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东部沉积物中石油烃分布与累积
本文关键词: 北部湾 石油烃 污染 沉积速率 出处:《海洋通报》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揭示北部湾东部沉积物中石油烃的污染现状,分析了24个表层样和1只柱状样的石油烃含量,并运用210Pb法对柱状样进行了定年。结果表明2007年北部湾东部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范围为62.94~107.80μg/g,平均为83.03μg/g,总体污染较轻。石油烃含量的低值主要出现在海南岛西侧海域,而高值主要分布在海南岛西北泥质沉积区和湾北近岸海域,油气平台附近的石油烃也略微富集,距源区距离是决定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的重要因素。柱状样B349基于210Pb法获得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53 cm/a,其中石油烃含量范围为68.31~94.77μg/g,石油烃含量的2次重要变化可能分别与20世纪80年代涠洲海域石油开发初期的溢油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所伴随的排污增加相对应。
[Abstract]:In order to reveal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 pollution in sediment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Beibu Gulf, the petroleum hydrocarbon contents of 24 surface samples and 1 column sampl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2007, the petroleum hydrocarbon content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eastern Beibu Gulf was 62.94 渭 g / g, with an average of 83.03 渭 g / g, and the total pollution was relatively light. The low value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 content mainly occurred in the western sea area of Hainan Island. The high value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muddy sedimentary area of northwest Hainan Island and the coastal waters of the northern bay, and the petroleum hydrocarbons near the oil and gas platform are also slightly enriched. Distance from source area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determining hydrocarbon content in sediment. The average deposition rate of columnar B349 based on 210Pb method is 0.53 cm / a, in which petroleum hydrocarbon content ranges from 68.31 渭 g / g to 94.77 渭 g / g, and two important variations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 content may occur respectively. It corresponds to the oil sp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oil development in Weizhou area in 1980s and the increase in sewage discharge associated with economic growth since 1990s.
【作者单位】: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
【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05003)
【分类号】:X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潘建明,扈传昱,刘小涯,周怀阳,卢冰;珠江河口沉积物中石油烃分布及其与河口环境的关系[J];海洋环境科学;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慕山;许端平;陈洪;杜晓明;李发生;;大庆贴不贴泡周边土壤及地下水石油烃污染规律[J];环境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2 钟思胜,贾永刚;海产品安全性及对策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年06期
3 张树刚;黄小烽;陈雷;姚炜民;蔡圣伟;;温州近岸海域石油烃分布特征[J];海洋湖沼通报;2011年03期
4 林志芬;王连生;钟萍;殷克东;杜建伟;;海洋中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方法研究进展[J];海洋环境科学;2006年01期
5 魏鹏;黄良民;冯佳和;姜胜;李岚;张勇;黄云峰;;珠江口广州海域石油烃的分布特征[J];海洋环境科学;2010年04期
6 赵明明;王传远;孙志高;吕迎春;赵浩杰;;黄河尾闾河道及河口石油烃类污染物的分布及源解析[J];环境化学;2014年07期
7 刘明;张爱滨;廖永杰;范德江;;渤海中部油气开采区沉积物中石油烃环境质量[J];海洋环境科学;2015年01期
8 陈辉伦;;石油污染浅层含水层的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5年01期
9 陈财珍;林静;许贻斌;罗冬莲;钟硕良;;福建省东山湾海洋生态环境中石油烃类分布特征与评价[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年10期
10 王江涛;李雪莲;赵卫红;赫旭;;胶州湾石油烃的含量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培艳;滩涂贝类—文蛤产地环境中主要环境因子的分布特征[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2 贺勇;淮河中下游底泥多环芳烃污染性状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
3 况敬静;安徽省淮河流域底泥中PAHs污染性状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7年
4 富丽锟;沉积物对重质燃料油的吸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方倩;东海主要化学污染物来源和近30年排海通量变化规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麻寒娜;活性炭纤维—固相微萃取技术检测海洋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7 彭丹祺;海洋环境有机污染物快速检测技术[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侯晓辉;广州市三条重污染河涌底泥中主要污染物的垂直分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程凤莲;基于系列生物标志物的北部湾潮间带底栖环境质量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朱云海;宁波市滩涂养殖贝类农药残留与石油烃污染及其安全性评价[D];宁波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杜完成,何悦强;南海东北部海区底质石油含量分布特征[J];海洋环境科学;1986年02期
2 王静芳,孙茜;沉积物干样石油烃类总量测定中几种前处理方法的比较[J];海洋环境科学;1989年03期
3 韩保新,郭振仁,李开苏,董林,谭卫广,朱俊怀;澳门周围水域水污染状况及水环境容量利用[J];海洋环境科学;1993年01期
4 田向平;珠江河口伶仃洋最大混浊带研究[J];热带海洋;1986年02期
5 陈子q,
本文编号:15401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540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