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电荷作用对湿蒸汽流中非均质凝结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6 10:48

  本文关键词:电荷作用对湿蒸汽流中非均质凝结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电荷诱导 非均质凝结 湿蒸汽两相流 蒸汽透平


【摘要】:电荷作用能够强化水蒸汽在低过饱和度下的传质效果,这一观点最早在Wilson云雾室实验中得到证实。众所周知,透平内蒸汽流动中的相变传质主要以自发凝结(非平衡凝结)为主,由于成核发生时过饱和度较高,这一过程带来较为显著的热力学损失及流动问题。当蒸汽中存在杂质颗粒时,蒸汽分子将以颗粒为核心发生非均质凝结,因而能够降低成核所需的过饱和度,但这一作用也会随着微粒尺寸减小而下降。将电荷与杂质颗粒相结合,依靠电荷作用进一步强化非均质凝结时的传质效果,可能成为一种用于汽轮机中降低过饱和度、抑制自发凝结的新型途径。目前,关于这一新型凝结控制手段的研究非常少,建立一种适用于微粒带电时的非均质凝结流动模型,进而讨论电荷作用对均质/非均质凝结过程的具体影响机理,对于降低汽轮机损失、提高效率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首先,基于Fletcher的冠状成核理论,将非均质成核自由能分为状态变化产生的自由能以及表面变化产生的自由能等两部分,单独讨论了两部分的计算方法。根据系统广义内能定义,讨论了气、液系统在静电场影响下不同范围内的电位移以及静电能计算,从而给出微粒带电时的成核自由能计算公式。针对带电时的成核临界半径分析则表明,当微粒半径较大或者带电量较小时,可以用Kelvin半径代替电荷作用下诱导成核临界半径来计算成核自由能。结合流动型云雾室已有实验结果,针对有、无电荷影响下的成核率公式进行了验证,其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两者之间存在误差的主要原因为实验中微粒尺寸及带电量的不均匀性。其次,基于体积平均的概念,对均质/非均质凝结同时存在时的湿蒸汽流动双流体模型进行了详细推导,讨论了适用于湿蒸汽流动的蒸汽热力学参数计算方法,并基于已有的实验结果,对此双流体模型在均质凝结流动以及非均质凝结流动中的可靠性分别进行了验证。均质凝结的流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比最大误差不超过8%,非均质凝结流场中压力分布与实验测量结果基本吻合,计算与实验最大偏离出现在温度(过冷度)分布上,相对误差约为5.45%,可以认为本文的双流体模型对于均质凝结流动以及非均质凝结流动的模拟符合真实物理情况,数值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第三,针对均质凝结、非均质凝结以及电荷作用下诱导凝结等三种凝结模式下Moses喷管内湿蒸汽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微粒浓度对于非均质凝结具有决定性影响,浓度增加将直接提高非均质凝结过程传质总量,因而对随后发生的均质凝结抑制作用增加,甚至有可能完全抑制均质凝结的发生。微粒尺寸对非均质凝结的影响则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微粒尺寸越大非均质成核率越高,相应地蒸汽中的非均质成核液滴数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更高量级。另一方面,微粒尺寸越小,包裹微粒的液滴生长速度将更快。微粒带电后能够进一步提高微粒表面的非均质成核速率,但这一效果还将受到微粒尺寸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微粒尺寸越大,电荷作用越弱。此外,依次对蒸汽透平动叶、静叶以及透平级内均质凝结以及电荷作用下诱导凝结流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尽管传质过程发生较均质凝结过程更早,电荷作用下诱导凝结模式下流场出口湿度并未增加。Bakhtar叶栅以及White叶栅出口湿度均明显低于均质凝结时的计算结果,VKI-1透平级出口处湿度在两种凝结模式下虽比较接近,但均质凝结模式下数值上仍更高。同时,两种凝结模式下的流场过冷度存在显著差别,电荷作用下诱导凝结中流场过冷度峰值更低,Bakhtar叶栅、White叶栅、VKI-1透平级在入口加入高浓度带电微粒之后,过冷度峰值与均质凝结相比改善程度均在20K以上,并且电荷作用下诱导凝结流场大部分区域过冷度均维持在10K以下,基本接近于平衡状态。熵分析结果表明,电荷作用下诱导凝结与均质凝结相比流场最大熵增在Bakhtar叶栅、White叶栅以及VKI-1透平级中分别下降5%、22.68%、23.2%。另外,与均质凝结时相比,电荷作用下诱导凝结流场中叶栅内气流偏转能力有所提升。最后,对某真实汽轮机末级静叶内湿蒸汽两相流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在入口加入电离子前后的两相凝结流场变化。与均质凝结时相比,离子诱导凝结模式下叶片负荷整体向尾缘迁移,抑制了流道上端壁叶片吸力面靠近出气边附近的流动分离现象。离子诱导凝结同样能够在不增加出口湿度前提下降低流场过冷度,但与微粒带电时的非均质凝结相比其改善作用有所下降。另外,离子诱导凝结还有助于改善叶栅中的流动特性并降低流动损失。
