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传热与流动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9 15:03
本文关键词: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传热与流动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 三角漏流区 壳程 数值模拟 可视化实验
【摘要】:换热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热能传递设备。目前,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是换热器中的高技术产品,具有强化传热、降低流阻、减少积垢,减缓振动和延长寿命等优势,特别适合高黏度流体,已成为石油、化工、核能等行业的重要换热设备。由于欧美等国家的技术垄断,我国亟待加强对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技术研究和生产应用。本文以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等方法分析了壳程传热与流动特性,主要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通过分析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几何结构,推导了主要结构参数的通用计算方法。运用田口方法,分析了螺旋角、搭接量、布管方式、换热管直径和管间距对换热器综合性能的影响程度,得到了最优过程参数组合。通过分析发现,当壳体体积确定时,采用大流通空间,减小壳程流动阻力是提升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综合性能的关键,且壳程三角漏流区对综合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基于连续螺旋层流数学模型的理论研究,在柱坐标系下,对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壳程流场特征和受力特点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三角漏流区是导致流体返混和流动短路的关键因素。采用流路分析法,分析了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流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符合壳程流动特征的流速计算新方法,经验证,该方法能更好地反映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流动状态,对提升雷诺数Re的计算准确度和分析流型流态具有重要意义。搭建了气液两相流可视化实验平台,利用高速摄影技术,对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流动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拍摄。根据拍摄图像,分析了局部气泡运动特征,证实了三角漏流区对换热器壳程螺旋流动和压降的影响。通过跟踪气泡运动轨迹,观察并分析了螺旋流流路、三角区漏流流路、最外侧换热管与壳体内壁间旁路流流路以及折流板与壳体内壁间隙漏流流路,验证了理论分析相关结论。通过分析灰度直方图、对比经典流型图以及观察压力波动曲线等方法,对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内气液两相流型流态进行了总结归纳和原因分析,绘制了壳程流型图,为研究换热器壳程流动提供了实验数据。通过数值模拟,进一步分析了不同螺旋角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传热与流动特性。结果显示,随着螺旋角的增大,三角漏流区的面积随之增大,折流板背风面的流体返混量相应减少;壳程切向平均速度分量减小,轴向平均速度分量增大,螺旋流动特征减弱;表面传热系数和流动阻力下降,综合性能提升。基于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利用壳程三角漏流区高流速、低流阻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椭圆管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新型换热器将扇形折流板切割成近似环形,使流经三角漏流区的流体做纵向流动。用椭圆管代替纵流区的圆管,不仅增强换热,还起到引导流体的作用,实现减小压降和增强换热的双重效果。通过数值模拟,证明了新型换热器的综合性能优于传统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为进一步优化壳程性能,分析了椭圆管长径比和布管倾角对换热器传热与流动的影响,得到了最优结构参数组合,较传统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而言,其JF因子提升14%以上,总熵产数降低25%以上。
【关键词】: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 三角漏流区 壳程 数值模拟 可视化实验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172
【目录】:
- 摘要14-16
- ABSTRACT16-19
- 主要符号19-21
- 第1章 绪论21-31
- 1.1 引言21
- 1.2 管壳式换热器概述21-22
- 1.3 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研究现状22-25
- 1.3.1 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性能的研究现状23-24
- 1.3.2 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结构优化的研究现状24-25
- 1.4 换热器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25-28
- 1.4.1 JF因子的研究现状25-26
- 1.4.2 最小熵产法的研究现状26-27
- 1.4.3 场协同原理的研究现状27-28
- 1.5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实验研究现状28-29
- 1.5.1 接触式实验方法的应用研究现状28
- 1.5.2 非接触式实验方法的应用研究现状28-29
- 1.6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29-31
