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改进型瞬态平面热源法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8 17:22

  本文关键词:改进型瞬态平面热源法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导热系数 瞬态导热 接触热阻 TPS法 BP神经网络 L-M算法


【摘要】:导热系数是材料的重要热物性参数之一,广泛应用于建筑节能、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中,准确快速的测量导热系数对材料的使用意义重大。瞬态平面热源法是导热系数的测量方法之一,具有测量范围广、时间短、试件容易制备等优点;但受环境温度及电源波动、接触热阻等的影响,测量精度较低。本文以瞬态平面热源法为基础,建立了固体导热系数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用L-M算法替代传统BP算法,旨在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主要完成以下工作:理论分析了半无限大物体的瞬态导热过程,得到了探头表面的温升表达式;简述了改进型TPS法的测量原理,推导出了导热系数的计算公式,并分析了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介绍了热电阻的测温原理,探头选材及尺寸设计、试件加工制作的过程等,设计探头半径r=6.4mm、厚h=60μm,试件最小直径和最小厚度分别为4.4r、1.2r;介绍了稳流直流电源的基本原理,并根据设计要求,选定Agilent E3642A型直流电源为辅助加热电源。对设计的探头、采样电阻进行标定和校准;用C-Therm TCi导热仪,对磷青铜、铝金属、Pyrex玻璃、LAF 6720泡沫及微晶玻璃等材料进行测量;以加热功率、加热时间、密度、环境温度、电压变化(或电压变化率)及温升(或温升速率)为关键输入变量,建立了固体导热系数的BP网络模型,并用MATLAB7.5完成对网络的创建、训练及检验等过程。实验结果:模型1、模型2、模型3的相对误差分别为≤3.5%、≤2%、≤10%,表明模型2的网络结构比模型1、模型3的好,以模型2为参考建立的固体导热系数的BP网络模型值得推荐;也表明,用BP网络的方法来减小TPS法相对误差的实验方案是可行的;输入变量对网络的性能影响很大。
【关键词】:导热系数 瞬态导热 接触热阻 TPS法 BP神经网络 L-M算法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12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22
  • 1.1 引言12-14
  • 1.1.1 热传导基本特性12-13
  • 1.1.2 导热系数的测量13-14
  • 1.2 瞬态平面热源法现状分析14-15
  • 1.2.1 瞬态平面热源法简介14-15
  • 1.2.2 瞬态平面热源法应用现状15
  • 1.2.3 瞬态平面热源法存在的问题15
  • 1.3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15-19
  • 1.3.1 人工神经网络发展史15-16
  • 1.3.2 神经网络模型16-19
  • 1.4 ANN在导热系数测量中的应用19-20
  • 1.5 论文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安排20-22
  • 第2章 TPS测量原理22-35
  • 2.1 概述22
  • 2.2 半无限大物体的瞬态导热22-27
  • 2.2.1 基本概念22-25
  • 2.2.2 方程求解25-27
  • 2.3 TPS探头测量模型简介27-31
  • 2.3.1 基本原理27-28
  • 2.3.2 理想模型的建立28
  • 2.3.3 理想模型的求解28-31
  • 2.4 误差分析31-33
  • 2.4.1 测试材料的影响31-32
  • 2.4.2 接触热阻的影响32
  • 2.4.3 测试设备的影响32
  • 2.4.4 校正方法的影响32-33
  • 2.5 本章小结33-35
  • 第3章 TPS法测固体导热系数的BP网络模型35-48
  • 3.1 概述35
  • 3.2 BP神经网络原理35-40
  • 3.2.1 BP网络的结构35-37
  • 3.2.2 BP算法的基本原理37-38
  • 3.2.3 BP网络计算过程38-39
  • 3.2.4 BP网络的性能评价39-40
  • 3.3 BP网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40-41
  • 3.3.1 BP网络存在的问题40
  • 3.3.2 BP算法的改进方法40-41
  • 3.4 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简介41-45
  • 3.4.1 MATLAB简介41-42
  • 3.4.2 神经网络工具箱简介42-45
  • 3.4.3 图形用户界面简介45
  • 3.5 固体导热系数的BP网络模型45-47
  • 3.5.1 关键输入参数分析45-46
  • 3.5.2 BP网络结构参数的设计46
  • 3.5.3 样本问题46-47
  • 3.6 本章小结47-48
  • 第4章 实验测量设备简介48-58
  • 4.1 概述48
  • 4.2 C-Therm TCi导热仪简介48-50
  • 4.3 TPS探头的设计50-54
  • 4.3.1 热电阻传感器基本原理50-52
  • 4.3.2 探头设计52-54
  • 4.4 测量桥路的设计54-55
  • 4.5 稳流直流电源55-56
  • 4.6 计算机配置56
  • 4.7 其它必需设备56-57
  • 4.8 本章小结57-58
  • 第5章 实验研究与结果分析58-70
  • 5.1 实验材料准备58
  • 5.2 仪器的标定与校准58-62
  • 5.2.1 探头的标定58-61
  • 5.2.2 采样电阻的校准61-62
  • 5.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62-69
  • 5.3.1 实验数据整理62-64
  • 5.3.2 网络模型的训练、验证及结果分析64-69
  • 5.4 本章小结69-70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70-71
  • 参考文献71-75
  • 致谢75-76
  • 附表 176-78
  • 附表 278-80
  • 附表 380-82
  • 附表 482-84
  • 附表 584-8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宁,潘健生,顾剑锋,胡明娟;瞬态非傅里叶导热效应判据的探讨[J];激光技术;2002年02期

