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潜热蓄热相变过程换热强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30 21:08

  本文关键词:潜热蓄热相变过程换热强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相变蓄热 管壳式结构 泡沫金属 肋片 线性变化孔隙率


【摘要】:蓄热技术具有缓和峰谷差异,稳定能量输出的作用,因此在太阳能光热利用、间歇性工业余热利用、节能建筑平衡昼夜温差和跨季节供热、制冷以及一切具有间歇性、非稳定性特性的热源利用领域不可或缺。利用材料相变潜热对热能进行存储和释放,热量蓄存密度大,材料来源丰富,覆盖温度范围广且价格相对低廉,因此潜热蓄热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蓄热方式,但潜热蓄热方式并非完美,当前可使用的相变材料导热系数一般较低,限制了潜热蓄热的大规模应用。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采用泡沫金属类多孔介质及肋片对相变材料的导热性能进行强化。泡沫金属的孔隙率高、孔隙联通率高,蓄、放热过程不仅发生孔隙结构与相变材料间的导热和各材料自身的导热,同时液相相变材料在联通的孔隙内会发生自然对流换热,因此相变材料在该类多孔介质中发生相变涉及多尺度、多相、多场驱动的耦合。该类问题的流动和传热过程较为复杂,需要进行详细的实验、理论分析和应用探讨才能使泡沫金属这种强化手段在潜热蓄热领域得到有效地推广和应用。设计和搭建了复合相变材料真空制备实验台及潜热蓄、放热实验台。采用真空注入法,制备了填充率达96.7%的泡沫铜-石蜡相变复合材料。以管壳式相变蓄热设备为研究目标,对纯石蜡材料、泡沫铜-石蜡复合材料,肋片强化的复合材料三种测试样本在不同载热流体温度和载热流体流速下进行了性能测试,详细记录相变材料相变过程的相界面位置和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纯石蜡样本的固-液界面为漏斗形,由于自然对流的作用,熔化界面由上至下发展;肋片强化的复合材料样本由于底部肋片的换热强化作用,其固-液界面形状和发展情况与纯石蜡样本相反;泡沫金属-石蜡复合材料样本的固-液界面形状为锥形台,其移动演变过程是由内向外进行;泡沫金属可以有效的缩短熔化时间,相同运行条件下,各测点达到完全熔化的时间均少于纯石蜡条件的1/3;提升载热流体的流速和温度均能加快相变材料的熔化速度,但作用效果不同,载热流体温度对熔化速度的影响更为显著。对有效导热系数、渗透率、惯性阻力系数和孔隙对流换热系数关联式进行总结与评述,对比有效导热系数、渗透率、惯性阻力系数和孔隙对流换热系数计算关联式,建立相对准确的泡沫金属强化相变材料潜热蓄、放热过程的流动和局部非热平衡、热平衡非稳态数值模拟模型,结果显示:采用所选关联式进行设置和计算的非热平衡模型和热平衡模型与实验结果均能较好吻合,比较而言,非热平衡模型具有更高的计算准确性,而热平衡模型的计算量和计算时间成本较低。在建立准确的蓄、放热过程数值模型前提下,对肋片与泡沫金属协同强化高温潜热设备蓄、放热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建立了对称简化的三维物理和数学模型,对蓄、放热过程固-液界面位置及内部流场进行分析,探讨了泡沫金属、肋片结构参数和设备运行参数对蓄放热性能的影响,并在应用层面上对“瘦长型”与“矮胖型”蓄热单元进行了技术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肋片和泡沫金属复合强化结构可有效提高熔化和凝固速度,同时肋片上下表面不均匀的热量分配,可拉近肋板两侧相变材料的熔化进程,形成类似纯导热作用下固-液界面形状;改变孔隙率,蓄、放热温度和肋间距对相变过程的影响显著,改变孔密度和肋片厚度的强化作用微弱。泡沫金属中的相变过程涉及液相相变材料的自然对流,材料内部速度梯度场和温度场的耦合协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换热强化作用,因此在不改变强化金属用量的前提下,探讨具有强化作用的孔隙结构参数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在前述实验和数值模拟基础上,权衡泡沫金属结构参数对相变蓄热过程的影响大小,建立非均匀孔隙率泡沫金属强化潜热蓄、放热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与均匀孔隙率结构进行对比,理论和量化分析非均匀孔隙结构的强化作用。结果显示:非均匀孔隙结构在蓄热初期影响作用较小,在液相体积分数较大时强化作用明显,验证了通过改善自然对流速度场和温度场的协同作用进而强化潜热蓄热性能的推理;比较而言,自下至上逐渐增加孔隙率的孔隙结构具有更佳的速度场和温度梯度的协同效应,该种孔隙结构较之均匀孔隙结构最大可缩短完全熔化时间达13.8%。