- 第2章 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理论分析31-53
- 2.1 引言31
- 2.2 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结构分析31-35
- 2.2.1 板片形状33-34
- 2.2.2 螺旋角34
- 2.2.3 搭接方式34-35
- 2.2.4 壳程几何结构参数35
- 2.3 壳程结构参数影响分析35-42
- 2.3.1 特性的选取36
- 2.3.2 控制因素和水平36
- 2.3.3 正交设计36-37
- 2.3.4 信噪比(SNR)分析37-38
- 2.3.5 影响分析38-42
- 2.3.6 结果验证42
- 2.4 壳程螺旋流动理论分析42-51
- 2.4.1 壳程理想螺旋流动理论分析43-46
- 2.4.2 壳程实际螺旋流动理论分析46-51
- 2.5 本章小结51-53
- 第3章 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流动可视化实验研究53-89
- 3.1 引言53
- 3.2 实验对象53-54
- 3.3 实验系统及仪器54-60
- 3.3.1 实验系统54-55
- 3.3.2 实验仪器55-60
- 3.4 实验流程60-62
- 3.4.1 准备工作60-61
- 3.4.2 实验步骤61-62
- 3.5 图像及数据处理方法62-65
- 3.6 气泡运动的特性分析65-70
- 3.6.1 沿螺旋方向流动的气泡运动分析65-67
- 3.6.2 沿轴向经三角漏流区的气泡运动分析67-70
- 3.6.3 换热器顶部往复运动的气泡分析70
- 3.7 壳程气液两相流型图像分析70-88
- 3.7.1 气液两相折算速度计算71-72
- 3.7.2 典型折算流速下气液两相流态图像72-78
- 3.7.3 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流型图78-79
- 3.7.4 壳程压降分析79-88
- 3.8 本章小结88-89
- 第4章 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传热与流动特性分析89-123
- 4.1 引言89
- 4.2 数值模拟方案89-96
- 4.2.1 CFX软件的基本情况89-90
- 4.2.2 物理模型与几何参数90-91
- 4.2.3 湍流模型和模拟方法91-96
- 4.3 传热分析96-100
- 4.3.1 典型截面传热分析96-97
- 4.3.2 轴向传热特点97-99
- 4.3.3 径向传热特点99-100
- 4.4 流动分析100-111
- 4.4.1 充分发展段流场分析100-106
- 4.4.2 壳程速度分布特点106-110
- 4.4.3 沿径向绕流换热管束的流速分布特点110-111
- 4.5 壳程传热与阻力性能分析111-117
- 4.5.1 螺旋角对壳程传热与阻力的影响111-112
- 4.5.2 壳程流动特征描述方法验证112-114
- 4.5.3 壳程传热与阻力性能关联式114-117
- 4.6 综合性能分析117-122
- 4.6.1 以JF因子为评价指标的综合性能分析118-119
- 4.6.2 以最小熵产法为评价指标的综合性能分析119-122
- 4.7 本章小结122-123
- 第5章 新型椭圆管搭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传热与流动特性研究123-147
- 5.1 引言123
- 5.2 结构设计理念123-124
- 5.3 物理模型124-125
- 5.4 壳程传热分析125-129
- 5.4.1 典型截面传热分析126-128
- 5.4.2 壳程传热特点128-129
- 5.5 壳程流动分析129-135
- 5.5.1 充分发展段流场分析129-131
- 5.5.2 典型截面速度矢量分析131-133
- 5.5.3 壳程流速分布特点133-135
- 5.6 壳程换热与阻力性能分析135-136
- 5.7 综合性能分析136-142
- 5.7.1 以JF因子为评价指标的综合性能分析136-137
- 5.7.2 以最小熵产法为评价指标的综合性能分析137-138
- 5.7.3 以场协同原理为评价指标的综合性能分析138-142
- 5.8 壳程综合性能优化分析142-145
- 5.9 本章小结145-147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147-151
- 6.1 主要研究成果147-148
- 6.2 主要创新点148
- 6.3 展望148-151
- 参考文献151-159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159-161
- 致谢161-163
- 附件1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龙大,戴福民,,帅鸣放;SN比法在复合控制系统动态特性参数设计中的应用[J];弹箭与制导学报;1994年04期
2 崔国民;周霄;赵永芹;;基于最小熵产的多股流换热器通道排列分析及设计[J];化工进展;2010年S1期
3 周理,安福,徐越平;刺孔膜片式高效管壳换热器的壳方特性研究[J];化工学报;1992年05期
4 朱冬生,蒋翔;管壳式换热器壳程高黏度流体的传热强化[J];化工学报;2005年08期
5 孙海涛;陈亚平;吴嘉峰;;周向重叠三分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侧传热性能[J];化工学报;2012年05期
6 程治方;;近年来国内螺旋折流板强化传热技术的发展概况及推广应用建议[J];石油和化工设备;2009年04期
7 文键;厉彦忠;周爱民;马岩松;;板翅式换热器入口流场的模拟及实验研究[J];化学工程;2006年08期
8 ;多场协同原理在管内对流强化传热性能评价中的应用[J];科学通报;2012年10期
9 王晨;桑芝富;;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流动特性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0年02期
10 李久生;刘莉;李卓;王彬;;双壳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结构设计[J];石油化工设备;2006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飞;正六边形球面肋板式换热器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211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821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