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悬链线立管触地区管-土相互作用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钢悬链线立管 切入点:模型试验 出处:《中国造船》2016年02期
【摘要】:为研究浮体运动、海床刚度对立管顶端张力和触地区动力响应的影响,开发了一套小比尺钢悬链线立管(Steel Catenary Riser,SCR)整体分析试验装置。以实际工作水深为900m的一根SCR为研究对象,模型缩尺为1:435。用异步电机在水平、竖向和转动方向施加位移,幅值为?50mm;模型管材料为硅胶,其顶端自由悬挂在位移施加端,相当于铰接;在触地区选择不同刚度的湿泡沫、干泡沫和玻璃模拟海床。通过试验得到立管触地区的运动响应和顶端张力的时程曲线。与Orcaflex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吻合得较好。结果表明:激励运动的方向对立管触地区的运动幅值和顶张力的影响不大,而运动频率与海床刚度对它们的影响较大。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floating body mo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seabed stiffness on the top tension of pipe and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contact area, a set of overall analysis and test device for steel Catenary catenary riser with small scale steel catenary is developed. A SCR with actual working depth of 900m is taken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he model scale is 1: 435.The displacement of the asynchronous motor is applied in horizontal, vertical and rotational directions, the amplitude of which is? 50mm; the model tube is made of silica gel, the top of which is suspended freely at the displacement application end, which is equivalent to hinged; the wet foam of different stiffness is chosen in the contact area, Dry foam and glass simulated seabed. The time history curves of motion response and top tension of the riser contact area are obtained by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calculated by Orcaflex.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rection of excitation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amplitude of motion and the top tension in the contact area, but the frequency of motion and the stiffness of seabed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m.
【作者单位】: 浙江海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浙江省近海海洋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
【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Y15D060005,LZ15E090001,LY15E090007) 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2015R411019)
【分类号】:P75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法利;董晓林;邢春雷;左达晟;朱丙波;肖吉哲;;考虑内流的海洋立管动力特性和动力响应的实验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7年S1期
2 高云;宗智;周力;吴宗铎;曹静;;钢悬链式立管的浪致疲劳[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3 康庄;贾鲁生;孙丽萍;冯玮;;深水塔式立管顶部浮力筒设计分析方法[J];中国造船;2011年04期
4 甘锡林,赵成溥;引水立管强度研究[J];海洋工程;1992年01期
5 高云;周力;宗智;曹静;;平台涡激运动造成的立管疲劳损伤研究[J];中国海洋平台;2009年05期
6 郭海燕;张文冬;李效民;;关于海洋立管设计标准中内流作用的分析与探讨[J];海洋工程;2010年02期
7 陈昌松;薛鸿祥;唐文勇;胡志强;;灾害性海洋环境下深水立管结构可靠性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康庄;贾鲁生;孙丽萍;沙勇;张恩勇;曹静;;塔式集束立管安装方案研究[J];中国海洋平台;2011年02期
9 周灿丰;焦向东;曹静;沙勇;;深水立管锥形应力节点选型设计研究[J];中国造船;2011年S1期
10 康庄;孙丽萍;沙勇;冯玮;曹静;贾旭;;塔式立管的国内外工程应用现状[J];船海工程;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丽萍;齐博;;塔式立管拖航分析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11年
2 胡知辉;段梦兰;曹静;陈景皓;段庆全;;深水立管监测技术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11年
3 孙丽萍;聂武;;海洋立管的静稳定分析[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4年
4 李丽娜;段梦兰;陈邦敏;;新型深水立管安装机具设计及试验研究[A];2013年中国海洋工程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孟庆飞;黄维平;;深水钢悬链线立管S形铺设局部分析方法[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11年
6 李伟;段梦兰;曹静;沙勇;李光銮;;深水钢悬链线立管触地区振动响应动力特性[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11年
7 魏东泽;黄维平;;深水刚性立管与弹性立管涡激振动分析[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11年
8 李敢;黄小平;崔维成;;钢悬链线立管涡激疲劳损伤敏感参数研究[A];纪念徐秉汉院士船舶与海洋结构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刘秀全;陈国明;畅元江;鞠少栋;;海洋油气立管疲劳试验方法[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3分会场-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曹静;夏秋玲;;立管完整性管理分析[A];2007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日曦;深水钢质立管弯曲抑制装置的关键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2 高云;钢悬链式立管疲劳损伤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刘娟;考虑刚体摆动的钢悬链式立管出平面运动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王盛炜;海洋自由立管重入井的运动策略优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5 张杰;深海立管参激—涡激联合振动与疲劳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6 吴学敏;考虑大变形的深水立管涡激振动非线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7 林琳;绕圆柱湍流场发展及立管涡激振动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8 邓瑞;海洋立管系统的应力磁测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张莉;深海立管内孤立波作用的动力特性及动力响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0 张永波;深海输液立管涡激振动预报及抑振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承龙;内波场中海洋立管动力响应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2 黄鸿;基于顶张紧式立管干涉分析的多目标优化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陈云水;深水立管碰撞的有限元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上官丽红;深水钢悬链式立管S型铺设方法分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潘子龙;海洋立管与管线的碰扰问题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6 邵卫东;深海顶张力立管参激—涡激耦合动力响应分析[D];天津大学;2012年
7 崔洋洋;串列布设立管干涉问题流固耦合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8 王在刚;海洋立管流固耦合动力特性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9 曹鑫;海洋立管缺陷与结构易损区域分析及安全评估[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10 潘佳;深水立管涡激振动响应和疲劳损伤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949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694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