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巴罗地区海冰消融初期表面特征及光谱反射率观测研究
本文关键词:北极巴罗地区海冰消融初期表面特征及光谱反射率观测研究 出处:《冰川冻土》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北极海冰消融初期,上覆积雪急剧消融,融池开始形成,海冰表面物理特征异常复杂。由于观测资料缺乏,对这一时期海冰变化的研究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利用2015年5月份在巴罗Elson Lagoon海域观测的海冰表面物理特征和光谱反射率数据,分析了巴罗地区海冰消融初期表面积雪、裸冰和融池反射率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消融初期,海冰表面异质性强,积雪、裸冰和融池相间分布。在积雪覆盖的区域,积雪对海冰光谱反射率起决定性作用,观测到不同雪深(3~23 cm)的反射率变化在0.53~0.85之间,平均反射率为0.76且反射率与雪深呈正相关。在表面积雪厚度相同的情况下,积雪底层含水量越大,表层反射率越小。观测还显示,在融池形成的区域,海冰的反射率急剧降低,融池初形成时反射率为0.206,略低于裸冰(0.216)。随着融池的发展,当其深度达到10 cm时,反射率仅为0.04,与开阔海域海水接近。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sea ice surfac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tral reflectance data observed on the sea ice area in May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now cover , bare ice and melting pool reflectivity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sea ice ablation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flectivity of sea ice is 0.206 at the beginning of ablation and 0.206 at the beginning of melting pool . The reflectivity is only 0.04 when the depth reaches 10 cm , and the sea ice is close to the open sea area .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4120106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51101P1A1)资助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3CBA01804)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JZD-EW-G03)
【分类号】:P714.1;P731.15
【正文快照】: 0引言积雪和海冰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研究表明,北极地区“放大效应”显著,近十年,其近表面气温增速几乎是全球的两倍,海冰-气温间较强的正反馈作用,使得海冰急剧变化,主要表现为面积减少、厚度变薄、外边界线缩小等[1-3]。冰雪反照率变化在其中发挥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士青;“工程海冰”新观点,“渤海海冰”添特色──《工程海冰学概论》简评[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0年02期
2 康建成;海冰及海冰与海洋、大气、生物圈国际会议[J];极地研究;2000年03期
3 季顺迎,岳前进,姚征;渤海海冰动力学中的粘弹塑性本构模型[J];水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4 康建成;第17届鄂霍次克海和海冰国际研讨会[J];极地研究;2002年01期
5 ;白色灾害——海冰[J];甘肃科技纵横;2002年06期
6 康建成,孙波,孙俊英,孟广琳,GOTO-AZUMA Kumiko,张小伟;北极楚科奇海海冰特征研究——以1999年夏季为例[J];冰川冻土;2002年02期
7 邓冰,佟凯,张学宏,刘金芳;渤、黄海海冰的变化和预报结果分析[J];海洋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8 高振会,杨建强,费立淑;分形分析方法在海冰趋势预测中的应用[J];海洋通报;2003年04期
9 王学忠,孙照渤,胡邦辉;近年来国外海冰模式发展的回顾[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肖培弘;海冰,可怕的破坏力[J];海洋世界;200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井学;李鑫;席颖;李丙瑞;;雷达技术在极地海冰厚度探测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武皓微;庞永杰;;海冰的危害及其淡化利用[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11年
3 孙波;何茂兵;康建成;温家洪;李院生;;探地雷达对北冰洋海冰的探测与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帮兵;孙波;田钢;郭井学;张向培;;三维雷达方法探测北极夏季海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郭井学;孙波;;电磁感应方法在波西尼亚湾海冰厚度探测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刚;季顺迎;吕和祥;岳前进;;海冰的广义双剪粘弹塑性本构模型[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6(11)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11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吴辉碇;;海冰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8 李彦青;苏洁;汪洋;郭晓葭;翟梦茜;;渤海海冰距离侯平均时间序列构建与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9 周琳琳;康建成;益建芳;张小伟;;被动微波遥感与南极海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周凯;;基于机载多传感器系统的海冰航空遥测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洁;海冰不期而至[N];中国气象报;2010年
2 记者 冯君 王晨;渤海海冰范围比常年平均偏大2.1倍[N];中国气象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张一玲;科学利用海冰资源 淡化研究取得进展[N];中国海洋报;2010年
4 记者 闫平;海冰淡化离我们还有多远[N];经济参考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丁雷;海冰——变害为利正当时[N];大连日报;2010年
6 本报特派记者 陈瑜;“行走”海冰上[N];科技日报;2010年
7 记者 张静;渤海海冰面积达近25年同期最大值[N];中国气象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郭起豪 《中国海洋报》记者 王晶;海冰之困[N];中国气象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郭睿;当凶猛的海冰袭来[N];现代物流报;2013年
10 海科;白色灾害——海冰[N];大众科技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顺迎;渤海海冰数值模拟及其工程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2 张晰;极化SAR渤海海冰厚度探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王杭州;海冰基太阳辐照度剖面自动监测及校正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樊婷婷;近30年来南极海冰增长的本质特征及其影响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钟文理;波弗特流涡系统下的加拿大海盆中上层海洋多年变化及其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郝光华;北极海冰密集度反演与季节性海冰双模态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季青;基于卫星测高技术的北极海冰厚度时空变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8 赵宝刚;渤海辽东湾冰区工程点雷达海冰监测和预报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9 王瑞学;海冰动力学数值模拟及波浪与海冰相互作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春花;海冰在潮汐和波浪作用下的断裂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树刚;夏季北冰洋海冰融化过程中能量分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张蕊;北极夏季海冰表面融池形态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明广;夏季南极普里兹湾海冰及其光学特征观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吴青;基于GOCI卫星的渤海海冰漂移监测[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5 刘慧慧;超声波冰密度检测方法的机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6 王传印;CICE5.0北极冰面融池覆盖率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邵珠德;南极春夏季海冰变化及其与气候要素的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8 孔爱婷;南北极海冰时空变化分析及信息系统构建[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9 左正道;1979-2012年北极海冰运动特征及其对气旋活动的响应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10 胡迎迎;结合投影变换和相位相关的海冰运动监测[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908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390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