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世以来长江口底栖有孔虫组合及古环境演化
本文关键词:全新世以来长江口底栖有孔虫组合及古环境演化 出处:《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对长江口YD0903孔的底栖有孔虫组合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结合沉积地层学、AMS14 C测年、沉积物粒度等,重建了全新世以来研究区的沉积环境演化。主要划分为6个环境演化阶段:11 260~10 150cal.aBP,以Ammonia beccarii vars.组合为标志的滨岸环境;10 150~7 730cal.aBP,以Epistominella naraensis-Ammonia beccarii vars.奈良小上口虫-毕克卷转虫变种组合为标志的滨岸—浅海过渡环境;7 730~3 610cal.aBP,以Epistominella naraensis奈良小上口虫组合为标志的溶解氧偏低的浅海环境;3 610~2 930cal.aBP,以Quinqueloculinaspp.组合为标志的温度、盐度相对较高的浅海环境;2 930~2 150cal.aBP,以Bolivinaspp.组合为标志的低氧富营养的前三角洲—浅海环境;2 150~220cal.aBP,以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组合为标志的低温的前三角洲—浅海环境。
[Abstract]:The benthic foraminifera assemblage in the YD0903 pore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was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evolution of the study area since Holocene has been reconstructed. It is mainly divided into six stages: 11 260 10 150 cal.aBP. Coastal environment marked by Ammonia beccarii vars. combination; 10 150 + 7 730 cal.aBP. With Epistominella naraensis-Ammonia beccarii. Vars. the littoral to shallow sea transition environment marked by the assemblage of vars. nara and Pichia. (7 730) 3 610 cal.aBP, a shallow sea environment with low dissolved oxygen (do), mark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Epistominella naraensis and Nara. (3) 610 0 2 930 cal.aBP, a shallow sea environment with relatively high salinity and temperature marked by Quinqueloculinaspp. combination; (2 930) 2150cal.aBP, a low-oxygen and eutrophic pre-delta-shallow sea environment marked by Bolivinaspp. combination; 2150-220cal.aBP, a low-temperature pre-deltaic shallow sea environment marked by 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 assemblage.
【作者单位】: 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基金项目:长江口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
【分类号】:Q915;P736.22
【正文快照】: 古环境演化对于解决人类广泛关注的极端天气频发、海平面上升和全球变暖等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孔虫在海洋沉积中分布较为广泛,从南极到北极,从内陆架到浅海,甚至到万米深渊,都有其代表种类[1]。其中有孔虫组合中的冷暖水种对区域冷水团、暖水团及沿岸流等的活动具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荣;刘芳;陈忠;颜文;陈木宏;;冷泉区底栖有孔虫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02期
2 方惠瑛;厦门西港现代底栖有孔虫一新属[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5年02期
3 Kumar V ,高莉玲;印度东南部海岸拉梅斯沃勒姆滨外保克湾底层水特征对底栖有孔虫的影响[J];海洋地质动态;2001年12期
4 Laia Alegret ,高莉玲;墨西哥湾白垩纪—第三纪界面的底栖有孔虫[J];海洋地质动态;2001年12期
5 向荣,李铁刚,杨作升,阎军;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J];海洋与湖沼;2003年06期
6 向荣,李铁刚,杨作升,阎军,曹奇原;冲绳海槽南部表层沉积中底栖有孔虫分布:水团和食物供应的共同制约[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3年02期
7 庄丽华,李铁刚,常凤鸣,孙荣涛,阎军;东海中陆架晚第四纪底栖有孔虫定量分析[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4年01期
8 石丰登;程振波;石学法;吴永华;李小艳;刘东生;鞠小华;;东海北部陆架柱样中底栖有孔虫组合及其古环境研究[J];海洋科学进展;2007年04期
9 陈文文;刘东生;邢军辉;;渤海湾北部底栖有孔虫的组合分布及沉积环境[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23期
10 王丽荣;赵焕庭;;我国南海珊瑚礁区现代沉积底栖有孔虫的生态特征研究综述[J];热带地理;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类彦立;李铁刚;王雪皎;郑萌萌;曹丽娜;;黄海现生底栖有孔虫的季节变动与群落分布的环境制约[A];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2 向荣;陈忠;方力;张兰兰;杜恕环;颜文;陈木宏;;南海北部东沙西南冷泉活动区的底栖有孔虫响应研究[A];全国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年会、全国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方力;向荣;;南黄海现代底栖有孔虫生态及其全新世古环境应用[A];全国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年会、全国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贾建忠;万晓樵;李国彪;陈蒲礼;;特提斯喜马拉雅南带晚白垩世海平面快速变化和溶解氧剧烈波动:来自底栖有孔虫的证据[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贾建忠;万晓樵;;西藏岗巴地区白垩纪中期底栖有孔虫古生态学和古海洋生产力指标[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黄宝琦;杜江辉;;ODP807站位底栖有孔虫氧碳同位素反应的西太平洋早更新世深层水环流的变化[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季强;陈宣忠;;广西寨沙晚泥盆世五指山组的非台型牙形类和底栖有孔虫[A];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十二辑)[C];1985年
8 董艺辛;曲日涛;赵飞;刘芳;;珠江口盆地底栖有孔虫及其环境指示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9 曲莹;苏新;陈芳;;南海北部陆坡冷泉区底栖有孔虫组合及其对甲烷喷溢的响应[A];全国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年会、全国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梅西;张训华;李日辉;;南黄海北部晚第四纪底栖有孔虫群落分布特征及对古冷水团的指示[A];全国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年会、全国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吕曼(Lyu Man);底栖有孔虫的不同壳质类型DNA提取技术比较及青岛湾潮间带分子多样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本文编号:14349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434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