【关键词】:相变蓄热 管壳式结构 泡沫金属 肋片 线性变化孔隙率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4;TK12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8
  • 第1章 绪论18-34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18-1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9-32
  • 1.2.1 蓄热技术分类19-21
  • 1.2.2 潜热蓄热材料21-23
  • 1.2.3 潜热蓄热换热强化技术及方法23-27
  • 1.2.4 泡沫金属强化潜热蓄热技术的研究进展27-32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32-34
  • 第2章 泡沫金属强化潜热蓄热过程实验研究34-55
  • 2.1 引言34
  • 2.2 石蜡热物性测量及泡沫金属-石蜡复合材料制备34-37
  • 2.2.1 石蜡热物性测量34-35
  • 2.2.2 泡沫金属-石蜡复合材料制备35-37
  • 2.3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37-40
  • 2.3.1 实验装置及设备37-40
  • 2.3.2 实验方法40
  • 2.4 实验结果及讨论40-54
  • 2.4.1 相变界面的演化进程40-43
  • 2.4.2 相变材料内温度分布43-46
  • 2.4.3 载热流体流速对相变过程的影响46-49
  • 2.4.4 载热流体温度对相变过程的影响49-51
  • 2.4.5 蓄热过程换热量的变化51-54
  • 2.5 本章小结54-55
  • 第3章 泡沫金属强化相变材料蓄热过程数值模拟方法55-71
  • 3.1 引言55
  • 3.2 实验模型简化及数学方程55-57
  • 3.3 参数分析57-67
  • 3.3.1 有效导热系数57-61
  • 3.3.2 热弥散导热系数61
  • 3.3.3 渗透率及惯性阻力系数61-66
  • 3.3.4 孔隙对流换热系数66-67
  • 3.4 边界条件67
  • 3.5 数值模拟结果及验证67-70
  • 3.6 本章小结70-71
  • 第4章 肋片与泡沫金属协同作用强化潜热蓄热过程71-89
  • 4.1 引言71
  • 4.2 物理数学模型71-74
  • 4.2.1 物理模型71-72
  • 4.2.2 数学模型72-74
  • 4.3 结果及讨论74-87
  • 4.3.1 相界面位置及自然对流影响分析75-78
  • 4.3.2 泡沫金属孔密度和孔隙率对蓄热过程的影响78-80
  • 4.3.3 肋间距和肋片厚度对蓄热过程的影响80-83
  • 4.3.4 瑞利数对蓄热过程的影响83-84
  • 4.3.5 “矮胖型”单元与“瘦长型”单元的对比分析84-87
  • 4.4 本章小结87-89
  • 第5章 非均匀孔隙结构强化潜热蓄热过程89-108
  • 5.1 引言89
  • 5.2 多孔介质非均匀强化换热过程的作用机制分析89-90
  • 5.3 物理和数学模型90-93
  • 5.4 结果及讨论93-106
  • 5.4.1 相界面发展及线性变化孔隙率对相界面的影响分析93-98
  • 5.4.2 线性变化孔隙率对速度场和温度梯度场的协同性分析98-100
  • 5.4.3 平均孔隙率的影响ε100-102
  • 5.4.4 孔密度的影响102-104
  • 5.4.5 变化孔隙结构对凝固过程的影响104-106
  • 5.5 本章小结106-108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108-111
  • 6.1 主要结论108-109
  • 6.2 工作展望109-111
  • 参考文献111-12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121-12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122-123
  • 致谢123-124
  • 作者简介12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萍丽,刘静伟;相变材料在纺织服装中的应用[J];上海纺织科技;2002年05期

