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自由空间内单喷嘴纳米流体冲击射流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7 15:28

  本文关键词:自由空间内单喷嘴纳米流体冲击射流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纳米流体 冲击射流 强化换热 活塞冷却


【摘要】:冲击射流能极大地提高局部换热系数,是解决很多工业换热难题的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方法。但是随着日益增长的工业换热需求,传统的换热工质已经不能满足一些特定的换热需求。纳米流体是以一定方式和比例,将纳米级的颗粒添加到液体工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新型换热介质,与传统液体工质相比较,其具有更强的换热能力。本文尝试将纳米流体作为冷却工质引入到冲击射流换热中,探究纳米流体对冲击射流换热特性的强化作用,基于此,本文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我们利用“二步法”分别制备不同体积分数的Si02-水及A1203-水纳米流体,并进行悬浮稳定性实验和电镜扫描实验,实验结果均表明,我们制备的纳米流体具有比较好的悬浮稳定性;接着我们对纳米流体的热物性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方法分别测量了纳米流体的粘度和导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纳米流体的粘度和导热系数均会受纳米颗粒体积分数和温度的影响。再次,搭建了单喷嘴冲击射流换热特性实验台,分别以去离子水,不同体积分数的Si02-水和A1203-水纳米流体为实验工质,探究射流冲击高度,射流冲击角,射流雷诺数,纳米颗粒体积分数及粒径对冲击射流换热特性的影响,同时探究了冲击射流过程中换热面径向方向的温度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在基础液体中添加纳米颗粒能显著地强化冲击射流换热,且添加金属氧化物颗粒比非金属氧化物颗粒更加有效,纳米颗粒体积分数及粒径都会影响冲击射流换热。同时,射流冲击高度,射流冲击角对去离子水、Si02-水和A1203-水纳米流体的冲击射流换热特性的影响趋势一致,去离子水、Si02-水和A1203-水纳米流体的换热面在稳态时径向方向的温度分布情况均一致,也就是说,纳米粒子的加入不会对基础液体的流动特性造成太大的影响。最后,在已有的一些换热经验关联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纳米颗粒及冲击条件等诸多因素,拟合出一个用于计算自由空间内单喷嘴纳米流体冲击射流换热系数的经验关联式。关联式的计算值和实际测量值误差不大,这证明这个经验关联式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关键词】:纳米流体 冲击射流 强化换热 活塞冷却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12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7
  • 1.1 概述9-10
  • 1.2 冲击射流理论概述10-11
  • 1.3 常规流体冲击射流换热的实验研究进展11-13
  • 1.4 纳米流体冲击射流换热的研究进展13-14
  • 1.5 冲击射流换热理论研究进展14-15
  •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15-17
  • 2 纳米流体的制备、悬浮稳定性及热物性研究17-29
  • 2.1 纳米流体的制备17
  • 2.2 悬浮稳定性试验17-19
  • 2.3 电镜扫描实验19-21
  • 2.4 纳米流体热物性实验研究21-25
  • 2.4.1 粘度实验测量21-23
  • 2.4.2 导热系数实验测量23-25
  • 2.5 纳米流体热物性的理论计算25-28
  • 2.5.1 纳米流体粘度的理论计算25-26
  • 2.5.2 纳米流体导热系数的理论计算26-28
  • 2.6 本章小结28-29
  • 3 纳米流体冲击射流换热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29-40
  • 3.1 实验装置29-35
  • 3.1.1 射流产生系统30-31
  • 3.1.2 射流室系统31-33
  • 3.1.3 温度调节系统33-34
  • 3.1.4 测量系统34-35
  • 3.2 实验方法35-37
  • 3.3 实验具体步骤37-38
  • 3.4 实验误差分析38-39
  • 3.5 本章小结39-40
  • 4 冲击射流换热实验结果及分析40-61
  • 4.1 去离子水冲击射流换热的实验结果及分析40-43
  • 4.1.1 去离子水冲击射流换热的径向分布40-41
  • 4.1.2 冲击高度对去离子水冲击射流换热的影响41
  • 4.1.3 冲击角对去离子水冲击射流换热的影响41-42
  • 4.1.4 雷诺数对去离子水冲击射流换热的影响42-43
  • 4.2 SiO_2-水纳米流体冲击射流换热的实验结果及分析43-50
  • 4.2.1 纳米粒子的加入对换热特性的影响43-46
  • 4.2.2 SiO_2-水纳米流体冲击射流换热的径向分布46-47
  • 4.2.3 冲击高度对SiO_2-水纳米流体冲击射流换热的影响47-49
  • 4.2.4 冲击角对SiO_2-水纳米流体冲击射流换热的影响49-50
  • 4.3 Al_2O_3-水纳米流体冲击射流换热特性实验结果及分析50-59
  • 4.3.1 纳米粒子的加入对冲击射流换热的影响50-54
  • 4.3.2 Al_2O_3-水纳米流体冲击射流换热的径向分布54
  • 4.3.3 冲击高度对Al_2O_3-水纳米流体冲击射流换热的影响54-57
  • 4.3.4 冲击角对Al_2O_3-水纳米流体冲击射流换热的影响57-58
  • 4.3.5 纳米粒子粒径对Al_2O_3-水纳米流体冲击射流换热的影响58-59
  • 4.4 本章小结59-61
  • 5 自由空间内单喷嘴纳米流体冲击射流换热经验关联式61-66
  • 6 总结与展望66-69
  • 6.1 总结66-67
  • 6.2 展望67-69
  • 参考文献69-7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73-74
  • 致谢74-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凌波;张仁元;柯秀芳;;纳米流体的光热特性[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2 郭守柱;黎阳;姜继森;;纳米流体输运性质研究进展[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3 冯逸晨;颜红侠;贾园;;纳米流体在摩擦领域中的应用[J];材料开发与应用;2012年06期

