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增量的EGR控制策略对柴油机瞬态排放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可变增量的EGR控制策略对柴油机瞬态排放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柴油发动机 瞬态工况 废气再循环 颗粒物排放 控制策略
【摘要】:针对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在瞬态工况下因涡轮延迟现象所导致的碳氢化合物(THC)和颗粒物(PM)排放相对较高的问题,研究瞬态工况下废气再循环(EGR)变化率与发动机动力性能和排放性能之间的变化规律,搭建基于AVLPUMA系统的柴油发动机瞬态排放测试平台,监测瞬态工况下EGR变化率、进气质量流量与NOx、PM和THC排放物之间的变化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可变增量的EGR控制策略.结果表明:通过该策略能够快速有效地降低发动机的喷油量,提高新鲜空气进入气缸的质量流量,提高瞬态空燃比,改善燃烧,最大程度地降低涡轮延迟现象对发动机造成的不利影响;在试验工况条件下,使用该策略可使累计颗粒物排放最高降低83.5%,.
【作者单位】: 伯明翰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关键词】: 柴油发动机 瞬态工况 废气再循环 颗粒物排放 控制策略
【分类号】:TK421.5
【正文快照】: strategy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因热效率高而受到广泛关注,但是相对较高的NOx和颗粒物(PM)排放使其面临挑战[1-2].废气再循环(EGR)技术通过循环再利用部分废气降低峰值燃烧温度,能够有效降低发动机的NOx排放[3-5].随着排放法规日趋严格,各汽车厂商对柴油机在瞬态工况条件下的排放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宁,潘健生,顾剑锋,胡明娟;瞬态非傅里叶导热效应判据的探讨[J];激光技术;2002年02期
2 阎大鹏;瞬态干涉测试系列仪器通过部级鉴定[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4期
3 淮秀兰,姜任秋,刘登瀛,孟群;快速瞬态传质过程中非费克效应的实验与理论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0年05期
4 陈由旺,陈军;瞬态导热的计算机分析[J];技术教育学报;1997年01期
5 张娜,蔡睿贤;两相混合材料瞬态导热系统模型偏微分方程组的一个显式解析解[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8年03期
6 王革;顾璇;贺征;;喷管内瞬态激波的数值模拟[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4年S4期
7 张树生,吴大转;离心泵快速启动过程瞬态性能测试系统的研制[J];计量学报;2005年02期
8 王大林;齐宏;阮立明;;利用瞬态辐射信号峰值重构半透明介质内部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3年01期
9 林瑞泰;简化瞬态导热物体温度场解析解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10 毕继红,张敬宇;瞬态问题的数值方法[J];天津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彦;;汽车零部件电压瞬态传导骚扰的测量[A];2006全国电工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昆鹏;吴宏春;曹良志;彭思涛;宋小明;姚栋;;溶液堆启堆分析及瞬态研究[A];第十二届反应堆数值计算与粒子输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王乐勤;吴大转;李志峰;;离心泵在瞬态操作条件下的水力特性及内部流动研究[A];2008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甘肃省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4 黎俊勇;;电子产品中电压瞬态干扰的产生和抑制[A];2007'第十二届全国可靠性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黄必昌;高致慧;洪泽华;虞爱华;;光纤拉曼放大器瞬态效应的时域差分研究[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C 激光技术与应用专题)[C];2006年
6 段滋华;赵隆茂;姚小虎;;瞬态热弹塑性强化体结构的热应力问题[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1年
7 李宏光;吴宝宁;俞兵;曹锋;袁良;;瞬态紫外多光谱辐射测试仪[A];第十三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何鹏;齐勇;;撞击条件下金属板位移—时间历程的一种瞬态测试技术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韩素敏;谢东垒;张伟;;瞬态干扰信号特点分析[A];2010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论文集1)[C];2010年
10 谭清华;周侃;;升、降温火灾下混凝土瞬态热应变的计算[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姜任秋;快速瞬态热质扩散过程非经典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2 李志峰;离心泵启动过程瞬态流动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李永祯;瞬态极化统计特性及处理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4 张玉良;离心泵启动过程的瞬态内流和外特性[D];浙江大学;2013年
5 徐琪;堆用蒙卡程序RMC物理瞬态计算方法及异构并行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6 李志;瞬态检测理论及OFDM系统应用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7 刘涛;瞬态极化统计理论及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8 赵振;面向电磁—机械耦合的异构仿真系统瞬态场分析技术及应用[D];浙江大学;2012年
9 陈宇晓;超快电脉冲瞬态取样理论、方法和实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游金程;多热源功率器件瞬态热阻测试技术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闫振宇;高汇聚太阳能流下甲烷水蒸气重整制氢的瞬态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汪晓华;手持式瞬态磁场记录仪硬件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杜默;手持式变电站瞬态磁场记录仪软件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王汀利;离线瞬态社会网络动态链接及簇预测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年
6 朱玉祥;改进型瞬态平面热源法的实验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7 贾振华;基于数据提取技术的分布式瞬态压力测试系统[D];中北大学;2016年
8 王子杰;典型轿车瞬态气动特性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郭霄;舰船电网瞬态干扰分级计数测评方法研究[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3年
10 刘巧玲;离心泵系统特性的一维与三维瞬态耦合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400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940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