2 张萍丽,刘静伟;相变材料在纺织服装中的应用[J];北京纺织;2002年04期

3 钟学明,肖金辉,邓安民,舒红英;相变材料及其在贮热中的应用[J];江西化工;2003年04期

4 樊耀峰,张兴祥;有机固-固相变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3年07期

5 叶宏,何汉峰,葛新石,徐斌;利用焓法和有效热容法对定形相变材料熔解过程分析的比较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4年04期

6 郭茶秀;陈俊;;相变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新进展[J];河南化工;2006年04期

7 ;从纺织到航天 相变材料应用前景广阔[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年04期

8 叶宏;张栓勤;庄双勇;杨泰蓉;王西耀;;相变材料模拟金属板热特性的理论设计与实验验证[J];兵工学报;2006年03期

9 吕舒眉;张拴勤;连长春;黄长庚;;相变材料红外特征模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J];兵工学报;2007年04期

10 李建立;薛平;丁文赢;韩晋民;孙国林;;定形相变材料研究现状[J];化工进展;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蓉;;高效热能存储微结构相变材料[A];先进润滑抗磨材料研讨会论文集(PPT版)[C];2007年

2 段玉情;康丁;西鹏;刘然;何春娥;;超分子聚乙醇类固-固相变材料的研究[A];“力恒杯”第11届功能性纺织品、纳米技术应用及低碳纺织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芳;于航;;相变材料蓄能研究进展及其应用[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太奇;褚金芳;师奇松;杨丽燕;李潭秋;杨东辉;吴晓;温玉全;;相变材料的制备及自调温功能服装的研制开发[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下)[C];2009年

5 种净植;杨小凤;庄春龙;邓仲安;;冬季工况下定形相变材料的热特性实验研究[A];2007年西南地区暖通空调及热能动力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章学来;盛青青;杨培莹;吕磊磊;叶金;;石蜡相变材料蓄热过程实验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于树轩;章学来;施敏敏;;石蜡相变材料强化传热技术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黄育华;詹武刚;;一种综合利用相变材料的节能系统[A];第十四届西南地区暖通空调热能动力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潘毅群;;相变材料式蓄冷槽的模型建立及实验验证[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8年学术文集[C];1998年

10 李震;张寅平;江亿;;蓄能相变材料相变区比热特性对其蓄换热性能的影响[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青 刘朝辉 宋长友;相变材料在建筑外围护结构中的应用[N];中国建设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陈丹;朝朝暮暮各不同[N];科技日报;2012年

3 刘霞;相变材料能在0.5纳秒内快速切换[N];科技日报;2014年

4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罗庆熙 刘彦辰;新兴节能技术用于温室材料[N];中国花卉报;2012年

5 张迈建;科技与时尚握手[N];中国纺织报;2007年

6 酒业;德国发明智能饮料杯可控温啤酒[N];中国包装报;2009年

7 史博臻;“凝胶”造就天然“空调墙”[N];文汇报;2012年

8 翻译 龚雪;绿色建筑未来的五大趋势[N];中华建筑报;2011年

9 许晓东;盛夏 家居可以不用空调[N];消费日报;2007年

10 记者 陈敏 通讯员 胡敏;没有空调,房子也能自我调控温度[N];宁波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昭雯;LiNO_3-KCl/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胡志培;基于相变材料熔化特性的蓄热装置强化传热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韩延龙;基于相变材料的核救灾机器人电子器件热防护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4 谢标;复合相变材料储能及热控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赵盼盼;固固复合相变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6 梁书恩;纳米胶囊化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7 杨佳霖;潜热蓄热相变过程换热强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8 方昕;面向储热的复合相变材料热物性表征及调控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9 孟多;定形相变材料的制备与建筑节能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平;石蜡类相变材料的设计及其热物性与阻燃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鑫;无机物包覆正十四烷微胶囊相变材料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吴伟雄;基于相变材料的动力电池热管理实验及仿真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年

3 王罡;APP/CFA膨胀阻燃石蜡—聚丙烯定形相变材料的制备与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张庆;脂肪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日光温室中的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朱峰;复合相变材料太阳能蓄热器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彭莹;中低温有机固—固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热性能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5年

7 王立勋;相变蓄热/冷换热器的传热特性研究[D];郑州轻工业学院;2015年

8 刘春英;相变储热材料的封装优化及在寒区村镇中的应用效果[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王雪皎;相变材料过冷跨季节蓄能地板采暖系统模拟[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10 韩玉维;过冷水合盐相变材料释热特性模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503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9503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1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