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换热器分液特性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发布时间:2017-09-16 02:39
本文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分液特性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摘要】:能源的急剧下降和环境的不断恶化使人们意识到节能环保的重要性,现有社会的各种能耗中,换热设备占有很高的比例。鉴于各国高能耗的现状和换热器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势在必行。管壳式换热器由于结构简单,选材范围大,适应高温高压,造价低等,在化工、石油、能源、动力、医院、食品、冶金等部门中应用相当广泛。蒸汽凝结是一种伴随有相变的对流传热过程,为了获得较高传热效率的同时,必须考虑到换热器的设计与节能降耗的关系。针对管内冷凝式换热器而言,蒸汽在管内流动过程中,由于管内壁面形成凝结液膜,流动的状态由珠状凝结换变为膜状凝结。并且随着液膜的不断增厚,而导致热阻增加,使传热不断恶化。探索研究管内凝结式换热器管程侧的强化换热,如何减少膜状凝结段的长度,最大限度地维持蒸汽处于较高换热系数的管段或高效换热流态流型,对于提高管壳式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有助于解决管壳式换热器用能低效的缺陷。本文利用自行设计搭建的凝结换热实验台,对一种带有中间排液结构的管壳式换热器进行了实验研究。该换热器以水作为循环工质,通过调节不同的蒸汽进口压力,控制换热器出口凝液的温度,对这种新型高效管壳式换热器的凝结传热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Fluent模拟软件对换热器壳侧流体温度场、速度场以及管侧流体凝结换热中凝结液和蒸汽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在形成稳定液封并能进行排液的情况下,随着开启漏液管数的增加,其换热量、凝结换热系数以及总传热系数均可得到提升,但是换热温差随漏液管开启数目的增多而降低;漏液量越大,强化换热器性能的趋势越明显,越能缓解因积液存在而导致换热器传热恶化。实验证实,不同的冷却水流量,对应不同漏液管开启数,在蒸汽进口压力为0.17Mpa、温度115.3℃和冷却水流量0.058kg/s情况下,开启两根漏液管时对改善换热器传热恶化的效果最明显,换热量升高1.38%,总传热系数上升幅度为2.82%;蒸汽进口压力为0.17Mpa、温度115.3℃和冷却水流量0.06kg/s时,开启三根漏液管时对改善换热器传热恶化的效果最明显,换热量升高1.66%,总传热系数上升幅度为3.59%。通过数值模拟对实验值进行了相应的对比,在冷却水进口流速为0.18m/s时,分别开启0、1、2根漏液管情况下,模拟值与实验值的误差范围为12.4%~13.9%;当冷却水进口流速分别为0.18m/s、0.19m/s、0.20m/s情况下,开启一根漏液管时,模拟值和实验值的误差范围为11.8%~13.1%。通过本文的实验研究以及数值计算,为今后对研发设计高性能的管内冷凝式换热器奠定实验基础,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 凝结换热 中间排液 漏液管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17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2
- 1.1 概述10-12
- 1.1.1 能源问题10
- 1.1.2 换热器与强化传热技术10-12
- 1.2 短管效应的基本原理12-13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20
- 1.3.1 凝结换热介绍13-15
- 1.3.2 竖壁膜状凝结研究15
- 1.3.3 管内膜状凝结研究15-16
- 1.3.4 强化管膜状凝结研究16-20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20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20
- 1.6 本章小结20-22
- 第二章 凝结传热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22-30
- 2.1 凝结传热实验装置22-29
- 2.1.1 实验简介22
- 2.1.2 蒸汽系统22-24
- 2.1.3 冷却水系统24-26
- 2.1.4 数据测量系统26-29
- 2.2 实验方法29
- 2.3 本章小结29-30
- 第三章 实验数据处理30-41
- 3.1 基本方程式30
- 3.2 漏液管开启数与凝液出口温度关系30-31
- 3.3 漏液管开启数与冷却水出口温度关系31
- 3.4 漏液管开启数与换热量关系31-32
- 3.5 漏液管开启数与冷热流体对数平均温差关系32-33
- 3.6 漏液管开启数与传热系数关系33-34
- 3.7 漏液管开启数与漏液量关系34-35
- 3.8 漏液管开启数与壳侧对流传热系数关系35-38
- 3.9 漏液管开启数与凝结传热系数关系38-40
- 3.10本章小结40-41
- 第四章 管壳式换热器凝结换热的数值模拟41-62
- 4.1 数值模拟介绍41
- 4.2 FLUENT软件介绍41-42
- 4.3 网格划分42-43
- 4.4 计算求解43
- 4.5 湍流模型43-45
- 4.6 多相流模型45-46
- 4.6.1 概述45
- 4.6.2 FLUENT软件的多相流模型45-46
- 4.7 数值模拟46-61
- 4.7.1 几何模型建立46-47
- 4.7.2 网格划分47-48
- 4.7.3 模拟结果分析48-61
- 4.8 本章小结61-62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2-64
- 5.1 结论62-63
- 5.2 展望63-64
- 参考文献64-69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及参与科研说明69-70
- 致谢70-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亚平,周强泰,徐礼华;竖壁膜状凝结过程的相似解[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1年02期
2 朱冬生;沈家龙;唐广栋;蒋翔;欧阳惕;;水分布对蒸发式冷凝器传热传质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年01期
3 冯国红;曹艳芝;郝红;;管壳式换热器的研究进展[J];化工技术与开发;2009年06期
4 彭宝宏;杨历;杨小静;;表面张力对膜状凝结换影响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5 范铭,高鹰,葛海燕;竖壁膜状凝结理论分析[J];化工学报;2000年02期
6 马学虎;宋天一;兰忠;周兴东;杨锦宗;;固液界面能差效应与冷凝传热强化研究进展[J];化工学报;2006年08期
7 崔永章;田茂诚;;内置折边扭带管内高湿气体对流凝结换热与流动特性[J];化工学报;2010年12期
8 张俊霞;王立;李运刚;黄建;;界面剪切力对蒸汽垂直下流膜状凝结传热的影响分析[J];化工学报;2011年10期
9 刘伟;鞠美庭;邵超峰;于敬磊;;中国能源消耗趋势与节能减排对策[J];环境保护;2008年17期
10 路慧霞;马晓建;赵凌;;脉动流动强化传热的研究进展[J];节能技术;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安刚;李俊明;王补宣;;圆管内膜状凝结的流型演化分析[A];中国制冷学会2005年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本文编号:8604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860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