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基于RCCI燃烧方式的柴油机性能试验及仿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00:36

  本文关键词:基于RCCI燃烧方式的柴油机性能试验及仿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反应活性 低温燃烧 汽油比例 排放


【摘要】: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能源与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柴油机排放标准的日趋严格和动力性能要求的日益提高,需要改善发动机燃烧效率并且减少柴油机排放污染物。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本文通过模拟计算与试验两个部分,利用燃油反应活性控制压燃技术(RCCI)研究了预混合汽油比例以及EGR率对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在模拟方面,本文采用三维CFD软件耦合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建立了数值模型,对RCCI燃烧特性和排放污染物做了计算和分析,将汽油用异辛烷替代,柴油用正庚烷替代,改变了汽油比例,进气氧浓度和喷油压力。结果表明在1400转/分,16mg当量循环柴油量工况下,随着汽油比例的增大,缸压与燃烧温度峰值降低,代表柴油的正庚烷在喷入燃烧室后能够与空气更好地混合,使得xNO和碳烟排放浓度降低,然而代表汽油的异辛烷与空气均匀混合气会受到在燃烧室边缘的淬熄效应和缝隙效应产生更多的THC。随着氧浓度的降低,燃烧温度降低,反应物活性减弱,滞燃期增加,xNO排放浓度减少;碳烟不能及时氧化而排放浓度升高。喷油压力增高使得燃油动能增大,缸压升高。在试验方面,以一台单缸柴油机为基础,通过对进气道喷射汽油与空气预混合,缸内直喷柴油引燃,利用汽油高辛烷值、低十六烷值的特点改善燃油反应活性。在小负荷的工况下,随汽油比例的增大,缸内最大爆压和放热率降低,滞燃期增加,燃烧持续期缩短,xNO和碳烟的排放浓度分别下降,而THC和CO排放含量上升;发动机热效率能够维持在柴油机水平。在大负荷工况下,随着汽油比例增大,xNO和碳烟排放浓度下降,由于高温高压,燃料完全燃烧比率增加,使得CO排放有所下降,但缸压峰值和压力升高率上升,可能造成发动机工作粗暴,使用一定比例的EGR能够降低发动机温度,降低缸内压力的峰值和压力升高率。试验和模拟均表明RCCI燃烧能有效降低xNO和碳烟的排放。
【关键词】:反应活性 低温燃烧 汽油比例 排放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4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9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9-10
  • 1.2 内燃机排放污染物的控制技术10-14
  • 1.3 内燃机缸内燃烧过程数值模拟14-17
  •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17-19
  • 2 柴油机燃烧过程计算模型和理论方法19-31
  • 2.1 柴油机的燃烧模型19-20
  • 2.2 柴油机燃烧过程计算模型和控制方程20-22
  • 2.3 湍流模型22-24
  • 2.4 燃油喷雾混合模型24-28
  • 2.5 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28-29
  • 2.6 排放模型29-30
  • 2.7 本章小结30-31
  • 3 RCCI燃烧方式的柴油机燃烧试验台架结构参数31-36
  • 3.1 RCCI燃烧方式的柴油机台架结构31-32
  • 3.2 试验台架所用发动机主要参数32-33
  • 3.3 试验台架所用喷油系统主要参数33-35
  • 3.4 本章小结35-36
  • 4 RCCI燃烧方式的柴油机燃烧计算模型的建立和验证36-44
  • 4.1 模拟所用软件简介36
  • 4.2 柴油机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36-38
  • 4.3 求解器与计算模型的参数设置38-42
  • 4.4 数值计算模型的验证42-43
  • 4.5 本章小结43-44
  • 5 RCCI燃烧方式的柴油机缸内燃烧数值模拟仿真44-69
  • 5.1 汽油比例对RCCI燃烧与排放影响的模拟计算44-52
  • 5.2 EGR率对RCCI燃烧与排放影响的模拟计算52-61
  • 5.3 柴油喷油压力对RCCI燃烧与排放影响的模拟计算61-66
  • 5.4 模拟和试验对比66-67
  • 5.5 本章小结67-69
  • 6 RCCI燃烧方式的柴油机试验研究69-88
  • 6.1 汽油比例对RCCI燃烧特性的影响69-78
  • 6.2 汽油比例对RCCI排放特性的影响78-80
  • 6.3 汽油比例对RCCI燃烧效率和指示热效率的影响80-81
  • 6.4 EGR率对燃烧特性的影响81-85
  • 6.5 EGR率对排放特性的影响85-86
  • 6.6 EGR率对指示热效率和燃烧效率的影响86
  • 6.7 本章小结86-88
  • 7 总结与展望88-91
  • 7.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88-89
  • 7.2 展望与建议89-91
  • 致谢91-92
  • 参考文献92-96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9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学军;吴斯_g;曹兆钧;;影响汽油辛烷值测定机测定结果的关键因素及解决方案[J];分析仪器;2012年03期