【关键词】:电荷诱导 非均质凝结 湿蒸汽两相流 蒸汽透平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26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符号表9-18
  • 第1章 绪论18-30
  • 1.1 课题来源18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8-19
  • 1.3 湿蒸汽流热力学损失控制方法19-28
  • 1.3.1 通流设计19-23
  • 1.3.2 异质核化23-26
  • 1.3.3 电场诱导26-28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28-30
  • 第2章 凝结流动模型30-75
  • 2.1 引言30
  • 2.2 凝结理论研究30-50
  • 2.2.1 经典均质成核理论31-39
  • 2.2.2 非均质成核理论研究39-47
  • 2.2.3 Hill水滴生长模型介绍47-50
  • 2.3 两相流动瞬态体积平均守恒方程组50-58
  • 2.3.1 连续方程51-52
  • 2.3.2 动量方程52-55
  • 2.3.3 能量方程55-56
  • 2.3.4 液滴数控制方程56-58
  • 2.4 两相流动雷诺时均方程组58-60
  • 2.5 两相流动湍流模型60-64
  • 2.5.1 气相雷诺应力方程60-61
  • 2.5.2 气相湍流模型及液相湍流粘性系数的确定61-64
  • 2.6 气体状态方程和热力学参数64-66
  • 2.6.1 气体状态方程64-65
  • 2.6.2 热力学参数65-66
  • 2.7 均质-非均质凝结流动仿真实现66-70
  • 2.7.1 湿蒸汽热力学参数求解67-68
  • 2.7.2 凝结流场液相参数求解68-69
  • 2.7.3 凝结流场气相参数求解69-70
  • 2.8 数值模型验证70-74
  • 2.8.1 均质凝结模型验证70-72
  • 2.8.2 非均质凝结模型验证72-74
  • 2.9 本章小结74-75
  • 第3章 喷管内高速膨胀湿蒸汽中均质/非均质凝结流动研究75-113
  • 3.1 引言75
  • 3.2 喷管中的均质凝结流动75-80
  • 3.2.1 均质凝结计算方案75-76
  • 3.2.2 典型工况流场分析76-80
  • 3.3 典型工况下均质/非均质凝结流动80-106
  • 3.3.1 无电荷影响时的均质/非均质凝结流动80-91
  • 3.3.2 微粒带电时的均质/非均质凝结流动91-106
  • 3.4 高浓度下的高电量、微尺寸微粒均质/非均质凝结多工况分析106-111
  • 3.4.1 分组一均质/非均质凝结研究106-108
  • 3.4.2 分组二均质/非均质凝结研究108-110
  • 3.4.3 分组三均质/非均质凝结研究110-111
  • 3.5 本章小结111-113
  • 第4章 考虑电荷效应的非均质凝结对透平叶栅中湿蒸汽流动的影响113-137
  • 4.1 引言113
  • 4.2 带电微粒对动叶湿蒸汽流动的影响113-125
  • 4.2.1 无带电微粒影响时的凝结流场113-120
  • 4.2.2 有带电微粒影响时的凝结流场120-125
  • 4.3 带电微粒对静叶湿蒸汽流动影响125-132
  • 4.4 带电微粒对透平级湿蒸汽流动影响132-136
  • 4.5 本章小结136-137
  • 第5章 电离子诱导凝结对透平叶栅中非平衡凝结流动的影响137-149
  • 5.1 引言137
  • 5.2 计算网格及计算边界条件137-139
  • 5.3 均质凝结-离子诱导凝结流场对比139-147
  • 5.4 本章小结147-149
  • 结论149-151
  • 参考文献151-159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159-161
  • 致谢161-162
  • 个人简历1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柱国;非均质透射旋转角[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86年04期

