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水体铁形态电分析方法研究
本文选题:铁 切入点:形态分析 出处:《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铁是海洋生态体系中有机生物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海水中的痕量铁是限制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其形态和有效性与海洋浮游动植物的吸收有密切关系,因此铁在海洋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及时、快速、准确地进行海水中铁的形态分析是目前海洋环境科学中的难点和热点。目前,国际上已发展了多种检测海水中痕量铁的方法,例如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光光度法等。但这些方法大都存在仪器设备昂贵、操作复杂、分析测试及维护费用高等缺点,无法进行现场检测,且无法进行形态分析。电化学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测试费用低、携带方便、灵敏度高、可现场分析等优点,在痕量铁的检测和铁形态分析方面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电极材料是电化学传感器的核心部件,直接决定分析检测性能。本文基于不同的电极材料,发展了一系列用于痕量铁和铁形态分析的电化学方法,并对Fe~(3+/2+)和Fe(Ⅱ)-2,2’-联吡啶络合物的电极反应机理进行了系统理论探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还原氧化石墨烯/亚甲基蓝/纳米金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用于Fe(Ⅲ)的检测。基于还原氧化石墨烯和亚甲基蓝作为基底材料,原位、自催化合成了还原氧化石墨烯/亚甲基蓝/纳米金复合材料。该新型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极对Fe(Ⅲ)有很好的响应,电极反应受吸附控制且是准可逆反应,线性范围为0.3~100μM,检出限为15 n M,已成功应用于实际海水和河水中溶解态总铁的检测。2.纳米碳化钛/全氟磺酸修饰玻碳电极用于Fe(Ⅲ)的检测。纳米碳化钛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和催化性能,能够加快电子传递速率。全氟磺酸作为一种阳离子交换膜,不仅能够快速在电极表面成膜,而且可以为Fe(Ⅲ)的吸附提供位点。基于纳米碳化钛和全氟磺酸的协同作用,以及H_2O_2的催化氧化作用,该方法对Fe(Ⅲ)有很好的检测灵敏度。方法线性范围为0.07~70μM,检出限为7.2n M,已成功应用于实际海水和河水中溶解态总铁的测定。3.锡铋合金电极吸附阴极溶出伏安法灵敏检测Fe(Ⅲ)。新型锡铋合金电极环境友好,与汞电极电化学性能相似且优于铋膜修饰电极,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电极材料。实验以锡铋合金电极作为工作电极,引入Fe(Ⅲ)的络合剂1-(2-吡啶偶氮)-2-萘酚(PAN)提高检测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在-0.3 V富集电位,60 s富集时间下,此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900 n M,检出限为0.2 n M。此外,该方法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已成功应用于实际近岸海水和河水中溶解态总铁的检测。4.纳米碳化钛-全氟磺酸/铂纳米花修饰玻碳电极用于Fe(Ⅱ)的检测。实验以立方体结构的纳米碳化钛作为电沉积三维立体铂纳米花的基底。全氟磺酸的存在有助于将纳米碳化钛固定在电极表面,并能降低铂纳米花在电沉积过程中的成核速率,使花形更饱满,活性位点更多。基于纳米碳化钛和全氟磺酸的协同作用,结合铂纳米花的催化作用,该体系对Fe(Ⅱ)-2,2’-联吡啶络合物的氧化电流具有很好的响应,且该反应是一个可逆过程。方法采用吸附阳极溶出伏安法,在-0.1 V富集电位,60 s富集时间下,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 n M~6μM,最低能够检测到的Fe(Ⅱ)为0.1 n M,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实际近岸海水和河水样品中Fe(Ⅱ)的检测。5.Fe~(3+/2+)的电极反应过程研究。实验运用常规直流电(DC)循环伏安法对Fe~(3+/2+)在不同电解质中(盐酸、双(三氟甲烷磺酰基)酰亚胺、高氯酸、硅钨酸)和不同电极上(玻碳电极、硼掺杂金刚石电极)的电极反应过程进行了系统地理论探究。实验结果表明,扩散系数D与电解质溶液阴离子半径呈反比。在硼掺杂金刚石电极上的电极反应速率k0小于在玻碳电极上的k0,且k0受电解质溶液离子配对的影响。根据可逆电位的比较,双(三氟甲烷磺酰基)酰亚胺被认为是比通常使用的高氯酸更为适用于得出可信k0的电解质溶液。超灵敏大振幅傅里叶变换交流电伏安法(FTACV)受背景电流影响很小,被用来研究Fe~(3+/2+)在双(三氟甲烷磺酰基)酰亚胺和硅钨酸中和在玻碳电极上的电极反应过程,以及硼掺杂金刚石电极表面的结构异质性对Fe~(3+/2+)在硅钨酸中的电极反应动力学的影响。6.Fe(Ⅱ)-2,2’-联吡啶络合物的电子转移反应研究。实验运用常规直流电(DC)循环伏安法和超灵敏大振幅傅里叶变换交流电伏安法(FTACV)对2,2’-联吡啶(Bp)与二价铁形成的Fe(Ⅱ)-Bp络合物在不同电极(玻碳电极、硼掺杂金刚石电极、铂电极、金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的探究。实验结果表明,Fe(Ⅱ)-Bp在不同电极上均为单电子转移过程,且受扩散控制。Fe(Ⅱ)-Bp在电极表面遵循的是外层传质过程,电极反应速率较快,与玻碳电极和金属电极相比,硼掺杂金刚石电极上获得的k0最低,这可能与电极的电子态密度有关。此外,实验还给出了2,2’-联吡啶可以用于在含有二价铁和三价铁的溶液中检测二价铁的电化学依据。7.近岸海水中不同形态铁的检测分析研究。实验基于催化吸附阴极溶出伏安法以及不同的预处理方法,采用2,3-二羟基萘作为三价铁络合剂,在采样过程中加入二价铁的特异性络合剂2,2’-联吡啶掩蔽活性二价铁,并在测试过程中加入催化剂KBr O3以大幅度提高检测灵敏度,实现了烟台近岸海水中总活性铁、活性三价铁、活性二价铁、溶解态总铁以及有机络合态铁五种形态铁的检测。该方法已成功用于烟台近岸海水连续5天(每隔一天采一次样)的检测。