班空气流量配比下,改变值班燃料流量配比对柔和燃烧排放性能影响,得出值班燃料流量配比F-P/M在(0,0.25)的区间内对柔和燃烧整体性能有利,而F-P/M超过0.25燃烧效率下降,峰值火焰温度过高且NOx排放增高。以实验所用燃烧器为基础,通过计算模拟改变其喷嘴布置和尺寸结构以及进气压力和温度,研究不同结构方案和进气参数在固定热强度和当量比下对柔和燃烧器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得出保证射流速度不变下,进气温度的增加提高了燃烧室整体温度,温度分布更均匀,压损显著降低;进气压力增加提高了燃烧室整体温度,温度不均匀度小幅增加。保证射流速度不变下,燃烧室结构尺寸放大后对燃烧特性改变幅度较小,说明在以射流速度为参照指标下模型燃烧室可有效反映实际燃烧室的燃烧特性,可为全尺寸燃气轮机柔和燃烧室的运行、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燃气轮机燃烧室 柔和燃烧 实验 数值模拟 污染物排放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47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8
  • 第1章 绪论18-30
  • 1.1 研究背景18-19
  • 1.2 柔和燃烧发展与特性19-21
  • 1.3 燃气轮机柔和燃烧技术研究进展21-29
  • 1.4 本章小结29
  • 1.5 本文研究内容29-30
  • 第2章 实验与数值模拟方法30-44
  • 2.1 引言30
  • 2.2 柔和燃烧实验模型30-37
  • 2.2.1 燃烧实验台介绍30-32
  • 2.2.2 实验器结构32-33
  • 2.2.3 实验测量方法33-37
  • 2.3 柔和燃烧数值模型37-43
  • 2.3.1 控制方程37-38
  • 2.3.2 计算模型38-41
  • 2.3.3 计算模型选取41-43
  • 2.4 本章小结43-44
  • 第3章 柔和燃烧器验证研究44-55
  • 3.1 引言44
  • 3.2 柔和燃烧实验验证44-47
  • 3.2.1 实验工况44
  • 3.2.2 实验结果与分析44-45
  • 3.2.3 与扩散燃烧实验对比45-47
  • 3.3 柔和燃烧特征计算研究47-54
  • 3.3.1 计算模型有效性验证47-52
  • 3.3.2 柔和燃烧与扩散燃烧对比计算分析52-54
  • 3.4 本章小结54-55
  • 第4章 柔和燃烧特性研究55-67
  • 4.1 引言55
  • 4.2 当量比和热强度对柔和燃烧的影响55-66
  • 4.2.1 柔和燃烧贫燃极限55-57
  • 4.2.2 柔和燃烧排放特性分析57-62
  • 4.2.3 柔和燃烧燃烧特征分析62-66
  • 4.3 本章小结66-67
  • 第5章 值班喷嘴对柔和燃烧影响研究67-88
  • 5.1 引言67
  • 5.2 值班空气对柔和燃烧的影响67-79
  • 5.2.1 值班空气流量对柔和燃烧排放影响分析68-73
  • 5.2.2 值班空气对柔和燃烧特性影响分析73-76
  • 5.2.3 总当量比对固定A-P/M的柔和燃烧的影响76-78
  • 5.2.4 小结78-79
  • 5.3 值班燃料对柔和燃烧的影响79-87
  • 5.3.1 值班燃料流量对柔和燃烧排放影响分析79-81
  • 5.3.2 值班燃料对柔和燃烧特性影响分析81-86
  • 5.3.3 小结86-87
  • 5.4 本章小结87-88
  • 第6章 结构、进气参数对柔和燃烧器燃烧特性影响研究88-103
  • 6.1 引言88
  • 6.2 中心锥碗结构的影响88-90
  • 6.3 主燃喷嘴布置位置的影响90-92
  • 6.4 主燃喷嘴直径的影响92-94
  • 6.5 进气温度和压力的影响94-100
  • 6.5.1 进气温度的影响94-98
  • 6.5.2 进气压力的影响98-100
  • 6.6 燃烧室尺寸大小的影响100-102
  • 6.7 本章小结102-103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103-105
  • 7.1 结论103-104
  • 7.2 展望104-105
  • 参考文献105-109
  • 附录109-11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111-112
  • 致谢1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吉湘,钱龙文,张逸敏,钱品根,徐淑,陆卫国;关于旋流式燃烧室工作过程若干问题的研究[J];内燃机学报;1983年03期

