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珠状纳米流体蒸发过程形态变化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6 20:26

  本文关键词:珠状纳米流体蒸发过程形态变化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纳米流体 液滴 蒸发 接触角 接触半径


【摘要】:纳米流体作为一种新的传热工质,拥有更大的导热系数和更好的传热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价值;液滴冲击和喷淋冷却以液滴蒸发为基础,具有工质需求量小、散热均匀、散热能力强等优点,因此最新的传热工质和最优的传热方式相结合对冷却技术的应用和改进优化有着重要的实践性意义。本文采用实验的方法对珠状纳米流体液滴固着在不同亲疏水性加热板上的蒸发动态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影响液滴蒸发速率的因素。文中采用体积分数为5%,颗粒直径分别为5nm和20nm的TiO2水基纳米流体,运用视频接触角测量仪观测记录了两种粒径的纳米流体在亲水性玻璃板上蒸发特性,实验发现整个蒸发过程,两种液滴的动态特性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温度对两个阶段的蒸发模式有着直接的影响。5nm粒径的纳米流体液滴在整个温度范围内第一阶段处于黏着的锁定状态,在第二阶段处于滑移的解锁状态,随着温度的增加,第一阶段的锁定时长在整个液滴生命周期的比例增加,即温度越高,液滴在三相接触线处的锁定效果越明显。20nm粒径的纳米流体液滴在第一阶段接触角和接触直径随时间逐渐减小,在第二阶段接触直径继续减小接触角随蒸发的进行逐渐增大,加热板温度愈高接触角增大的幅度愈高。两种液滴在低温(40℃-60℃)情况下蒸发速率几乎相同,在中等温度(65℃-80℃)下第一阶段的蒸发速率相差无几,第二阶段5nm粒径的液滴蒸发速率高于20nm粒径液滴,在高温(85℃-105℃)情况下,前者速率明显领先于后者。在实验中考虑了加热板的亲疏水性,对20nm粒径的纳米流体在玻璃表面、聚四氟乙烯表面不锈钢表面进行实验,发现液滴在聚四氟乙烯表面的蒸发形态受温度的影响较小,整个过程保持着接触直径不变接触角随时间不断减小的锁定阶段,且锁定时长占整个蒸发周期的80%;不锈钢表面则表现出了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三种加热板上的蒸发速率在低温和中等温度范围内遵循玻璃表面最大,不锈钢次之,聚四氟乙烯表面最小的规律,而在高温范围内则为不锈钢表面最大,不锈钢表面次之,聚四氟乙烯表面最小的规律。在实验的基础上由液滴蒸发过程中的常接触角模型和常接触直径模型理论推导得出接触角和接触直径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最后观测了液滴蒸发完全后的沉积形态。
【关键词】:纳米流体 液滴 蒸发 接触角 接触半径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124;TB383.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符号说明9-10
  • 第一章 绪论10-24
  • 1.1 引言10-11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11-22
  • 1.2.1 纳米流体的物性11-16
  • 1.2.1.1 纳米流体的粘性研究11-13
  • 1.2.1.2 纳米流体导热系数的研究13-16
  • 1.2.2 液滴珠状蒸发换热的研究16-21
  • 1.2.2.1 液滴的润湿特性16-18
  • 1.2.2.2 液滴蒸发的模型介绍18-19
  • 1.2.2.3 液滴蒸发后的沉积19-21
  • 1.2.3 液滴蒸发的理论模型介绍21-22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2-24
  • 第二章 不同粒径纳米流体液滴蒸发形态的实验研究24-38
  • 2.1 实验仪器设备及实验前准备24-26
  • 2.1.1 实验装置介绍24-25
  • 2.1.2 技术参数25-26
  • 2.2 实验材料26
  • 2.3 实验步骤26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26-36
  • 2.4.1 粒径对纳米流体润湿性影响的讨论26-27
  • 2.4.2 不同粒径的TiO2纳米流体对蒸发形态的影响27-36
  • 2.4.2.1 低温情况下粒径对蒸发的影响28-31
  • 2.4.2.2 中等温度下粒径对蒸发的影响31-33
  • 2.4.2.3 高温情况下粒径对蒸发的影响33-36
  • 2.5 本章小结36-38
  • 第三章 不同基底纳米流体液滴蒸发形态的实验研究38-50
  • 3.1 实验材料38
  • 3.2 实验结果分析38-48
  • 3.2.1 液滴在PTFE表面动态特性的研究38-44
  • 3.2.2 液滴在不锈钢表面动态特性的研究44-48
  • 3.3 本章小结48-50
  • 第四章 纳米流体液滴蒸发形态的理论研究50-62
  • 4.1 液滴蒸发模型50-56
  • 4.1.1 固着液滴理论模型50-52
  • 4.1.2 常接触半径模型52-53
  • 4.1.3 常接触角模型53-56
  • 4.2 液滴气液界面温度的讨论56-59
  • 4.3 本章小结59-62
  • 第五章 纳米流体液滴蒸发后的沉积研究62-68
  • 5.1 蒸发模式与沉积形态62-65
  • 5.1.1 咖啡环效应与Marangoni对流62-64
  • 5.1.2 纳米流体液滴的花瓣形沉积64-65
  • 5.2 本章小结65-68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8-72
  • 6.1 结论68-69
  • 6.2 展望69-72
  • 参考文献72-76
  • 致谢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金星;曹玉春;李泽;魏新利;;纳米流体技术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J];化工新型材料;2008年10期