此外,实验对2017年2月和3月烟台四十里湾溶解态总铁的浓度及其形态分布进行了研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57.1;P73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桂芬,朴元哲,毕淑云,朴香喜,邸景森;VA霉灵在玻碳电极上的吸附伏安行为及其痕量测定的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2 顾海鹰;维生素B_2在电化学预处理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痕量测定[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3 刘娜,胡效亚,王赤贞胤,郭荣;纳米修饰玻碳电极阳极示差脉冲伏安法测定盐酸异丙嗪[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4 王元红;顾海鹰;;用电化学预处理玻碳电极直接测定痕量间羟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5 孙元喜;龚晓丽;周谷珍;;青霉素钠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张文保;凡素华;武海;崔玉民;;新亚甲蓝修饰玻碳电极测定过氧化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7 熊健;李容;何晓英;;双酚A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8 朴元哲,朴承允;呋喃苯胺酸在玻碳电极上的伏安行为及其测定[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9 张海建;罗流丰;金君世;刘彦明;杨国程;;4-羧基苯基共价修饰玻碳电极检测药物分子[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10 王桂芬;李海南;刘英红;毕淑云;李春哲;;盐酸曲马多在玻碳电极上的伏安行为及测定[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静;黄燕生;邵会波;;三种氨基酸化学修饰玻碳电极表面荷电性质的比较[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2 韩晓霞;高作宁;;生理介质中硝普钠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电分析方法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3 杨阿喜;金根娣;葛纪龙;;汞膜修饰玻碳电极测定文法拉新的研究[A];2008年《药物分析杂志》第三届普析通用杯论文集[C];2008年
4 韩金土;;一步电沉积纳米铜/石墨烯/壳聚糖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测定邻苯二酚[A];河南省化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黄金桃;杨昌柱;钱功明;张敬东;濮文虹;黄建;;半胱氨酸在纳米铂直接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A];第四届海峡两岸分析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钟琴;辜敏;;MPS/PEG/Cl~-作用下铜在玻碳电极上的电结晶过程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曾冬梅;姜艳霞;孙世刚;;玻碳电极电化学原位FTIR光谱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杨冬伟;刘慧宏;;桑色素在单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A];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第十一届分析化学专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常燕;乔洁;上官灵芝;董川;;过氧化氢在多壁碳纳米管—氢氧化镍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分析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唐鹏鹏;柳闽生;陆可珂;刘正玉;陈炼;;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直接测定BPA[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明月;海岸带水体铁形态电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迎亚;离子液体中电沉积Ni-La合金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杰;离子液体[BMIM][TfO]中铜、铟和镓电沉积行为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曹婷婷;氨化玻碳电极电化学传感及其电催化机理探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陈丽娜;一些Bcl-2家族蛋白的免标记检测[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席敏;基于氨化玻碳电极的酚类化合物电化学传感应用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金威韬;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及其在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7 孙淑红;ZIF-8、纳米金及PVP-石墨烯修饰的玻碳电极对沙丁胺醇的检测[D];辽宁师范大学;2016年
8 陈静;氨基酸化学修饰玻碳电极表面荷电性质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姚继开;玻碳电极上赖氨酸单层膜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质[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胡坤;电化学活化玻碳电极及其在电分析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752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575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