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基于冲击的燃气轮机透平叶片冷却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8 09:06

  本文关键词:基于冲击的燃气轮机透平叶片冷却结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冲击冷却 内部冷却 燃气轮机 优化


【摘要】:燃气轮机是广泛应用的能源动力设备。燃气轮机的透平冷却对整机的效率、功率和寿命都有直接影响。在燃气轮机的透平冷却中,冲击冷却对动、静叶和护环冷却都有很大贡献。本文以动叶中的冲击冷却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和数值方法,开展了复杂冲击冷却单元的传热和阻力特性研究,完成了各类冲击冷却单元和全叶片的一维经验建模,搭建了基于冲击的叶片内部冷却结构优化平台,发展了基于冲击冷却的新型叶片内部冷却结构。动叶中一般涉及的冲击冷却单元包括带气膜的前缘冲击、带防横流和柱肋结构的阵列冲击、通道间倾斜冲击等。本文通过瞬态液晶实验和三维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这些单元的传热和阻力特性。定性解释了冲击冷却累积横流和射流的交互机制,发现了开尔文-亥姆霍兹不稳定性在射流和横流交界面的作用,揭示了横流导致射流振荡并产生壁面非定常传热的过程。定量分析了气膜抽吸、孔板几何、靶面几何、倾斜孔和旋转等因素对冲击传热和阻力的影响。传统的冲击冷却经验模型无法满足新型结构的设计需求。本文总结实验和数值的研究结果,利用拟合方法提出了前缘冲击冷却的气膜抽吸修正因子,复杂阵列冲击的下游阻力关联式、倾斜孔冲击的传热关联式及其旋转修正因子。同时,结合已有的各类辅助元件和前人发展的一维管网求解器,搭建了全叶片内部冷却管网模型。通过嵌套遗传算法和实验数值验证手段,建立了全叶片内部冷却的优化平台。动叶中如何布置冲击冷却单元是叶片冷却设计的主要问题。经过拓扑分析和参数优化,本文发展了倾斜冲击、双层冷却和串联冲击三种基于冲击冷却的内部冷却结构。通过瞬态液晶实验和三维耦合数值方法,分析了各类结构的传热、阻力和流热耦合特性。结果表明倾斜冲击结构具有压损小和传热相当的特点,并具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双层冷却结构压损和传热过小,不适合于气膜冷却较少的叶片;串联冲击结构具有压损相当和传热增强的特点,具有更优的冷却性能。本文发展的串联冲击结构和传统带肋通道结构相比,可以在相同冷气参数的条件下,提升内部传热25%。
【关键词】:冲击冷却 内部冷却 燃气轮机 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47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13
  • 第1章 引言13-38
  • 1.1 燃气轮机和冷却技术13-15
  • 1.2 透平叶片内部冷却15-22
  • 1.2.1 内部冷却的基本形式17-19
  • 1.2.2 透平叶片的近壁冷却结构19-22
  • 1.3 透平叶片冲击冷却的研究现状22-32
  • 1.3.1 冲击冷却的布置形式22-23
  • 1.3.2 前缘单排孔冲击冷却23-26
  • 1.3.3 阵列冲击冷却26-29
  • 1.3.4 倾斜冲击冷却29-30
  • 1.3.5 旋转效应的影响30-32
  • 1.4 冲击冷却的研究方法32-35
  • 1.4.1 实验方法32-33
  • 1.4.2 三维数值方法33
  • 1.4.3 一维管网方法33-34
  • 1.4.4 优化方法34-35
  • 1.5 研究现状总结和本文的研究目的35-38
  • 1.5.1 研究现状总结35-36
  • 1.5.2 本文研究目的36-38
  • 第2章 透平叶片冲击冷却实验装置及测量系统38-49
  • 2.1 本章引言38
  • 2.2 静止透平叶片内部冷却实验台38-41
  • 2.3 旋转透平叶片内部冷却实验台41-43
  • 2.4 瞬态液晶测量技术43-48
  • 2.4.1 瞬态液晶测量原理43-45
  • 2.4.2 热色液晶的标定45-46
  • 2.4.3 瞬态液晶实验的可重复性46-47
  • 2.4.4 瞬态液晶实验的不确定度47-48
  • 2.5 本章小结48-49
  • 第3章 透平叶片冲击冷却的数值方法49-55
  • 3.1 本章引言49
  • 3.2 冲击冷却的三维数值方法简介49-50
  • 3.3 针对叶片冷却结构的一维管网计算方法50-53
  • 3.3.1 经验关联式51-53
  • 3.4 针对叶片冷却结构的遗传算法和优化策略53-54
  • 3.4.1 遗传算法53-54
  • 3.4.2 优化平台54
  • 3.5 本章小结54-55
