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潮与海啸耦合数学模型研究——以东中国海温州湾为例
本文关键词:天文潮与海啸耦合数学模型研究——以东中国海温州湾为例 出处:《海洋学研究》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COMCOT模型 天文潮 海啸 耦合计算 线性叠加
【摘要】:在COMCOT海啸数学模型中加入潮汐边界条件,建立了东中国海天文潮与海啸耦合数学模型。在琉球海沟内侧设计震级为7.6级的海底地震,根据地震板块的错动方向不同,设计正波先行与负波先行两种海啸波,通过调整海啸波发生时间,使海啸波波峰遭遇温州湾天文高潮位。将天文潮与海啸耦合模型计算结果与线性叠加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无论正波先行还是负波先行,天文潮与海啸耦合计算相比线性叠加的结果,海啸波的到达时间均有所提前;而从海啸波波高来看,线性叠加的计算结果则比耦合计算结果偏高。
[Abstract]:The tidal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added to the COMCOT tsunami mathematical model, and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idal and tsunami coupling in the East China Sea is established. A seabed earthquake with a magnitude of 7.6 is designed on the inside side of the Ryukyu trench.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direction of the seismic plate's dislocation, we design two kinds of tsunami waves, which are the forward and the negative waves. First, we adjust the time of tsunami wave to make the tsunami wave peak encounter the astronomical high tide of Wenzhou Bay. The astronomical tide and tsunami coupling model calculation and linear superposition calculation results a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positive or negative wave to wave first, compared the results of linear superposition calculation of astronomical tide and tsunami coupling, the tsunami wave arrival time were advanced; and from the tsunami wave height to see the results of the calculation of linear superposition calculation results of high coupling ratio.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LY13E090001) 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资助(2015F50064,2015F50011)
【分类号】:P731.2
【正文快照】: 0引言海啸是最为恶劣的海洋灾害之一,一旦形成破坏力极大。准确的海啸预报是最大化减轻海啸灾害的前提条件,而海啸数值模拟是海啸预报的重要手段。现有的海啸计算模式中,一般都不含有潮汐模块,通常不考虑潮汐与海啸的非线性作用,将计算出的海啸波高与潮位值进行线性叠加,来得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建英;三大环节应对海啸[J];中国减灾;2005年01期
2 顾林生 ,小林佳子;日本海啸应急管理机制与经验教训[J];城市与减灾;2005年02期
3 郭迅;海啸破坏特点与工程防御方法初探[J];自然灾害学报;2005年01期
4 雷源轼;我国古代的海啸[J];湖南安全与防灾;2005年04期
5 邓佛崇;;海啸救人英雄女童被应邀访问联合国的启迪[J];国际地震动态;2006年05期
6 于彤;;上海会发生海啸吗[J];民防苑;2006年06期
7 李宏博;;海啸:海洋的怒涛[J];现代物理知识;2010年05期
8 王振东;;山抬风雨来,海啸风雨多——漫话海啸[J];力学与实践;2011年02期
9 George Pararas-Carayannis;张亮;;海啸对人类社会的影响[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82年01期
10 李南;李湘洲;;痛定思痛话海啸[J];党员干部之友;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戴正贤;陈静;;浅谈海啸[A];海浪海啸与实用航海技术[C];2006年
2 周立佳;刘晓光;;海啸及其对航海的影响探析[A];海浪海啸与实用航海技术[C];2006年
3 梁忠;苏轼鹏;;从印度洋海啸看我国海啸预警体系建设的紧迫性[A];海浪海啸与实用航海技术[C];2006年
4 李林燕;毛献忠;;南海海啸反问题预报模式[A];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11年
5 景惠敏;张怀;石耀霖;;南中国海沿岸港口海啸灾害的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6 王昂生;;从世纪海啸大灾难纵论中国安全减灾应急体系[A];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体系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景惠敏;张怀;石耀霖;;中国东南沿海潜在海啸灾害分布的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婷;邵明明;范垂仁;;突发洪水绝境生存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建东;海啸 中国准备好了吗?[N];中国海洋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蔡岩红;我国应对海啸尚存多种不足[N];法制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余建斌;海啸预警,还有不少空白区[N];人民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吴月辉;海啸来了,如何应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5 本报记者 杨璇 王君策 通讯员 贺靓;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提升海啸预警反应能力[N];中国海洋报;2011年
6 武卫政;我国已建立海啸预警系统[N];人民日报;2005年
7 记者 田小明;我国成功举行首次海啸演习[N];中国海洋报;2006年
8 夏欣;进一步落实海啸预警应急预案[N];中国海洋报;2007年
9 杨威;中国将进一步加强对海啸的预警和监测[N];中国海洋报;2007年
10 记者 钱秀丽;我国成功举行海啸预警演习[N];中国海洋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君成;基于海啸浮标的海啸数值预报技术研究[D];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2012年
2 李林燕;南海海啸非线性反问题预报模式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3 肖圣超;基于波动方程时空解耦显式算法的快速海啸传播数值模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4 彭利;沿海建筑物地震和海啸灾害风险分析与保险管理[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5 程威;基于COMCOT的海啸可视化仿真与避难疏散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张弛;渤海海域天文潮预报及海啸、寒潮数值模拟[D];天津大学;2007年
7 景旭斌;核电站防波堤抗海啸漂浮物冲击数值计算方法与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430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343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