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极海冰时空变化分析及信息系统构建
本文选题:海冰密集度 + 海冰范围 ; 参考:《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南北极海冰作为巨大的冷源,具有高反照率,是影响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南北极因地理环境不同,海冰的年际和季节变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研究极区海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相关环境要素间的相关性,对我国南北极科考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预报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南极和北极地区作为研究区域,收集和整理1979-2015年的逐日海冰遥感数据。利用IDL编程进行均值处理、密集度分级配色、海冰范围参数提取和距平处理等,得到海冰密集度和海冰范围参数。利用处理得到的海冰密集度数据,对海冰密集度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利用处理得到的海冰范围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法分析海冰范围变化规律。结合1989-2015年的逐日海温、气温数据,利用线性和非线性相关性分析方法进行海冰范围与海温、气温间的相关性和滞后性研究。基于北极考察走航海温、气温数据,以楚科奇海为例,采用制图分析方法分析了海冰边缘线上的海温和气温变化的影响因素。基于海冰密集度和范围数据,利用WebGIS技术建立了极地海冰信息系统。主要的研究成果与结论如下:(1)1979-2015年,北极海冰范围呈现减少的趋势,平均每年减少5.25×104km2,夏季减少趋势明显,冬季减少趋势弱。北极海冰范围最小值比最大值的减少趋势明显。密集度在91-100%区间的海冰最多,减少趋势最明显。北极海冰的冻结和融化主要发生在各边缘海,北极海冰具有融化快、冻结快的特征。(2)1979-2015年,南极海冰范围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平均每年增加2.28×104km2,增加趋势最强的是5月,最弱的是11月。南极海冰密集度由南向北逐渐减小,海冰密集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南极大陆沿岸。南极海冰具有融化快、冻结慢的特征。(3)1989-2015年,北极年平均海冰范围、海温和气温三者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南北极海冰范围的变化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其中北极海冰范围变化相对于海温变化滞后17天,相对于气温变化滞后47-48天;南极海冰范围变化相对于海温变化滞后12天。(4)首次构建了极地海冰信息系统,提高了海冰变化分析效率和海冰现报效率。利用该系统可以分析海冰逐日变化趋势,可以为中国极地考察船在极地冰区航行提供海冰服务。
[Abstract]:As a huge cold source, Arctic sea ice has high albedo, which is a key factor affecting glob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change.The annu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sea ice vary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Arctic and the South due to their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Therefore, the study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ea ice in polar region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relate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ediction of China's Arctic and Arctic scientific activities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In this paper, the Antarctic and Arctic regions are selected as study areas to collect and collate daily sea ice remote sensing data from 1979 to 2015.Using IDL programming to deal with the mean value, the density of the sea ice and the parameters of the sea ice range are obtained by the gradation of color matching, the extraction of the parameters of the sea ice range and the processing of the sea ice anomaly, etc.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a ice concentration a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by using the sea ice density data.The variation of sea ice range is analyzed by linear regression method using the sea ice range data.Based on the daily SST and temperature data from 1989 to 2015, linear and nonlinear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and lag between sea ice range and SST and temperature.Based on the sea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data of Arctic explor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ea temperature change on the edge of sea ice by means of cartographic analysis method, taking the Chukchi Sea as an example.Based on the data of sea ice concentration and range, the polar sea ice information system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WebGIS technology.The main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from 1979 to 2015, the range of Arctic sea ice decreased, with an average annual decrease of 5.25 脳 10 ~ 4 km ~ (2). The trend of decrease was obvious in summer and weak in winter.The decrease trend of the minimum value ratio to the maximum value of Arctic sea ice range is obvious.In the range of 91-100%, the sea ice density is the most, and the decreasing trend is the most obvious.The freezing and melting of Arctic sea ice mainly occur in the marginal seas. The Arctic sea ic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st melting and fast freezing. From 1979 to 2015, the range of Antarctic sea ice increased slowly, with an average annual increase of 2.28 脳 10 4 km2, and the strongest trend was in May.The weakest is November.The Antarctic sea ice density decreases gradually from south to north, and the high sea ice concentration region mainly concentrates on the Antarctic continental coast.Antarctic sea ic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st melting and slow freezing.