  • 第4章 动叶气膜抽吸对前缘冲击冷却的影响特性研究55-79
  • 4.1 本章引言55-56
  • 4.2 无气膜冷却的动叶前缘冲击冷却特性56-65
  • 4.2.1 研究对象和参数描述56
  • 4.2.2 实验结果56-58
  • 4.2.3 数值方法验证58-61
  • 4.2.4 前缘冲击冷却的流场特征61-64
  • 4.2.5 前缘冲击冷却的传热特征64-65
  • 4.3 带气膜孔的动叶前缘冲击冷却特性65-75
  • 4.3.0 研究对象和参数描述66-67
  • 4.3.1 数值方法验证67-69
  • 4.3.2 气膜位置对前缘冲击的影响69-71
  • 4.3.3 气膜间距对前缘冲击的影响71-72
  • 4.3.4 气膜孔间角对前缘冲击的影响72-75
  • 4.4 带气膜孔条件下动叶前缘传热和压损的修正模型75-77
  • 4.4.1 阻力模型75-76
  • 4.4.2 传热模型76-77
  • 4.5 本章小结77-79
  • 第5章 动叶阵列冲击冷却的冷却特性研究79-98
  • 5.1 本章引言79
  • 5.2 研究对象描述和数值验证79-82
  • 5.2.1 研究对象描述79-80
  • 5.2.2 数值模拟设置80-82
  • 5.3 防横流结构和柱肋对阵列冲击冷却的影响82-92
  • 5.3.1 几何参数对压力损失的影响82-85
  • 5.3.2 几何参数对传热系数的影响85-88
  • 5.3.3 冷却和阻力特性的对比88-89
  • 5.3.4 热流耦合结果和整体冷却效率89-92
  • 5.4 旋转对阵列冲击冷却的影响92-94
  • 5.5 阵列冲击冷却的压损和传热模型94-97
  • 5.5.1 阻力模型94-96
  • 5.5.2 传热模型96-97
  • 5.6 本章小结97-98
  • 第6章 动叶通道间倾斜冲击冷却特性研究98-113
  • 6.1 本章引言98
  • 6.2 研究对象描述和数值验证98-101
  • 6.3 静止条件下通道间的倾斜冲击冷却特性101-103
  • 6.3.1 流场特征101-102
  • 6.3.2 传热分布特性102-103
  • 6.4 旋转条件下通道间的倾斜冲击冷却特性103-108
  • 6.4.1 流场特征103-106
  • 6.4.2 传热分布特征106-108
  • 6.5 动叶通道间的倾斜冲击冷却模型108-112
  • 6.5.1 阻力模型108-109
  • 6.5.2 传热模型109-112
  • 6.6 本章小结112-113
  • 第7章 基于冲击冷却的新型动叶冷却结构研究113-151
  • 7.1 本章引言113
  • 7.2 结构优化的边界条件和约束条件113-116
  • 7.3 传热实验和三维数值模拟的设置116-117
  • 7.4 叶片内部结构拓扑分析和参数化建模117-120
  • 7.5 传统带肋通道冷却叶片的特性120-127
  • 7.5.1 带肋片通道叶片管网优化120-122
  • 7.5.2 带肋片通道叶片传热实验122-124
  • 7.5.3 带肋片通道叶片流热耦合模拟124-127
  • 7.6 倾斜冲击冷却叶片的特性127-133
  • 7.6.1 倾斜冲击叶片的管网优化127-129
  • 7.6.2 倾斜冲击叶片传热实验129-131
  • 7.6.3 倾斜冲击叶片的流热耦合模拟131-133
  • 7.7 双层冷却叶片的特性133-140
  • 7.7.1 双层冷却叶片的管网优化133-135
  • 7.7.2 双层冷却叶片传热实验135-137
  • 7.7.3 双层冷却叶片的流热耦合模拟137-140
  • 7.8 串联冲击冷却叶片的特性140-148
  • 7.8.1 串联冲击冷却叶片传热实验143-145
  • 7.8.2 串联冲击冷却叶片的流热耦合模拟145-148
  • 7.9 冲击冷却叶片与传统冷却形式的对比148-149
  • 7.10 本章小结149-151
  • 第8章 工作总结及展望151-154
  • 8.1 本文工作总结151-152
  • 8.1.1 带气膜抽吸的前缘冲击冷却特性研究151
  • 8.1.2 带复杂孔板和靶面结构的阵列冲击冷却特性研究151-152
  • 8.1.3 动叶通道间倾斜冲击冷却的特性研究152
  • 8.1.4 基于冲击冷却的叶片内部冷却新型结构的探索152
  • 8.2 本文主要创新点152-153
  • 8.3 未来工作展望153-154
  • 参考文献154-163
  • 致谢163-165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65-1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立国 ,江军 ,常海萍 ,张东来;涡轮叶片弦中区冲击冷却的模拟实验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1989年04期

