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海底沉积物声学测试装置的自动加压系统设计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1 10:12

  本文选题:海底沉积物 切入点:自动加压 出处:《广东工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国防军事对海洋利用的不断加深,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研究已经成为当前一门重要的课题之一。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研究主要以实验室测量法为主,实验室测量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可以重复获得大量实验数据等优点。但是,由于在实验室对海底沉积物进行声学特性研究,海底沉积物脱离海底环境,研究表明,海底沉积物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环境下会表现出不同的声学特性,因此,实验室测量法存在一定的误差。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测试装置的自动加压控制系统模拟了海底的压力环境,对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动加压控制系统是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测试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模拟海洋深度3000米内的压力环境。在上位机vb控制软件上输入目标压力等参数后点击自动加压按钮,自动加压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加压、保压等功能,压力控制精度达到0.1MpPa,在保压过程中稳态误差小于2%。自动加压控制系统可以大大减轻了实验人员的体力劳动,为专心做实验研究提供了保证和方便。本文主要内容有:1、分析海底沉积物声学测量实验对海底压力模拟的要求,提出自动加压控制系统的技术指标和总体设计方案;2、分析自动加压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建立了自动加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基于simulink软件进行模型仿真分析;3、设计了自动加压控制系统的硬件与软件;4、对自动加压控制系统进行调试。本课题主要是利用三相永磁交流伺服电机作为动力元件,在上位机vb控制软件的控制下,实现压力舱的压力自动控制。三相永磁交流伺服电机是现代工业自动化的一个重要执行装置,把三相永磁交流伺服电机应用在实验设备上,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实现压力自动控制,让实验设备操作更加智能化,人性化。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arine resources, the defense and military use of the ocean has deepened. The study of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of seabed sediment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s. The study of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of seabed sediments is mainly based on laboratory measurement, which is simple to operate and low in cost. It is possible to obtain a large amount of experimental data repeatedly. However, since the acoustic properties of seabed sediments are studied in the laboratory, the seabed sediments are isolated from the seabed environment. Seafloor sediments exhibit different acoustic propertie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There is a certain error in the laboratory measurement method. The pressure environment of the seabed is simulated by the automatic pressure control system of the underwater sediment acoustics test devic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of seafloor sediments. The automatic pressure contro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sting device for the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of seabed sediments. It can simulate the pressure environment within 3000 meters of ocean depth. The automatic pressurization control system can realize the functions of automatic pressurization and keeping pressure, after entering the parameters such as target pressure on the upper computer vb control software and clicking on the automatic pressurization button. The accuracy of pressure control is 0.1 MPA, and the steady-state error is less than 2 in the process of keeping pressure. The automatic pressure control system can greatly reduce the manual labor of the experimenter. It provides a guarantee and convenience for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1, analyzing the requirements of seabed pressure simulation for the acoustic measurement experiment of submarine sediment. The technical index and the overall design scheme of the automatic pressurization control system are put forward. The structure of the automatic pressurizing control system is analyzed, and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automatic pressurization control system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model simulation analysis of simulink software,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of the automatic pressurization control system are designed to debug the automatic pressurization control system. This paper mainly uses the three-phase permanent magnet AC servo motor as the power element. Under the control of vb control software of upper computer, the pressure chamber can be controlled automatically. Three-phase permanent magnet AC servo motor is an important executive device of modern industrial automation, and the three-phase permanent magnet AC servo motor is applied to the experimental equipment.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control unit, the automatic control of the pressure is realized, which makes the oper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equipment more intelligent and humanized.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733.2;P736.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博,李赶先,张福生,黄韶健;南海南部海域海底沉积物弹性性质及其分布[J];热带海洋学报;2005年03期

2 王琪;刘雁春;崔高嵩;金绍华;;关于海底沉积物声特性实验室直接测量方法的探讨[J];海洋技术;2007年04期

3 周建平;陶春辉;何拥华;顾春华;张金辉;;超声无损检测技术在海底沉积物调查中的应用[J];海洋技术;2007年04期

4 邹大鹏;吴百海;卢博;张文凡;陈飞燕;;海底沉积物声学物理力学性质聚类分析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08年05期

5 邹大鹏;吴百海;卢博;曾洁莹;刘强;龙建军;;海底沉积物声速实验室测量结果校正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08年01期

6 罗忠辉;卢博;;海底沉积物弹性参数计算方法及误差分析[J];海洋技术;2008年03期

7 邹大鹏;吴百海;卢博;曾洁莹;陈飞燕;;海底沉积物声学测量中频谱分析方法应用研究[J];声学技术;2009年01期

8 曾洁莹;邹大鹏;吴百海;张文凡;;基于小波变换选择的海底沉积物声速分析技术[J];海洋技术;2009年02期

9 贺行良;朱志刚;张媛媛;;海底沉积物酸解烃分析方法[J];物探与化探;2011年06期

10 王方旗;亓发庆;姚菁;胡光海;董立峰;陶常飞;;基于时间平均的海底沉积物声速预测[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梅;胡长青;;基于声学参数反演的海底沉积物分类研究[A];2009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交流暨水声学分会换届改选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卢博;张福生;黄韶健;李赶先;;黄海和东海大陆架海底沉积物声学物理特性之比较[A];中国声学学会2002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卢博;李赶先;黄韶健;;在轴向应力应变下海底沉积物声速及其响应[A];2004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卢博;李赶先;黄韶健;;在轴向应力应变下海底沉积物声速及其响应[A];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卢博;李赶先;黄韶健;;在轴向应力应变下海底沉积物声速及其响应[A];第七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上册)[C];2005年

6 邹大鹏;吴百海;卢博;曾洁莹;吴锦虹;刘强;龙建军;;频谱分析在海底沉积物声学测量中的应用[A];2007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卢博;黄韶健;李赶先;张福生;刘强;;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区海底沉积物声学物理性质[A];2005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李红星;陶春辉;刘财;顾春华;周建平;;多频海底声学原位测试信号消除干扰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孟祥梅;刘保华;阚光明;李官保;;南黄海中西部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11年

10 郭常升;吴时国;;海底浅层沉积物声学分类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崔静;我国首获北纬82度海底沉积物岩心[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2 记者 毛黎;二氧化碳有了新“克星”[N];科技日报;2009年

3 王怡;太平洋海底沉积物中发现古真菌[N];科技日报;2012年

4 周怀龙;深海泥:地球环境记录薄[N];中国海洋报;2013年

5 记者 张建松;考察队深海“挖泥巴”,生物学家探“龙宫”[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6 特派记者 汪涛;“蛟龙”号今日将进行第59次下潜[N];中国海洋报;2013年

7 本报特派记者 周怀龙;深海泥:地球环境记录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8 辛华;我国首获北纬82度海底沉积物岩心[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9 记者 袁于飞;“蛟龙”再闯南海冷泉区[N];光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陶春辉;海底沉积物声学原位测试和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继周;低碳钢在海底沉积物中的腐蚀行为[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2 陈少伟;海底沉积物声学测试装置的自动加压系统设计和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年

3 朱艳;声学方法海底沉积物类型分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4 陈聪;基于三轴试验的海底沉积物声速与物理和力学性质关系的实验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年

5 洪刚;南海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的温度影响性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6 王卫伟;海底沉积物声学参数的相对量测量的新方法与技术[D];广东工业大学;2013年

7 符东;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小距离测量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

8 董全财;海底沉积物小尺度声场超声探针检测实验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9 吕妙莉;基于LabVIEW的海底沉积物超声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D];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

10 曾洁莹;海底沉积物超声测量的温度影响性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951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6951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d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