2 栾茂田,金崇磐,林皋;非均质堤坝振动特性简化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3 张勇,G.E.Fogg;多尺度非均质多孔介质模拟及参数灵敏度分析[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3年09期

4 周叮;;非均质变截面弹性直杆横向振动自主频率的渐近解法[J];强度与环境;1989年01期

5 许仲生;;非均质各向异性闸坝基础三向渗流研究[J];人民长江;1986年07期

6 梁焕文;关于非均质形核问题的探讨[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7 于生云;;保持油藏非均质性粗化方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08期

8 汪泰仁;;砖瓦开裂的解决方法[J];建筑材料工业;1957年01期

9 韩再生;;垂向非均质含水层中的宏观弥散[J];工程勘察;1989年06期

10 张培军,,戴宗,杨锦林;非均质油藏数值模拟的网络自动剖分[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6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磊;刘启元;陈九辉;李顺成;郭飚;;汶川地震前川西地区介质非均质性的时变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五专题论文集[C];2013年

2 刘伯然;宋海斌;黄兴辉;拜阳;;利用地震海洋学资料对南海海水层非均质性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钱昌吉;高国良;钟瑞;李洪;;非均质基底表面团簇生长的周期性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6)[C];2007年

4 孙伟家;符力耘;;高压带非均质分析与钻井对比研究-以北澳大利亚为例[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五专题论文集[C];2013年

5 刘可禹;黄秀;;沉积体系非均质性对致密油气成藏控制及其定量评价方法[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6 邢光龙;刘曼芬;杨善穗;;高频等参数感应(VIKIZ)测井资料的二维非均质及演[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高福平;;有限厚度非均质海床对非线性波浪响应的有限元模拟[A];2003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王芸;吴信宝;;微球聚焦测井仪非均质K值的研究[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9 薛齐文;;偶应力参数识别的正则化解[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杨小波;魏生祥;林承焰;;孤岛油田南区B19断块Ng3-6储层非均质定量表征[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涂兴万;辨析非均质 开发求高效[N];中国石化报;2010年

2 王鹏飞邋康红兵;措施提液增油效果好[N];中国石化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崔可;电荷作用对湿蒸汽流中非均质凝结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马雷;非均质多孔介质多尺度模型及其在地下水模拟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登峰;黄原胶强化传输多硫化钙修复铬(Ⅵ)污染非均质含水层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刘科;层状与非均质岩体中隧道围岩变形和衬砌结构力学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孙芳玲;非均质与非线性问题的间接边界元分析[D];山东理工大学;2016年

4 李洋;含油气泥页岩层非均质性评价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曹碧波;基于交叉小波分析的山西省娘子关泉域含水层非均质性识别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6 高晓红;多尺度有限元法在非均质多孔介质地下水流问题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7 张弛;结合升尺度方法的地下水污染物迁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8 许多;非均质气藏AVO反演及含气性判别方法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9230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9230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3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