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凹凸板式换热器过冷沸腾换热性能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8 08:25

  本文关键词:凹凸板式换热器过冷沸腾换热性能优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凹凸板 换热器 过冷沸腾换热 双重循环优化 梭形结构


【摘要】:复合相变换热器通过引入过冷沸腾和冷凝过程能够在降低锅炉排烟温度的同时避免低温腐蚀,本文以复合相变换热器在电厂锅炉烟气余热回收中的应用为背景,以水为工质,对过冷沸腾侧的凹凸板式换热器过冷沸腾换热过程进行了多目标优化研究,创新提出了双重循环优化模型,并针对现有圆形凹凸板式结构在过冷沸腾换热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新型的梭形凹凸板式结构。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分析比较,凹凸板式换热器以PEC=(Nu/Nu0)?(f/f0)1/3作为主要评价指标,采用Mixture模型、RNGk-ε模型,编写过冷沸腾换热的UDF程序,实现了汽、液两相间的质量及能量传递。基于该方法,对平板流道的过冷沸腾换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含气率沿流动方向逐渐增大,随进口流速的增大逐渐减小;随着质量流量的增加总换热量逐渐增大,但单位质量流量的换热量却逐渐减小;当Re较小时,随着Re的增加,f急剧减小,Re继续增加,f仍然减小,但变化趋于平缓,直至趋于某一恒定值。(2)创新提出换热器优化的双重循环优化模型,以换热器凹坑流道结构参数优化为内循环,以流体流动参数Re或速度为外循环,对圆形凹坑流道过冷沸腾换热过程进行了多目标优化研究,以综合考虑在不同Re下换热器的最优结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凹坑处含气率明显高于附近平板处含气率,说明凹凸板片对相变换热有着很好的强化作用;对于同一凹坑,其前侧处对相变换热的强化作用要优于后侧处;不同流动参数下,圆形凹坑流道的最佳结构参数为R=7mm、Hd=2 mm、P=20 mm;最佳圆形凹坑流道与平板流道的对比结果表明,在f增大并不明显的情况下,最佳圆形凹坑流道的Nu是平板流道的1.97~2.13倍,因此,最佳圆形凹坑流道具有较高的PEC值,其PEC值范围为1.86-2.11。(3)针对已有圆形凹坑流道综合换热性能的薄弱之处,提出了一种梭形凹坑流道,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梭形凹坑流道的含气率变化趋势与最佳圆形凹坑流道及平板流道一致,但梭形凹坑流道的含气率要高于最佳圆形凹坑流道和平板流道;与最佳圆形凹坑流道相比,梭形凹坑流道的f值变化不大甚至略小,但Nu却有了明显的增大,梭形凹坑流道的PEC值由最佳圆形凹坑流道的1.86~2.11提高到了1.98-2.27。
【关键词】:凹凸板 换热器 过冷沸腾换热 双重循环优化 梭形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17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21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2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2-19
  • 1.2.1 凹凸板式换热器研究进展12-14
  • 1.2.2 沸腾换热研究进展14-19
  • 1.3 问题的提出及章节安排19-21
  • 2 凹凸板式换热器过冷沸腾换热数值计算方法研究21-40
  • 2.0 ANSYS Workbench仿真优化平台介绍21-22
  • 2.1 计算模型22-31
  • 2.1.1 几何模型22-23
  • 2.1.2 数学方程23-30
  • 2.1.3 网格考核及计算结果验证30-31
  • 2.2 换热器性能评价方法选取31-34
  • 2.3 平板流道过冷沸腾换热计算结果及分析34-38
  • 2.3.1 含气率分析34-36
  • 2.3.2 换热性能分析36-37
  • 2.3.3 阻力性能分析37-38
  • 2.3.4 综合换热性能分析38
  • 2.4 本章小结38-40
  • 3 凹凸板式换热器过冷沸腾换热多目标优化研究40-74
  • 3.1 双重循环优化模型40-42
  • 3.2 ANSYS Workbench双重循环多目标优化求解设置42-43
  • 3.3 优化结果分析43-73
  • 3.3.1 场态分析43-45
  • 3.3.2 单因素参数分析45-66
  • 3.3.3 响应面分析66-68
  • 3.3.4 最优解分析68-69
  • 3.3.5 最佳圆形凹坑流道与平板流道计算结果对比分析69-73
  • 3.4 本章小结73-74
  • 4 梭形凹凸板式换热器过冷沸腾换热研究74-80
  • 4.1 梭形凹坑结构流道的提出74
  • 4.2 含气率分析74-77
  • 4.3 换热性能对比分析77-78
  • 4.4 阻力性能对比分析78-79
  • 4.5 PEC分析79
  • 4.6 本章小结79-80
  • 5 结论与展望80-82
  • 5.1 结论80-81
  • 5.2 创新点81
  • 5.3 展望81-82
  • 参考文献82-86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86-87
  • 致谢8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琳;高丽丽;崔磊;赵庆良;;MVR蒸发器管内沸腾传热传质数值模拟[J];化工进展;2013年03期



本文编号:9348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9348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8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