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全新世以来季风背景下黄海暖流的演化
本文关键词:中全新世以来季风背景下黄海暖流的演化 出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南黄海中部泥质沉积 中晚全新世 东亚冬季风 黄海暖流
【摘要】:南黄海位于亚洲季风区,受季风影响显著。南黄海中部泥质沉积形成于全新世高海平面时期,受黄海暖流的影响较大。本文对南黄海中部泥质沉积区中心位置的Z1钻孔进行了AMS14C年龄、粒度、Uk’37-海水表层温度(SST)、TOC、TN和δ13Corg分析,综合指标结果揭示了中晚全新世以来南黄海区域的东亚冬季风演化和海洋环境演化。6094 a B.P.以来,沉积速率、平均粒径和TOC/TN整体趋势的减少指示研究区陆源物质输入的减少,全新世中晚期东亚夏季风和东亚冬季风减弱从物源和物质搬运两个方面削弱了陆源物质的的输入。Z1岩芯还记录了两个高速沉积事件:6.1~5.7 ka B.P.高速沉积事件是该阶段冬季风较强促进海底沉积物再悬浮,沉积物搬运能力增强的结果;2.6~2.3 ka B.P.高速沉积事件则可能与3 ka B.P.左右黄海暖流达到现代水平,南黄海中部气旋式冷涡增强加速沉积有关。泥质沉积区的物质主要由黄海沿岸流搬运沉积,东亚冬季风强度控制沿岸流搬运的水动力条件,因此粒度参数变化可以反演东亚冬季风强度变化,结合TOC、TN含量、TOC/TN比值和δ13Corg变化将东亚冬季风的演化分为4个阶段:6.1~5.4 ka B.P.东亚冬季风强盛但较为稳定;5.4~3.9 ka B.P.东亚冬季风强盛但波动剧烈;3.9~2.0 ka B.P.东亚冬季风较弱且较为稳定;2.0~0 ka B.P.东亚冬季风较弱,但强度和波动略增。粒度、TOC、TN和TOC/TN指标还显示6 ka B.P.、5.3 ka B.P.、4.6 ka B.P.、4.0ka B.P.和3.4 ka B.P.左右冬季风增强,这些事件与全球冷事件对应较好。6094 a B.P.以来南黄海Uk’37-SST和δ13Corg呈低到高,不稳定到稳定的变化过程,且SST变化对全球/区域气候事件响应较好,记录了9次较为明显的降温事件,除了上面粒度指标记录的5次东亚冬季风增强事件以外,还有3100~2550 a B.P.、2450~2100 a B.P.、1500~750 a B.P.和750~250 a B.P.期间SST下降事件。整体趋势上将SST的变化分为3个阶段,6.1~3.9 a B.P.SST较低且波动较大,该阶段东亚冬季风强盛,黄海暖流开始入侵,海区温度变化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较大,SST在全球气候冷事件中下降幅度较大。3.9~2.0 ka B.P.期间SST逐渐上升且波动较大,此时冬季风较弱,黄海暖流开始增强,海海区温度变化主要还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但是黄海暖流对海区温度影响增加,SST在全球气候冷事件中下降幅度也较大;其中3100~2550 a B.P.期间SST下降在整个中晚全新世期间下降最为明显,就是受此阶段全球气候变冷和黄海暖流较弱共同导致;2450~2100 a B.P.冷事件在全球记录不完全一致,体现了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2.1~0 ka B.P.期间SST保持在稳定高值但波动幅度减小,此时东亚冬季风很弱,黄海暖流强度接近现代水平,黄海暖流对海区温度变化影响很大;1500~750 a B.P.和750~250 a B.P.期间SST下降幅度小于前面两阶段的降温事件,可能原因是黄海暖流携带的暖水对全球气候变冷引发的SST下降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平均粒径、Uk’37-SST、TOC/TN和δ13Corg4个指标的功率谱分析揭示了南黄海百年、千年尺度的古气候,百年尺度的气候演化受太阳辐射量变化所控,千年尺度的气候演化受全球冰量变化引起温盐环流变化所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731.2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蓝淑芳;黄海暖流水的调查研究[J];海洋科学;1993年01期
2 汤毓祥,邹娥梅,LIE Heung-Jae;冬至初春黄海暖流的路径和起源[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1年01期
3 臧家业;汤毓祥;邹娥梅;Lie Heung-Jae;;黄海环流的分析[J];科学通报;2001年S1期
4 许一;于非;张志欣;郭景松;;冬季黄海暖流的诊断计算[J];海洋科学进展;2005年04期
5 王辉武;于非;吕连港;刁新源;郭景松;;冬季黄海暖流区的空间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J];海洋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6 宋新;林霄沛;王悦;;冬季黄海暖流变化及其原因浅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7 邢传玺;黄大吉;;冬季黄海暖流西偏机理数值探讨[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0年06期
8 李文勤;黄、渤海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分布规律与黄海暖流流路[J];黄渤海海洋;1991年01期
9 塔娜;方越;孙双文;王辉武;刘延亮;;1951—2000年间冬季黄海暖流变异的数值研究[J];海洋科学进展;2014年02期
10 赵胜;于非;刁新源;司广成;;黄海暖流的路径及机制研究[J];海洋科学;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铁刚;江波;孙荣涛;张德玉;刘振夏;李青;;末次冰消期以来东黄海暖流系统的演化[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2 刘建国;李安春;;全新世渤海泥质沉积对黄海暖流作用的响应[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赵建东;在调查中奉献和成长[N];中国海洋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俊川;黄海冬季环流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刁新源;黄海暖流、黄海冷水团及其春季演变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3 刘亚豪;黄海冬季环流动力学研究及中国近海水色遥感大气校正改进[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万凯;冬季大风过程下渤黄海水位低频波动及黄海暖流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5 刘传玉;中国东部近海温度锋面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辉武;黄海暖流季节和年际变化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8年
2 皮仲;中全新世以来季风背景下黄海暖流的演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3 塔娜;冬季黄海暖流变异的数值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3年
4 宋新;渤海盐度年际变化与黄海暖流、黄海冷水团年际变化的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曲立新;黄渤海环流对冬季大风过程的响应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180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318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