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湾东岸动力地貌对陆海相互作用的响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 DEM 河流地貌 沙坝-o_湖系统 全新世 莱州湾 出处:《海洋科学》2016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SRTM3_DEM、RS数据分析,结合野外调查和前人研究结果,作者对莱州湾东岸临海冲积-海积小平原的地貌特征及地貌发育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的海岸地貌结构存在横向上的沙坝-o_湖体系以及纵向上的连岛沙坝-o_湖系统;入海河流下游具有系统性的弯曲特征,其与横向上的沙坝-o_湖体系相对应,是自全新世中期以来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最显著的河流地貌标志;基于DEM的水文分析显示:研究区西部存在自南而北和自东向西的地势倾斜,王河流域与自东向西的王河下游古河道相对应,现今河道及古河道从DEM中以不同阈值提取的河网得到表达。
[Abstract]:Based on SRTM3DEMRS data analysis, combined with field survey and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e authors have studied the ge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o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littoral alluvial-marine small plain on the east coast of Laizhou Bay. The coastal geo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study area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horizontal sanddam-olake system and the longitudinally Liandao dam-olake system.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rivers have systematic bending characteristics, which correspond to the sanddam _ lake system in the transverse direction, and are the most significant landform marks of the land- sea interaction in the coastal zone since the middle Holocene. The hydrological analysis based on DEM shows that there is a slope of topography from south to north and from east to west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 and the Wanghe River basin corresponds to the paleochannel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Wanghe River from east to west. The current channel and ancient channel are expressed by the river network extracted from DEM with different thresholds.
【作者单位】: 鲁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ZR2013DL006)~~
【分类号】:P737.1
【正文快照】: 海岸发育是在陆海相互作用下完成的,全新世中晚期的海岸发育则是伴随着全球高海面(大西洋期)之后的阶段性海退过程中完成的,并保留了丰富的海岸地貌记录、沉积记录与若干动力地貌信息,为研究海岸地貌过程与地貌演变、海洋地貌动力来源提供了可能[1]。当前的中国河口海岸环境变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正环;莱州湾污染死蚶事件得到处理 胜利油田赔偿损失治理污染[J];中国水产;1989年09期
2 蔡克明;莱州湾南岸贝壳堤[J];海洋科学;1993年02期
3 郑培迎;于庆东;;莱州湾地区盐业发展目标预测分析[J];海洋与海岸带开发;1993年04期
4 童钧安;莱州湾主要污染物来源及分布特征[J];黄渤海海洋;1994年04期
5 纪灵;莱州湾污染严重[J];海洋信息;1994年03期
6 蔡克明;莱州湾西汉时期海岸线的变迁[J];海洋科学;1995年05期
7 郎晓辉;李悦;孔范龙;郗敏;;莱州湾环境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03期
8 张雪;张龙军;侯中里;廖巍;;1980—2008年莱州湾主要污染物的时空变化[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1期
9 姜太良 ,徐洪达 ,潘会周 ,尹相淳 ,严乐漪 ,费尊乐 ,毛兴华 ,陈峰;莱州湾西南部水环境的现状与评价[J];海洋通报;1991年02期
10 万修全,吴德星,鲍献文,姜华;2000年夏季莱州湾主要观测要素的分布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宋振福;鞠成明;;山东省莱州湾地区海水侵染综合治理的初步探讨[A];论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全国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2 吴在兴;俞志明;宋秀贤;袁涌铨;曹西华;;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渤海湾和莱州湾赤潮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对危害评价[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赵传集;史立本;;渤海莱州湾沿岸海水内侵灾害综合治理减灾对策研究[A];论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全国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4 许博超;康兴伦;刘东升;江雪艳;于志刚;;莱州湾南岸地层同位素年龄标尺的建立及古环境还原[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本报记者 赵宁;为了莱州湾重现活力[N];中国海洋报;2013年
2 露源;莱州湾春季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完成[N];中国渔业报;2010年
3 凌云鹏邋通讯员 曲华明;莱州湾湿地列入国家重点保护[N];烟台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袁名富;冰破莱州湾[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刘玉海;化工厂云集 围猎莱州湾[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6 云鹏邋通讯员 华明;320万蟹苗莱州湾下水[N];烟台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学静;镭同位素评估莱州湾等地海底地下水排泄(SGD)[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杨鸣;莱州湾南岸海岸带环境退化及治理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刘潇;港口工程影响下莱州湾南岸海洋沉积环境演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4 江雪艳;黄河干流、河口及莱州湾南岸铀的分布及成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刘金虎;莱州湾多相介质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在食物链(网)的传递与生物放大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雪;莱州湾南岸海(咸)水入侵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李高阳;集约用海工程对莱州湾水动力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盖清霞;历史时期渤海莱州湾鲐鱼名称及资源变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崔钰磊;基于遥感的近40年来莱州湾西—南部海岸线演变研究[D];鲁东大学;2015年
5 刘文涛;莱州湾西岸工程地质环境及桩基础的适宜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徐振飞;莱州湾表层海水水化学要素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7 李蒙蒙;基于3S的最近50年来莱州湾西—南部淤泥质海岸动力地貌演变[D];鲁东大学;2013年
8 徐芳;近年来莱州湾湿地面积变化及其演变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9 董卫卫;莱州湾东岸冲淤演变分析与防护[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许博超;莱州湾南岸含卤地层年代学及卤水中铀的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745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474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