2 阎大鹏;瞬态干涉测试系列仪器通过部级鉴定[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4期

3 淮秀兰,姜任秋,刘登瀛,孟群;快速瞬态传质过程中非费克效应的实验与理论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0年05期

4 陈由旺,陈军;瞬态导热的计算机分析[J];技术教育学报;1997年01期

5 张娜,蔡睿贤;两相混合材料瞬态导热系统模型偏微分方程组的一个显式解析解[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8年03期

6 王革;顾璇;贺征;;喷管内瞬态激波的数值模拟[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4年S4期

7 张树生,吴大转;离心泵快速启动过程瞬态性能测试系统的研制[J];计量学报;2005年02期

8 王大林;齐宏;阮立明;;利用瞬态辐射信号峰值重构半透明介质内部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3年01期

9 林瑞泰;简化瞬态导热物体温度场解析解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10 毕继红,张敬宇;瞬态问题的数值方法[J];天津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彦;;汽车零部件电压瞬态传导骚扰的测量[A];2006全国电工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昆鹏;吴宏春;曹良志;彭思涛;宋小明;姚栋;;溶液堆启堆分析及瞬态研究[A];第十二届反应堆数值计算与粒子输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王乐勤;吴大转;李志峰;;离心泵在瞬态操作条件下的水力特性及内部流动研究[A];2008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甘肃省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4 黎俊勇;;电子产品中电压瞬态干扰的产生和抑制[A];2007'第十二届全国可靠性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黄必昌;高致慧;洪泽华;虞爱华;;光纤拉曼放大器瞬态效应的时域差分研究[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C 激光技术与应用专题)[C];2006年

6 段滋华;赵隆茂;姚小虎;;瞬态热弹塑性强化体结构的热应力问题[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1年

7 李宏光;吴宝宁;俞兵;曹锋;袁良;;瞬态紫外多光谱辐射测试仪[A];第十三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何鹏;齐勇;;撞击条件下金属板位移—时间历程的一种瞬态测试技术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韩素敏;谢东垒;张伟;;瞬态干扰信号特点分析[A];2010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论文集1)[C];2010年

10 谭清华;周侃;;升、降温火灾下混凝土瞬态热应变的计算[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姜任秋;快速瞬态热质扩散过程非经典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2 李志峰;离心泵启动过程瞬态流动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李永祯;瞬态极化统计特性及处理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4 张玉良;离心泵启动过程的瞬态内流和外特性[D];浙江大学;2013年

5 徐琪;堆用蒙卡程序RMC物理瞬态计算方法及异构并行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6 李志;瞬态检测理论及OFDM系统应用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7 刘涛;瞬态极化统计理论及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8 赵振;面向电磁—机械耦合的异构仿真系统瞬态场分析技术及应用[D];浙江大学;2012年

9 陈宇晓;超快电脉冲瞬态取样理论、方法和实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游金程;多热源功率器件瞬态热阻测试技术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闫振宇;高汇聚太阳能流下甲烷水蒸气重整制氢的瞬态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汪晓华;手持式瞬态磁场记录仪硬件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杜默;手持式变电站瞬态磁场记录仪软件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王汀利;离线瞬态社会网络动态链接及簇预测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年

6 朱玉祥;改进型瞬态平面热源法的实验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7 郭霄;舰船电网瞬态干扰分级计数测评方法研究[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3年

8 刘巧玲;离心泵系统特性的一维与三维瞬态耦合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9 张慧;瞬态沸腾实验测试技术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1年

10 辛海广;不同热力边界下复合梯度板瞬态热应力[D];河北工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953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9953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8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