2 毛凌波;张仁元;柯秀芳;;纳米流体的光热特性[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3 郭守柱;黎阳;姜继森;;纳米流体输运性质研究进展[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4 云中客;;纳米流体的热输运[J];物理;2009年07期

5 李长江;尹衍升;;纳米流体流变特性研究最新进展[J];山东陶瓷;2009年03期

6 孟照国;张灿英;;纳米流体的研究进展及其关键问题[J];材料导报;2010年01期

7 王良虎;向军;李菊香;;纳米流体的稳定性研究[J];材料导报;2011年S1期

8 冯逸晨;颜红侠;贾园;;纳米流体在摩擦领域中的应用[J];材料开发与应用;2012年06期

9 史保新;刘良德;邓晨冕;;纳米流体在制冷及冷却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2年S2期

10 贾莉斯;彭岚;陈颖;莫松平;李震;;纳米流体凝固和熔融相变过程的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今茂;易如娟;;纳米流体及其在冷却液中的应用[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燃料与润滑油分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程波;杜垲;张小松;牛晓峰;;氨水—纳米炭黑纳米流体的稳定性研究[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洪欢喜;武卫东;盛伟;刘辉;张华;;纳米流体制备的研究进展[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益伦;陈曦;;纳米流体增强防护结构[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沙丽丽;巨永林;唐鑫;;纳米流体在强化对流换热实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刘四美;武卫东;武润宇;韩志明;;氧化锌纳米流体对氨水降膜吸收影响的实验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钱明;沈中华;陆健;倪晓武;李强;宣益民;;激光照射纳米流体形成散斑的数值模拟研究[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吴恒安;王奉超;;纳米流体提高驱油效率的微力学机理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刘崇;李志刚;;纳米流体力学初探及应用[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王志阳;杨文建;聂雪丽;杨怀玉;;瞬态热丝法测量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A];2007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暨《材料导报》编委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涵薏;新型换热介质研制的领军者[N];上海科技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钦波;外加磁场强化磁性纳米流体的光热特性及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Umer Farooq;纳米流动的边界层流的同论分析解[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朱海涛;纳米流体的制备、稳定及导热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彭小飞;车用散热器中纳米流体高温传热基础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赵佳飞;纳米流体辐射特性机理研究及其在太阳能电热联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方晓鹏;纳米流体热质传递机理及光学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7 傅怀梁;纳米流体热物理及泳输运特性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8 魏葳;纳米流体的辐射特性及其在太阳能热利用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9 李强;纳米流体强化传热机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10 张邵波;纳米流体强化传热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玲利;铝纳米流体集热工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2 李长江;纳米流体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王辉;纳米流体导热及辐射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管延祥;应用于热管的纳米流体热物性参数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0年

5 孙通;纳米流体管内层流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3年

6 张国龙;纳米流体强化传热机理及数学模型的研究[D];青海大学;2015年

7 王瑶;纳米流体在储层岩芯表面的铺展及其驱油机理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8 王瑞星;Al_2O_3-H_2O纳米流体蓄冷运输箱内温度场特性的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9 郭蘅;Al_2O_3-H_2O纳米流体的布朗运动和冰点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10 曹远哲;氧化石墨烯纳米流体的制备及其在太阳能热水器中的应用[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9848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9848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6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