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嵌微流道低温共烧陶瓷基板传热性能(英文)
本文关键词:内嵌微流道低温共烧陶瓷基板传热性能(英文)
更多相关文章: 低温共烧陶瓷 微流道 传热性能 强制对流换热
【摘要】:随着系统级封装(SIP)所容纳的电子元器件和集成密度迅速增加,传统的散热方法(热通孔、风冷散热等)越来越难以满足系统级封装的热管理需求。低温共烧陶瓷(LTCC)作为常见的封装基板材料之一,设计并研制了三种内嵌于LTCC基板的微流道,其中包括直排型、蛇型和螺旋型微流道(高度为0.3mm,宽度分别为0.4,0.5和0.8mm)。通过数值仿真和红外热像仪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微流道网络结构、流体质量流量、雷诺数、材料热导率对内嵌微流道LTCC基板换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去离子水的流量为10mL/min,热源等效功率为2 W/cm~2时,直排型微流道的LTCC基板最高温度在3.1kPa输入泵压差下能降低75.4℃,蛇型微流道的LTCC基板最高温度在85.8kPa输入泵压差下能降低80.2℃,螺旋型微流道的LTCC基板最高温度在103.1kPa输入泵压差下能降低86.7℃。在三种微流道中,直排型微流道具有最小的雷诺数,在相同的输入泵压差下有最好的散热性能。窄的直排型微流道(0.4 mm)在相同的流道排布密度和流体流量时比宽的微流道(0.8mm)能多降低基板温度10℃。此外,提高封装材料的热导率有助于提高微流道的换热性能。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信息工程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微系统研究所;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学研究院;
【关键词】: 低温共烧陶瓷 微流道 传热性能 强制对流换热
【基金】:The Impor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Caliber Talents Project of Beijing Municipal Institutions(Great Wall Scholar,CIT&TCD20150320)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project no.2015CB057201)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61176102,60976083and 60501007) Beijing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3102014)
【分类号】:TK124
【正文快照】: As a widely used packaging platform,Low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LTCC)is frequently applied inMulti-Chip-Model(MCM),System-in-Package(SIP),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VLSI)and micro e-lectro-mechanical packaging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鹏;左春柽;周德义;;矩形微流道内电渗流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J];机械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2 关炎芳;张国贤;金健;;新型压电无阀微泵效率分析及试验研究[J];流体机械;2009年01期
3 余伟竟;刘莹;杨大勇;;微流道壁面粗糙度影响的电渗流数值模拟[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9年06期
4 邵丽颖;蒋东霖;吕雪燕;范晓望;马伟;魏仁杰;;重力场流分离实验微流道设计[J];工程与试验;2012年01期
5 王伟,刘世炳,陈涛,左铁钏;新型无阀微泵扩张微流道中流体动力学特性的仿真分析[J];工程设计学报;2005年04期
6 尤学一;李胜华;肖厚蓬;;微流道粗糙壁面对流动阻力和控制的影响[J];化学工程;2008年08期
7 周林峰;曾静;彭艳;刘梅;;矩形微流道内三维水力聚焦效应理论计算[J];微电子学;2013年05期
8 蒋东霖;邵丽颖;范晓望;;重力场流分离微流道试制与非接触检测[J];工程与试验;2011年04期
9 关炎芳;张国贤;金健;;无阀微泵锯齿型微流道结构参数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9年03期
10 关炎芳;刘春波;张士雄;俞正寅;;锯齿型微流道微泵流动特性分析及性能测试[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苏博;吴有智;孟军虎;;Al_2O_3微流道的微注浆成形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材料专业委员会2012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杨健;郑耀;李维仲;吴庆标;;微流道中生化分离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A];计算流体力学研究进展——第十二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谭德坤;微流道内表面效应对流体流动及传热特性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秦杰;仿生微流道散热器结构优化及流动散热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2 刘静;低雷诺数下微流混合效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刘凯辉;微流道内压力驱动流数值模拟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王立芳;梯形微流道中电渗流的数值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魏子渊;基于熔融沉积牺牲层工艺的微流道制造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6 沈亚强;高聚物熔体在微流道内流变行为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苏博;陶瓷微器件的软刻蚀成形[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8 蒋东霖;重力场流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邵华;微流道内的空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335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933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