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近10年温州近岸海域赤潮灾害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02 03:05

  本文关键词:近10年温州近岸海域赤潮灾害特征分析 出处:《海洋湖沼通报》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赤潮 时空分布 温州近岸海域 赤潮生物


【摘要】:对温州近岸海域2007~2016年间发生的赤潮灾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分布上,赤潮主要发生在4~9月,高发期为5~6月,平均每次赤潮持续时间为8.6天;(2)空间分布上,赤潮主要发生在南麂海域、苍南海域和洞头海域,其中发生在南麂海域次数最多,占赤潮发生总数的46.0%;(3)引发赤潮的生物有10种,其中硅藻门3种,甲藻门5种,着色鞭毛藻门和原生动物门各1种,引发赤潮次数最多的是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其次为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具有演替规律,不断有新的种类引发赤潮;(4)引发有毒赤潮的藻种主要为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通过对近10年温州近岸海域赤潮的全面分析,为温州赤潮的防灾减灾和赤潮预警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Abstract]: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red tide disaster occurred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Wenzhou from 2007 to 2016 shows that the red tide occurred mainly from 4 to September and from 5 to June in the time distribution of the red tide. The mean duration of each red tide was 8.6 days. (2)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red tide mainly occurred in Nanji sea area, Cangnan sea area and Dongtou sea area. (3) there are 10 species of red tide, including 3 species of diatoms, 5 species of Pyrolima, 1 species of flagellata and 1 species of protozoa. The most frequent red tide was Prorocentrum donghaiensei in the East China Sea, followed by Karenia mikimotoi. The species of organisms causing red tide have succession law, and new species cause red tide. (4) the main species causing the toxic red tide is Karenia mikimotoi. The red tide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Wenzhou has been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in the last 10 years. It provides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of red tide and early warning of red tide in Wenzhou.
【作者单位】: 国家海洋局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基金】: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青年科技基金(201518)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305012)资助
【分类号】:X55
【正文快照】: 引言赤潮是我国沿海地区主要海洋生态灾害之一,也是当今世界海洋的一大灾害,它的发生对海洋水体生态环境、水产养殖及滨海旅游业等构成了危害,甚至有些赤潮生物所分泌的毒素能随着食物链进入人体,从而危及人类的健康和安全[1]。近十几年来,随着全球沿海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博厚;浙江省近岸海域一次特大面积赤潮的剖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2年05期

2 ;我国近岸海域污染十分严重[J];环境工程;2006年06期

3 王殿坤;;辽宁近岸海域污染及防治对策探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8年05期

4 王斌;张震;;天津近岸海域水污染评价[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1年02期

5 葛仁英 ,纪灵;1995年鲁北近岸海域污染呈上升趋势[J];海洋信息;1996年02期

6 卢秋珍;辽宁近岸海域污染及防治对策探讨[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1年06期

7 王冬梅,冯军;锦州市近岸海域汞污染状况调查及防治对策[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8 唐静亮,胡颢琰,毛宏跃,赵盛龙,叶双根;浙江省近岸海域富营养及赤潮发生特征初步探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周洪春;;营口近岸海域污染现状调查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年04期

10 王茂军,栾维新,宋薇,赵雅静;近岸海域污染海陆一体化调控初探[J];海洋通报;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万庆;孙艳青;;天津近岸海域生态失衡防治对策初探[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2 吴施卫;卢楚谦;朱小山;张纯超;梁谦林;;广东沿海麻痹性贝毒素的地理分布特征[A];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倪新娟;赵兴茹;安立会;钟林仁;郑丙辉;;渤海湾近岸海域生物样品中的PBDEs[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许江;赵绍华;胡毅;王立明;李海东;房旭东;;近岸海域水下文化遗产探测与保护技术体系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志伟;崔力拓;郑辉;;河北省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6 曹伟;秦延文;;渤海湾岸线变化对水质和沉积物质量的影响[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环境分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海洋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魏陆海;近岸海域多为清洁海域[N];中国海洋报;2013年

2 ;大连近岸海域污染形势依然严峻[N];中国海洋报;2013年

3 吴晨飘;近岸海域“生病” 温州首次“开方”[N];中国海洋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蔡岩红;大中城市近岸海域污染严重[N];法制日报;2013年

5 记者 吴艳荣;我省近岸海域污染严重[N];河北日报;2006年

6 记者 纪岩青 通讯员 王爽;河北近岸海域各监测要素同比偏高[N];中国海洋报;2014年

7 田媛;近岸海域污染物发现剧毒化学物质[N];中国化工报;2007年

8 步雪琳;治理陆源 保护海洋[N];中国渔业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钱秀丽 饶爱杰 赵建东;中国近海之“痛”[N];中国海洋报;2009年

10 兰孝潭;浅谈即墨市近岸海域污染损害与对策[N];中国渔业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彭士涛;天津近岸海域浮游生态系统生物物理模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聂红涛;近岸海域水环境综合管理中的若干基础问题研究及应用[D];天津大学;2010年

3 徐明德;黄海南部近岸海域水动力特性及污染物输移扩散规律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阙伟伟;近岸海域海洋环境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7年

2 周顺政;对大连近岸海域水污染反常现象的哲学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杨志;天津近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评价[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4 赵博;莱州三山岛—刁龙嘴近岸海域冲淤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5 王益民;文登近岸海域沉积物运移及控制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673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3673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f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