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SO及其组合模态对中国东部各季节降水的影响
本文选题:ENSO模态 + ENSO组合模态 ; 参考:《气象学报》2016年03期
【摘要】:近期的研究发现,热带太平洋低层大气存在两种主要模态,即经向对称ENSO模态和ENSO与海表温度(SST)年循环相互作用产生的经向反对称组合模态。主要探讨了这两种不同ENSO模态对中国东部各季节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年秋季,中国西南、长江及华南大部分区域呈现显著正降水异常;冬季,正降水异常范围扩大,覆盖华南、华东及华北东南部地区。这两个季节的异常降水都主要受ENSO模态的影响。与ENSO模态相关的正异常海温局地强迫导致120°E以西出现反气旋性环流,其西北侧增强的西南暖湿气流使得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增多。次年春季,从中国华南延伸到东北出现正的异常降水,主要是ENSO组合模态的贡献。因为次年春季热带太平洋地区ENSO模态信号只局限于赤道地区,并没有对中国东部降水有显著的影响,而ENSO与海温年循环相互作用的组合模态使得与ENSO相关的赤道大气异常可以扩展到赤道以外地区。ENSO组合模态对中国降水异常有重要影响,在今后的研究和短期预测中需引起重视。
[Abstract]:Recent studies show that there are two main modes in the lower tropical Pacific atmosphere: meridional symmetric ENSO mode and meridional antisymmetric combined mode produced by the annual cycle interaction between ENSO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The effects of these two different ENSO modes on the precipitation in different seasons in eastern China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positive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in most areas of Southwest China, Yangtze River and South China in the autumn of El Nino year, and the range of positive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in winter is enlarged to cover South China, East China and Southeast North China. The anomalous precipitation in both seasons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ENSO mode. The local forcing of positive anomalous SST associated with the ENSO mode results in an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west of 120 掳E, and the increased southwest warm and humid air flow in the north and west makes the precipitation increase in the eastern part of China. In the spring of the following year, positive anomalous precipitation occurred from South China to northeast China, mainly contributed by ENSO combined mode. Because the ENSO modal signal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region is confined to the equatorial region in the following spring, it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recipitation in eastern China. The combined mode of ENSO and SST annual cycle interaction makes the equatorial atmospheric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ENSO can be extended beyond the equator to influence the precipitation anomaly in China, which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in the future research and short-term prediction.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2CB417403)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506013,GYHY201406022) 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CXZZ13_0505)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项目
【分类号】:P426.6;P7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荣辉,张人禾,张庆云;The 1997/ 98 ENSO Cycle and Its Impact on Summer Climate Anomalies in East Asia[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0年03期
2 许武成;王文;马劲松;徐邓耀;;1951-2007年的ENSO事件及其特征值[J];自然灾害学报;2009年04期
3 王小玲;宋文玲;;STUDIES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SO AND LANDFALLING TROPICAL CYCLONES IN CHINA[J];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2010年02期
4 刘科峰;张军;陈奕德;李向军;;基于小波分解和支持向量机的ENSO预测试验[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5 任福民;袁媛;孙丞虎;曹璐;;近30年ENSO研究进展回顾[J];气象科技进展;2012年03期
6 曹璐;孙丞虎;任福民;袁媛;江静;;一种综合监测两类不同分布类型ENSO事件指标的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13年01期
7 徐建军,朱乾根,周铁汉;Monsoon Circulation Related to ENSO Phase-Locking[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1998年02期
8 吴秋霞,倪允琪;WIND STRESS ANOMALY MODEL ON ENSO TIME SCALES IN COMPLEX MODELS[J];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1998年01期
9 江志红,丁裕国,翟盘茂;A GENERALIZED CANONICAL MIXED REGRESSION MODEL FOR ENSO PREDICTION WITH ITS EXPELMENT[J];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1999年02期
10 陈乾金,赵振国,王丽华;夏季长江中下游冷热、旱涝和东部近海台风活动及其与ENSO关系的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璐;孙丞虎;任福民;袁媛;江静;;一种综合监测两类不同分布类型ENSO事件指标的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2 曹璐;孙丞虎;任福民;袁媛;江静;;两类ENSO事件监测指标的研究[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李熠;杨修群;;年际尺度北太平洋副高对ENSO事件的触发作用[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预测与公共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杨庆萍;王苏;高中卫;郑扬;;ENSO事件与洪泽湖月进湖水量关系[A];第二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何凤翩;陈红梅;郑选军;;绍兴市夏季温度与ENSO的年际及年代际相关分析[A];平安浙江气象保障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董兆俊;;ENSO事件非平稳性和复杂性定量表征研究[A];第八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3年
7 董兆俊;王彦磊;薛彦广;李杰;;ENSO事件非平稳特性检测与定量表征研究[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 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C];2014年
8 ;The ENSO effect on eastern China rainfall in the following early summer[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9 林爱兰;;大气季节内振荡与ENSO关系的进一步研究(英文)[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10 陈锦年;王宏娜;吕心艳;;西太平洋暖池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翟盘茂 赵宗慈;ENSO监测和预测系统[N];中国气象报;2001年
2 通讯员 张培群;冷静看待持续的厄尔尼诺“热”[N];中国气象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进;ENSO对热带太平洋时间平均态的整流效应[D];南京大学;2015年
2 徐康;东部和中部型ENSO模态及其对中国降水影响的差异[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3 康霖;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的时空特征及其与ENSO循环的联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4 王宏娜;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变化及其与ENSO循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5 孙丞虎;ENSO预测中历史资料使用方法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6 宫婷婷;南半球环状模与ENSO的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左金清;AO/NAO与ENSO的联系及其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8 连涛;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的基本类型与成因[D];浙江大学;2014年
9 王天顺;日本海海平面年际变化及其对ENSO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宗海锋;ENSO引起的全球和局地环流异常对梅雨期降水影响过程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璐;两类ENSO事件的监测及大气的响应[D];南京大学;2011年
2 韩文韬;近50年中国冬夏气温对ENSO响应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3 张键;ENSO事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4 赵亚锋;基于延时相关性的我国降水对ENSO事件响应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4年
5 夏冬冬;1920—2000年全球陆地降水与ENSO关系的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6 肖莺;印度洋偶极子与ENSO的关系以及对中国降水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7 王慧;1956-2011年环渤海地区气候的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的相关性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徐小玉;ENSO与青藏高原地表热力关系及所引起的下游效应[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9 王素;四类ENSO事件对东南亚降水异常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5年
10 张灿;ENSO与COWL对全球气温影响分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374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837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