4 史保新;刘良德;邓晨冕;;纳米流体在制冷及冷却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2年S2期

5 贾莉斯;彭岚;陈颖;莫松平;李震;;纳米流体凝固和熔融相变过程的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3年02期

6 李云翔;解国珍;安龙;田泽辉;;纳米流体研究进展[J];制冷技术;2013年04期

7 宣益民;;纳米流体能量传递理论与应用[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4年03期

8 宣益民,余凯,吴轩,李强;基于Lattice-Boltzmann方法的纳米流体流动与传热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06期

9 薛文胥;王玮;闵敬春;;颗粒聚集对纳米流体强化换热影响浅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01期

10 张巧慧;朱华;;新型传热工质纳米流体的研究与应用[J];能源工程;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今茂;易如娟;;纳米流体及其在冷却液中的应用[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燃料与润滑油分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程波;杜垲;张小松;牛晓峰;;氨水—纳米炭黑纳米流体的稳定性研究[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洪欢喜;武卫东;盛伟;刘辉;张华;;纳米流体制备的研究进展[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益伦;陈曦;;纳米流体增强防护结构[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沙丽丽;巨永林;唐鑫;;纳米流体在强化对流换热实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刘四美;武卫东;武润宇;韩志明;;氧化锌纳米流体对氨水降膜吸收影响的实验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钱明;沈中华;陆健;倪晓武;李强;宣益民;;激光照射纳米流体形成散斑的数值模拟研究[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吴恒安;王奉超;;纳米流体提高驱油效率的微力学机理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刘崇;李志刚;;纳米流体力学初探及应用[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王志阳;杨文建;聂雪丽;杨怀玉;;瞬态热丝法测量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A];2007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暨《材料导报》编委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涵薏;新型换热介质研制的领军者[N];上海科技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钦波;外加磁场强化磁性纳米流体的光热特性及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Umer Farooq;纳米流动的边界层流的同论分析解[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姜勇越;多相流流动与传热的数值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4 张朝立;纳米流体几种典型流动传热问题的近似解析和数值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5 冯钊赞;纳米流体及纳米表面的管内对流强化传热[D];浙江大学;2015年

6 江海峰;纳米流体有效导热系数理论模型及其中高温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7 赵光普;微管道中纳米流体流动及传热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8 王鹏;纳米流体强化内燃机活塞冷却油腔传热的基础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9 朱海涛;纳米流体的制备、稳定及导热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彭小飞;车用散热器中纳米流体高温传热基础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玲利;铝纳米流体集热工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2 李长江;纳米流体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王辉;纳米流体导热及辐射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管延祥;应用于热管的纳米流体热物性参数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0年

5 孙通;纳米流体管内层流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3年

6 张国龙;纳米流体强化传热机理及数学模型的研究[D];青海大学;2015年

7 王瑶;纳米流体在储层岩芯表面的铺展及其驱油机理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8 王瑞星;Al_2O_3-H_2O纳米流体蓄冷运输箱内温度场特性的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9 郭蘅;Al_2O_3-H_2O纳米流体的布朗运动和冰点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10 曹远哲;氧化石墨烯纳米流体的制备及其在太阳能热水器中的应用[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8701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8701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a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