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基于海洋油气平台上雷达连续监测的海冰漂移特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18 07:31

  本文关键词:基于海洋油气平台上雷达连续监测的海冰漂移特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海冰 航海雷达监测 海洋平台 冰速冰向 联合概率分布


【摘要】:辽东湾每年冬季都会冻结大量海冰,并对海上油气平台和船舶运输带来很大的安全影响。为此,对油气作业海域海冰进行精确、连续的现场监测是非常必要,也有助于揭示海冰的漂移特性。采用辽东湾JZ20-2油气海洋平台上的航海雷达监测系统对该海域的海冰漂移特性进行了全冰期的连续监测,并通过海冰雷达监测的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对海冰的漂移速度和流向进行分析,获得了该海域全冰期的海冰漂移数据。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该海域冰速符合瑞利分布、冰向符合双峰高斯分布,以及两者的联合概率分布特性。以上研究为分析辽东湾油气作业区海冰的漂移特性提供了可靠的现场监测资料。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局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6012)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05016;201205007)
【分类号】:P731.15;P715
【正文快照】: 2.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局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我国渤海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海洋环境条件,每年冬季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冰情,并对海上油气作业和冰区航运带来很大的威胁。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逐渐发展了沿岸台站测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士青;“工程海冰”新观点,“渤海海冰”添特色──《工程海冰学概论》简评[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0年02期

2 康建成;海冰及海冰与海洋、大气、生物圈国际会议[J];极地研究;2000年03期

3 季顺迎,岳前进,姚征;渤海海冰动力学中的粘弹塑性本构模型[J];水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4 康建成;第17届鄂霍次克海和海冰国际研讨会[J];极地研究;2002年01期

5 ;白色灾害——海冰[J];甘肃科技纵横;2002年06期

6 康建成,孙波,孙俊英,孟广琳,GOTO-AZUMA Kumiko,张小伟;北极楚科奇海海冰特征研究——以1999年夏季为例[J];冰川冻土;2002年02期

7 邓冰,佟凯,张学宏,刘金芳;渤、黄海海冰的变化和预报结果分析[J];海洋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8 高振会,杨建强,费立淑;分形分析方法在海冰趋势预测中的应用[J];海洋通报;2003年04期

9 王学忠,孙照渤,胡邦辉;近年来国外海冰模式发展的回顾[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肖培弘;海冰,可怕的破坏力[J];海洋世界;200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井学;李鑫;席颖;李丙瑞;;雷达技术在极地海冰厚度探测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武皓微;庞永杰;;海冰的危害及其淡化利用[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11年

3 孙波;何茂兵;康建成;温家洪;李院生;;探地雷达对北冰洋海冰的探测与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帮兵;孙波;田钢;郭井学;张向培;;三维雷达方法探测北极夏季海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郭井学;孙波;;电磁感应方法在波西尼亚湾海冰厚度探测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刚;季顺迎;吕和祥;岳前进;;海冰的广义双剪粘弹塑性本构模型[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6(11)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11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吴辉碇;;海冰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8 李彦青;苏洁;汪洋;郭晓葭;翟梦茜;;渤海海冰距离侯平均时间序列构建与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9 周琳琳;康建成;益建芳;张小伟;;被动微波遥感与南极海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周凯;;基于机载多传感器系统的海冰航空遥测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洁;海冰不期而至[N];中国气象报;2010年

2 记者 冯君 王晨;渤海海冰范围比常年平均偏大2.1倍[N];中国气象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张一玲;科学利用海冰资源 淡化研究取得进展[N];中国海洋报;2010年

4 记者 闫平;海冰淡化离我们还有多远[N];经济参考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丁雷;海冰——变害为利正当时[N];大连日报;2010年

6 本报特派记者 陈瑜;“行走”海冰上[N];科技日报;2010年

7 记者 张静;渤海海冰面积达近25年同期最大值[N];中国气象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郭起豪 《中国海洋报》记者 王晶;海冰之困[N];中国气象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郭睿;当凶猛的海冰袭来[N];现代物流报;2013年

10 海科;白色灾害——海冰[N];大众科技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顺迎;渤海海冰数值模拟及其工程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2 张晰;极化SAR渤海海冰厚度探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王杭州;海冰基太阳辐照度剖面自动监测及校正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赵宝刚;渤海辽东湾冰区工程点雷达海冰监测和预报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5 王瑞学;海冰动力学数值模拟及波浪与海冰相互作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春花;海冰在潮汐和波浪作用下的断裂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7 纪永刚;基于微波图像的辽东湾海冰典型要素信息提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8 卢鹏;基于图像分析的海冰几何参数和拖曳系数参数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9 郭井学;基于电磁感应理论的极地海冰厚度探测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李涛;北极快速变化条件下海冰吸收太阳辐射能的光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树刚;夏季北冰洋海冰融化过程中能量分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张蕊;北极夏季海冰表面融池形态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慧慧;超声波冰密度检测方法的机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王传印;CICE5.0北极冰面融池覆盖率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孙红栋;渤海海冰厚度测量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6 张升学;海冰输运技术及离心脱盐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曲俊生;海冰数值模拟预报及工程应用[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8 程一轩;北极夏季风对海冰运动贡献的统计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李概;海冰热力学系统解的稳定性及其最优化控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10 于波;辽东湾海冰多极化SAR影像解译分析与分类算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033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3033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3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