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mong the Arctic annual mean sea ice range, sea temperature and sea temperature from 1989 to 2015.The variation of the range of sea ice in the Arctic and South Pole is obviously lagging behind. The variation of the range of the sea ice in the Arctic lags behind the variation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by 17 days and 47-48 days relative to the change of temperature.The polar sea ice information system is constructed for the first time, which improves the analysis efficiency of sea ice change and the reporting efficiency of sea ice.The system can be used to analyze the trend of daily variation of sea ice and to provide sea ice service for Chinese polar research vessels sailing in polar ice regions.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731.15;P71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士青;“工程海冰”新观点,“渤海海冰”添特色──《工程海冰学概论》简评[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0年02期
2 康建成;海冰及海冰与海洋、大气、生物圈国际会议[J];极地研究;2000年03期
3 季顺迎,岳前进,姚征;渤海海冰动力学中的粘弹塑性本构模型[J];水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4 康建成;第17届鄂霍次克海和海冰国际研讨会[J];极地研究;2002年01期
5 ;白色灾害——海冰[J];甘肃科技纵横;2002年06期
6 康建成,孙波,孙俊英,孟广琳,GOTO-AZUMA Kumiko,张小伟;北极楚科奇海海冰特征研究——以1999年夏季为例[J];冰川冻土;2002年02期
7 邓冰,佟凯,张学宏,刘金芳;渤、黄海海冰的变化和预报结果分析[J];海洋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8 高振会,杨建强,费立淑;分形分析方法在海冰趋势预测中的应用[J];海洋通报;2003年04期
9 王学忠,孙照渤,胡邦辉;近年来国外海冰模式发展的回顾[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肖培弘;海冰,可怕的破坏力[J];海洋世界;200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井学;李鑫;席颖;李丙瑞;;雷达技术在极地海冰厚度探测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武皓微;庞永杰;;海冰的危害及其淡化利用[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11年
3 孙波;何茂兵;康建成;温家洪;李院生;;探地雷达对北冰洋海冰的探测与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帮兵;孙波;田钢;郭井学;张向培;;三维雷达方法探测北极夏季海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郭井学;孙波;;电磁感应方法在波西尼亚湾海冰厚度探测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刚;季顺迎;吕和祥;岳前进;;海冰的广义双剪粘弹塑性本构模型[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6(11)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11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吴辉碇;;海冰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8 李彦青;苏洁;汪洋;郭晓葭;翟梦茜;;渤海海冰距离侯平均时间序列构建与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9 周琳琳;康建成;益建芳;张小伟;;被动微波遥感与南极海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周凯;;基于机载多传感器系统的海冰航空遥测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洁;海冰不期而至[N];中国气象报;2010年
2 记者 冯君 王晨;渤海海冰范围比常年平均偏大2.1倍[N];中国气象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张一玲;科学利用海冰资源 淡化研究取得进展[N];中国海洋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郑杨;海冰预警:科技大显身手[N];经济日报;2010年
5 海贝;走近海冰[N];中国渔业报;2010年
6 记者 闫平;海冰淡化离我们还有多远[N];经济参考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丁雷;海冰——变害为利正当时[N];大连日报;2010年
8 记者 李大庆;我首创利用海冰水灌溉农田[N];科技日报;2005年
9 本报特派记者 陈瑜;“行走”海冰上[N];科技日报;2010年
10 通讯员 谢盼 张博;河北:海冰融化影响水产养殖[N];中国气象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顺迎;渤海海冰数值模拟及其工程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2 张晰;极化SAR渤海海冰厚度探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王杭州;海冰基太阳辐照度剖面自动监测及校正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赵宝刚;渤海辽东湾冰区工程点雷达海冰监测和预报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5 王瑞学;海冰动力学数值模拟及波浪与海冰相互作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春花;海冰在潮汐和波浪作用下的断裂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7 纪永刚;基于微波图像的辽东湾海冰典型要素信息提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8 卢鹏;基于图像分析的海冰几何参数和拖曳系数参数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9 郭井学;基于电磁感应理论的极地海冰厚度探测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李涛;北极快速变化条件下海冰吸收太阳辐射能的光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树刚;夏季北冰洋海冰融化过程中能量分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张蕊;北极夏季海冰表面融池形态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宋艳平;极区油船与冰碰撞的非线性有限元仿真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4 刘立剑;基于C波段PolSAR的多特征融合的海冰厚度反演[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5 李明广;夏季南极普里兹湾海冰及其光学特征观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马珊珊;基于图像处理的GOCI卫星海冰漂移监测技术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7 吴青;基于GOCI卫星的渤海海冰漂移监测[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8 沈杨;结合MRF与v-SVM的SAR海冰图像分类[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9 刘灿俊;结合相干斑抑制和区域生长的SAR海冰图像MRF分割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10 昂安;带有区域分裂自适应细化过程的SAR海冰图像分割[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362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736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