2 夏来庆,马元骥,金晖;斜盘形燃烧室用于解放发动机的研究[J];汽车工程;1986年03期

3 孟祥泰,刘高恩;燃烧室进口高温高压状态下一氧化碳排放特性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2000年01期

4 李继保,胡正义;高温升高热容燃烧室设计技术分析[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00年04期

5 李继保,刘大响;局部富油供油扩展燃烧室贫油点火熄火边界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2003年02期

6 尚守堂;程明;李锋;张军峰;马宏宇;;低排放长寿命燃烧室关键技术分析[J];航空制造技术;2009年02期

7 谢超;王力军;;新概念燃烧室应用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数值模拟[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张弛;王建臣;覃清钦;杜鹏;姚翔;林宇震;许全宏;;微型燃气轮机乙醇燃烧室点火与熄火试验[J];航空动力学报;2009年09期

9 黎明;吴二平;唐明;;高温升蒸发型双腔燃烧室的设计[J];推进技术;2010年04期

10 李杰;;先进低氮氧化物排放燃烧室技术分析[J];航空科学技术;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史家荣;;短环燃烧室点火和燃烧稳定性能研究[A];探索创新交流--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04年

2 尚守堂;程明;张军峰;李锋;马宏宇;;低排放长寿命燃烧室关键技术分析[A];大型飞机关键技术高层论坛暨中国航空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飞;余西龙;顾洪斌;李智;林鑫;陈立红;张新宇;;超燃燃烧室气流参数诊断[A];第三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文集[C];2010年

4 郎洪俭;黄勇;郭志辉;;双轴向旋流杯燃烧室主燃区流场特性[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杰;;富油燃烧-猝熄-贫油燃烧(RQL)燃烧室技术分析[A];第三届民用飞机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林立恒;电炉一次废气抽吸系统改进[N];世界金属导报;2011年

2 徐华胜;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燃烧室新技术[N];中国航空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超;中低热值气体燃料锥形稳燃装置数值和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4年

2 徐榕;湍流燃烧模型在航空发动机燃烧室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3 程晓军;串联式TBCC超级燃烧室燃烧组织及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4 吴鑫楠;燃气轮机含氢燃料稀释燃烧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6年

5 林庆国;空间轨控发动机高效燃烧室仿真与试验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6 李雅军;环管型燃烧室点火及熄火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7 黄明明;燃气轮机燃烧室柔和燃烧机理与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4年

8 王利和;固体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工作过程理论与实验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9 曾青华;贫直喷燃烧室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3年

10 张鲲鹏;基于燃气再循环的高压燃烧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瑾;小型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参数化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2 徐潘龙;基于定容燃烧室的可视化试验平台开发[D];吉林大学;2016年

3 黎欢;突扩先进驻涡燃烧室煤油喷雾燃烧数值模拟[D];南昌航空大学;2016年

4 杜丹阳;不同压缩比下活塞顶部形状对汽油机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5 周子琛;燃气轮机柔和燃烧室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6年

6 朱宏飞;某增压汽油发动机气道和燃烧室优化设计开发[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7 黄行良;燃气轮机干式低NO_X燃烧室的方案设计及性能分析[D];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2016年

8 杨牧歌;微型燃气轮机燃烧室的设计与优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9 张峥;燃烧室燃油喷雾场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10 齐海帆;燃烧室头部设计对燃烧室性能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208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8208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2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