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AA-CAES概念系统设计计算及性能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30 05:19

  本文关键词:AA-CAES概念系统设计计算及性能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绝热压缩空气储能 循环效率 储能密度 复合储能系统 系统结构


【摘要】:传统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生态破坏等问题,积极开发各种新能源可有效解决传统的电力能源行业带来的环境问题。但新能源产生的电能,如风能或太阳能,由于间歇性和波动性等特点很多时候难以并网。另一方面,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电网调峰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时用于调峰的电厂的效率必然会受到影响。此背景下,开发大规模储能系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在各种储能技术中,压缩空气储能由于规模大、效率高、安全可靠等优点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传统压缩空气储能(CAES)系统已经成功实现商业化,但由于其需要燃烧天然气、排放CO2等,人们又提出带有储热装置的高级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AA-CAES)系统,该系统通过存储空气压缩过程中的热量,摆脱了对天然气的依赖,避免了CO2的排放。虽尚未实现商业化,但目前AA-CAES系统被视为最具市场潜力的储能技术。针对AA-CAES系统,提出了基于液态储热介质和固态储热介质的高级绝热压缩空气储能概念系统;建立了储能系统各个部件的热力学模型。对于以液态储热介质进行储热的系统,详细分析了储能系统的关键参数,如储气压力、压缩和膨胀级数、换热器压损,对系统的循环效率和储能密度等性能的影响;以循环效率最高为目标,对性能进行了优化计算。对于以固态储热介质进行储热的系统,详细展示了储热器内部的温度变化过程,提出了一种分级储热方案,以提高储能系统的工作性能。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两种带有电加热器的混合储能系统,并对其热力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两类储能系统进行对比。
【关键词】:绝热压缩空气储能 循环效率 储能密度 复合储能系统 系统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0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2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12-14
  • 1.2.1 传统压缩空气储能系统12-13
  • 1.2.2 带储热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13-14
  • 1.2.3 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14
  • 1.3 本文研究内容14-15
  • 第2章 基于回热式换热器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15-31
  • 2.1 系统概况15
  • 2.2 系统热力学模型15-19
  • 2.2.1 储能过程16-17
  • 2.2.2 释能过程17-18
  • 2.2.3 系统循环18-19
  • 2.3 系统热力性能分析19-30
  • 2.3.1 压缩、膨胀级数的组合关系20-22
  • 2.3.2 储能系统级数对其性能的影响22-25
  • 2.3.3 储气室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25-27
  • 2.3.4 换热器效能对系统性能的影响27-30
  • 2.4 本章小结30-31
  • 第3章 基于蓄热式换热器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31-43
  • 3.1 系统概述31
  • 3.2 系统热力学模型31-33
  • 3.3 系统热力性能分析33-34
  • 3.4 储热介质的量对系统的影响34-36
  • 3.5 分级储热36-39
  • 3.5.1 多级储热器热力学模型37
  • 3.5.2 多级储热对性能热力性能的影响37-39
  • 3.6 混合储能系统39-41
  • 3.7 本章小结41-43
  • 第4章 两类系统对比43-45
  • 4.1 两类系统的对比分析43-44
  • 4.2 本章小结44-45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45-47
  • 5.1 结论45-46
  • 5.2 展望46-47
  • 参考文献47-5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50-51
  • 致谢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亮;金翼;黄云;叶锋;汪翔;李大成;王彩霞;丁玉龙;;储热技术基础(Ⅰ)——储热的基本原理及研究新动向[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3年01期

2 李守圣;赵大军;赵研;黄晟辉;;一种新的热能地下存储技术[J];应用能源技术;2009年11期

3 王华军;齐承英;;土壤高温储热热湿迁移过程的初步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9年12期

4 齐承英;王华军;;土壤高温储热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5 程晓敏;张元杰;;基于Al-Si-Cu-Mg-Zn合金的套管式储热系统设计[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年12期

6 黄晟辉;赵大军;马银龙;;太阳能跨季节地下储热技术[J];煤气与热力;2010年12期

7 张建国,陈永昌,林宏佐;太阳能沸石储热技术的实验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8 ;可用于建筑节能的相变储热材料[J];大众用电;2007年09期

9 李永亮;金翼;黄云;叶锋;汪翔;李大成;王彩霞;丁玉龙;;储热技术基础(Ⅱ)——储热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3年02期

10 赵嵩颖;陈晨;白莉;;太阳能-桩储热技术经济性分析[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宏丽;邹志荣;陈红武;张勇;;温室中应用相变储热技术研究进展[A];《中国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资料汇编[C];2010年

2 金翼;冷光辉;叶锋;葛志伟;黄云;丁玉龙;;中高温相变储热技术在工业余热回收中的应用[A];第一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C];2014年

3 张正国;;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研究及应用[A];第一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C];2014年

4 甘雪菲;何正斌;伊松林;张璧光;;石蜡相变储热系统放热效率的研究[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辽宁 张国清;自制储热电暖器[N];电子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军伟;碟式斯特林热发电熔融盐储热装置及储热腔腐蚀行为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2 李传常;矿物基复合储热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调控[D];中南大学;2013年

3 赵嵩颖;能量桩储热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丽婧;铝基合金相变储热材料热物性及储热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2 周权;AA-CAES概念系统设计计算及性能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张元杰;基于Al-Si-Cu-Mg-Zn合金的高温储热系统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4 叶建元;Mg-Cu-Zn-Al-Si合金储热性能及其腐蚀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5 何黎明;太阳能热发电中铝基合金高温相变储热材料及储热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宫殿清;基于Al-Si-Cu-Mg-Zn合金的高温相变储热材料制备与储热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7 熊文;铝基合金高温相变储热系统的数值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张炳;太阳能热发电用无机复合储热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9 甘雪菲;石蜡储热系统在太阳能木材干燥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10 徐长全;被动式太阳房重质储热系统热性能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463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9463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8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