2 蔡大琴;;提高汽油辛烷值及合理利用辛烷值资源途径的探讨[J];节能;1990年12期

3 蒋志清,宋忠奎,罗佳娜;用近红外技术测量汽油辛烷值[J];现代计量测试;1997年04期

4 秦秀娟,陈宗海;汽油辛烷值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设计[J];控制与决策;1999年02期

5 黄智伟,李富英;汽油辛烷值的在线测量[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2年02期

6 刘治中;;乳化汽油的研究[J];小型内燃机;1985年04期

7 李永经;提高汽油辛烷值 实现汽油升级换代[J];兰化科技;1997年04期

8 杨克训;汽油牌号与应用[J];中国技术监督;1998年03期

9 张承聪,马翔,杨文凡,孙敏;高分辨气相色谱法快速测定汽油辛烷值[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10 顾方;摩托信箱[J];摩托车技术;2004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忠东;高雄厚;汪毅;庞新梅;张海涛;王林;赵光文;;多产丙烯和提高汽油辛烷值双功能助剂的设计[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王宗明;华伟英;程桂珍;杨玉坤;龙义成;韦占凯;武惠忠;;近红外光谱法测定汽油辛烷值和辛烷值仪的研制[A];分子光谱学进展(Ⅸ)[C];1996年

3 陈朝晖;冯新泸;史永刚;刘足票;;短波近红外光谱法测定汽油辛烷值的机理探讨[A];全国第六届分子振动光谱学术报告会文集[C];1990年

4 刘盛林;于海卫;安杰;徐龙伢;;汽油与液化气改质过程中催化剂物化性能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5 高飞;王文清;崔俊峰;;提高催化裂化汽油辛烷值技术途径[A];第七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赵乐平;方向晨;关明华;刘继华;;FCC汽油生产国Ⅳ汽油技术研究及工业应用[A];第八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孙殿卿;;用红外光谱法测定汽油中的甲基叔丁基醚[A];全国第六届分子振动光谱学术报告会文集[C];1990年

8 周学秋;劳彩莲;陈都洪;李力;严衍禄;刘惠颍;陈吾峰;戴百龄;蒋晓春;;近红外光谱分析中应用偏最小二乘法测定汽油的辛烷值和密度[A];分子光谱学进展(Ⅸ)[C];1996年

9 沈义涛;王建昕;帅石金;;汽油理化特性与发动机排放的关系[A];2007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宗明;华伟英;韦占凯;张弘弧;武惠忠;;近红外光谱法预测汽油辛烷值和光学多道辛烷值仪[A];全国第10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高 朔;汽油辛烷值添加剂不可滥用[N];中国汽车报;2003年

2 特约记者 孙敏 记者 朱爱华 通讯员 刘卫;大连石化成功生产出高标号环保汽油[N];中国石油报;2003年

3 孙明达;镇海炼化挖质量潜力增产高档油[N];中国石化报;2002年

4 松生;你追我赶 谁家汽油更环保[N];中国石化报;2005年

5 黄力;汽油与汽车[N];中国消费者报;2003年

6 张敬霞;大庆石化国Ⅲ标准汽油调试成功[N];中国化工报;2009年

7 通讯员 郝艺;石化高标号汽油增效7900万[N];大庆日报;2011年

8 特约记者 郑伟;劣质馏分制低硫汽油技术获专利奖[N];中国化工报;2012年

9 陈国铭;国产汽油:完全满足汽车排放要求[N];中国石化报;2000年

10 记者 杜宏刚;大庆“国Ⅲ”汽油今日出厂[N];大庆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尹海燕;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反应吸附模型化合物及FCC汽油中硫化物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蒋峥;区间参数不确定系统优化方法及其在汽油调和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荣海腾;油品添加剂含量和氧化安定性快速测定方法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2 孙久和;汽油在线调和优化技术[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刘斌;甲醇制汽油(MTG)催化剂ZSM-5分子筛的合成和改性[D];天津大学;2014年

4 唐嘉瑞;MIP装置汽油产率预测和优化的新方法[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5 吴一凡;GARDES技术生产国Ⅴ汽油[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6 孙振海;HZSM-5分子筛改性及其在甲醇制汽油中催化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7 崔生航;汽油馏分改质催化剂及其反应性能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8 张之剑;基于RCCI燃烧方式的柴油机性能试验及仿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9 覃旭松;基于拉曼光谱的汽油辛烷值测定方法[D];浙江大学;2004年

10 郭本帅;固体酸催化剂上汽油烷基化硫转移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848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8848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c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