2 陈洪港;闫晓菊;;F级燃烧室过渡段冲击冷却结构模拟计算分析[J];机械工程师;2013年07期

3 郑际睿,王宝官;模拟透平叶片冲击冷却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0年02期

4 李立国,张东来,江军;液晶在冲击冷却研究中的应用[J];航空学报;1988年06期

5 刘庆东;尤宏德;;复合倾斜冲击冷却结构设计及应用[J];航空发动机;2012年05期

6 刘钊;丰镇平;宋立明;;实际叶片前缘冲击冷却流动和换热的数值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谭晓茗;刘波;朱兴丹;张靖周;;自由空间水/气垂直冲击冷却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3年12期

8 谭晓茗;李业芳;张靖周;;含湿气流单缝冲击冷却数值模拟[J];航空动力学报;2013年01期

9 吴宏,陶智,徐国强,丁水汀;带气膜出流的旋转叶片冲击冷却的实验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2000年04期

10 王辉;张文军;冯永志;张秋鸿;;燃烧室过渡段冲击冷却效果计算与分析[J];热力透平;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钱吉裕;平丽浩;;冲击冷却过程的场协同分析[A];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2007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孔满昭;朱惠人;原和朋;许都纯;;带扰流柱的冲击冷却结构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A];大型飞机关键技术高层论坛暨中国航空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彭晓峰;;芯片带翅冷却块的液体射流冲击冷却技术与特性[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工科分册·上册)[C];199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力;基于冲击的燃气轮机透平叶片冷却结构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2 程鹏;密频和接近亏损结构自适应重分析及双腔室冲击冷却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3 于征磊;燃气轮机过渡段简化模型冲击冷却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孙润鹏;导向器叶片冲击冷却结构设计及传热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翔;大横流条件下具有柱肋和气膜出流的粗糙表面冲击冷却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2 陈昌将;冲击冷却流动与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3 白云峰;旋转条件下冲击冷却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4 张兵兵;微射流矩阵冲击冷却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5 郑凌云;基于MEMS的微介电液滴冲击冷却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周良兴;基于MEMS的微介电液滴冲击冷却系统建模及其实施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李俊楼;复合冲击冷却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931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9931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4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