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北部碳氮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0 02:35

  本文关键词: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北部碳氮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 出处:《南京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沉积相 δ~(13)C C/N 沉积模式 高泥 南黄海


【摘要】:南黄海辐射沙脊群以其独特的地貌特征,庞大的砂体体积,复杂的动力条件一直是海岸陆架区的研究热点。通过对南黄海辐射沙脊群高泥Y5孔的沉积相、碳氮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并综合对比了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大北槽东沙07SR03孔相关数据,对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北区碳氮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环境进行探讨,并得出以下结论:(1)综合Y5孔的沉积相、粒度、TOC、TN、C/N、有机碳同位素、TIC自上至下将其分为 A(0-11.41m)、B(11.41-18.25m)、C(18.25-23.81m)、D(23.81-54.01m)四个区段。(2)Y5 孔 δ~(13)C 含量介于-25.225‰~-20.233‰,平均值为-22.646‰。TOC含量介于0.003%~0.924%,平均值为0.16%;TN含量介于0.001%~0.053%,平均值为0.016%,各区段又有其各自含量的特征。因陆海交互区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主要受到物质来源,降解的程度和存留的环境影响,高泥地区的现代沉积有机质输入主要为海洋浮游生物,藻类等,沉积环境不稳定,受动力影响显著。推及到万年尺度,高泥地区,受到气候冷暖变化,海进海退的影响,晚更新世以来,主要有海洋藻类,湖泊藻类,陆地C4植物等相继控制。(3)TIC 含量介于 0.014%~1.336%,平值为 0.509%。Y5 孔和 07SR03孔的TIC含量在末次盛冰期都处于历史最低值。主要源于冰期海水退去,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区域成为广袤的陆地平原,Y5孔和07SR03孔的碳酸盐受到硅酸盐等陆源物质的稀释,表现出低TIC含量。(4)Y5 孔 C 区段 δ~(13)C 含量介于-24.562‰~-21.855‰,平均值-23.334‰,07SR03孔的同时期的区段δ~(13)C含量平均值-22.846‰.可见Y5孔的δ~(13)C含量低于07SR03孔的δ~(13)C含量。主要因为海水退去后,Y5处于湖泊相沉积,表现出较细的粒径,较高的TOC、TN含量,较低的C/N比值以及低于07SR03孔的δ~(13)C含量,其有机质来源主要来自于湖泊藻类。相较于Y5孔,07SR03接近于河流相沉积,表现出粗于Y5的粒径,低于Y5的TOC、TN值,和高于Y5的δ~(13)C含量,其有机质来源含有陆地C4植物的供给。(5)对比Y5,07SR03,11DT02和浦东机场钻孔四个钻孔,综合钻孔Y5和07SR03的沉积相和有机质地球化学指标,将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北部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划分为潮滩相→河流湖泊相→潮滩相→现代潮流沙脊。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7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基福;我国南黄海沿岸雾区的客观划分[J];海洋湖沼通报;1979年02期

2 贺楚儒;;南黄海6.2级地震的宏观异常[J];地震学刊;1985年01期

3 王佳,冯明,袁业立;冬季南黄海热输送的初步探讨[J];海洋与湖沼;1989年03期

4 赵一阳,李凤业,秦朝阳,陈毓蔚;试论南黄海中部泥的物源及成因[J];地球化学;1991年02期

5 赵一阳,李凤业,陈毓蔚,D.J.DeMaster,C.A.Nittrouer,J.D.Milliman;论沉积强度——以南黄海为例[J];海洋科学;1991年04期

6 李凡,于建军,姜秀珩,杜全胜,宋怀龙;南黄海埋藏古河系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1年06期

7 李家灵,晁洪太;1992年1月23日南黄海5.3级地震[J];地震地质;1993年01期

8 韦钦胜;魏修华;战闰;刘璐;臧家业;;夏季南黄海西部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10年06期

9 陈颐亨;浅析南黄海的找油气前景[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4年02期

10 李端璐;徐映深;丁政;江铁鹰;郭江宁;顾斌;;南黄海6.2级地震宏观烈度[J];地震学刊;198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鸿;岳保静;栾锡武;;南黄海重磁场特征及断裂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2 韦钦胜;王保栋;于志刚;;南黄海溶解氧分布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喻普之;王谦身;郝天珧;;南黄海几个构造问题的讨论[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4 门可佩;;江苏—南黄海地区未来3~5年地震形势分析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5 孙霞;王保栋;韦钦胜;谢琳萍;;南黄海水体无机氮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姚永坚;夏斌;冯志强;姜玉坤;;南黄海古生界以来构造演化[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霍元子;张建恒;陈丽平;曹佳春;韩渭;马家海;何培民;;南黄海绿潮早期形成过程监测及漂浮源头分析[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郝天珧;黄松;徐亚;李志伟;张丽莉;王家林;Suh Mancheol;Kim Kwangkee;;关于黄海深部构造的地球物理认识[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9 栾锡武;刘俊;施剑;聂鹏飞;王小杰;王文娟;潘军;颜中辉;;利用印支面预测南黄海油气远景区[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10 杨树春;胡圣标;蔡东升;冯晓杰;高乐;卢景美;;南黄海南部盆地地温场特征及热-构造演化[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金小平;南黄海不出油气心不甘[N];中国矿业报;2006年

2 殷耀 任会斌;南黄海油气勘查缘何久攻不克[N];中国矿业报;2006年

3 记者 金小平;南黄海油气开发获技术支撑[N];中国矿业报;2006年

4 记者 田雪莲 滕艳;南黄海经历了6个构造演化阶段[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5 记者 金小平;油气地质专家“会诊”南黄海[N];中国矿业报;2006年

6 记者 金小平;南黄海前第三系地质研究获好评[N];中国矿业报;2006年

7 王新军;南黄海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工作亟待加强[N];中国石化报;2006年

8 记者 金小平;物探技术在南黄海勘查中获突破[N];中国矿业报;2006年

9 记者 金小平;南黄海油气寻找又添新依据[N];中国矿业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田雪莲 李伟锋;纵横四海[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祁江豪;南黄海地区地壳速度结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贺志鹏;南黄海重金属的演变特征及控制因素[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3 刘学海;南黄海及养殖功能海域生态动力学模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王红霞;南黄海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的矿物—地球化学记录[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邓伟;南黄海、东海表层沉积物中脂肪烃与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6 温春;南黄海西部陆架冰后期三种典型沉积类型的沉积演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卢健;南黄海西部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沉积特征及其物源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8 王琳淼;南黄海中部泥质区全新世以来古环境沉积记录及其对东亚季风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9 梅西;南黄海DLC70-3孔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记录与环境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雪景;南黄海海岸带和内陆架地质碳汇能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2 张苑伦;夏季西南黄海环流三维结构及其影响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3 张响;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北部碳氮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4 谢琳萍;南黄海有机碳的分布、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江春波;南黄海春季CO_2海—气交换通量及其与夏季的比较[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6 刘莉;南黄海和东海海水中溶解氨基酸的分布、组成及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7 胡乐园;南黄海磁性基底深度重磁震反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8 谢天峰;南黄海重磁资料处理与断裂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9 张宪军;南黄海中西部全新世沉积特征及物源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王教凯;生物标志物指示南黄海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及来源的可行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104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3104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2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