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地区氮收支及湛江湾与南海氮通量估算
本文选题:湛江湾 + 氮收支 ; 参考:《广东海洋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湛江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地区;受季风和海洋的影响,具有气温高、夏季长、无寒冬、湿度大、雨量足、风力小,但季风明显等气候特征。湛江湾是内湾;湾顶有遂溪河、沿岸有流经市区的小河小溪注入;湾内规划建有港口、码头、锚地及海水养殖功能区;湾口与南海西北部开放海域沟通。因此,湛江湾海域物质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平衡情况较为复杂。本文选取湛江地区作为研究区,从氮素的角度,建立区域氮收支模型,探讨2002-2013年12年间,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增长的背景下湛江地区氮素的来源去向、收支演变、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效应;并进一步利用陆海相互作用(LOICZ)物质通量单箱模型,研究小尺度地区氮收支及小径流量河流影响下的湛江湾水体同外部开放海域的氮营养盐通量;以期明确湛江地区和湛江湾海域的氮素源汇及循环过程,为科学评价、防控区域性氮素污染提供依据。本文研究结论如下:湛江地区2002-2013年氮输入总量在35 444.03-40 466.69 t之间。最大的氮源是化肥氮,之后依次为人畜排泄物氮、大气沉降氮、农田固氮、作物残体氮和工业废水氮。历年氮负荷范围在210.10-277.17 kg·hm~(-2)·yr~(-1)之间,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湛江地区的氮负荷高于北江流域、珠江三角洲地区,但低于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氮负荷增加了氮流失的风险。氮输出总量在2002-2006年由30 546.14 t上升至35 541.68 t,2007年开始下降,2008年之后波动不大,趋于稳定。每年各输出途径贡献相对稳定,其中水体输出氮量最多,第二大途径是反硝化作用,氨氮挥发和作物收获输出量远小于前两者。氮素的年盈余量在3 730.22-6 865.9 t之间;氮盈余负荷也由2002年的47.03 kg·hm~(-2)·yr~(-1)下降到2013年的23.48kg·hm~(-2)·yr~(-1)。盈余氮储存在区域内的土壤、水体和植被中。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使得湛江市辖区单位面积施肥量居高不下,作物收获氮/农田施氮量比值低于40%,使得湛江地区面临氮素收支不平衡造成的潜在氮素污染和环境风险。湛江湾系统水余通量VR受径流、降水和蒸发控制。旱季降雨偏少,而流入湛江湾的溪流属于雨洪型,湛江湾水的输入量小于输出量,需要外海补给来维持平衡;雨季输入量大于输出量,湛江湾水体向外海输送。因此,2009年旱、雨季VR表现出不同特征:旱季由南海流入湛江湾;雨季湛江湾向湾外流出。全年VR为-12.149×10~8 m3,由湾内向外海输出。水的交换通量VX会受系统中盐度变化的影响,VR基本不受影响,湛江湾外海域盐度受珠江径流入海后形成的沿岸水和东北季风的影响,湾内海水盐度受外部海域的影响,湾内外形成盐度差。因此,2009年各月份及全年VX数值均比VR大了约1个数量级。2009年DIN各通量中,交换通量VXNX和余通量VRNR在旱、雨季规律一致:旱季湛江湾DIN需要外海补给才能维持平衡,雨季DIN由湾内向外海输送。分析各月份各通量大小发现,径流量相近时,系统中氮的浓度会直接影响氮通量的大小。全年VXNX和VRNR的值分别为-2 708.21×10~8和-260.78×10~8 mmol,湛江湾向外海输送DIN。氮素输入和输出差值ΔDIN在2、5、8、11月分别为-59.02×10~8、864.77×10~8、109.36×10~8和-31.53×10~8 mmol,旱季湛江湾表现为DIN的汇,雨季为源。全年ΔDIN值为2 192.71×10~8 mmol,是DIN的源。2009年湛江地区通过水体和降水输入到湛江湾的氮量是11 890.22 t,湛江湾系统最终流出到南海的氮的大小为3 069.79 t,氮素的输出量/输入量为25.82%,大部分的输入氮会留存在湛江湾系统内。2015年10月和2016年1月VX与VR表现出与2009年一致的规律。DIN交换通量2015年10月为VXNX=-190.60×10~8 mmol,DIN余通量VRNR=-75.57×10~8mmol;2016年1月两者大小分别为-286.50×10~8和-62.54×10~8 mmol;DIN均是流出湛江湾。ΔDIN大小,2015年10月为152.99×10~8 mmol,2016年1月为273.30×10~8 mmol,均为正值。雨季月份,2015年10月与2009年5、8月湛江湾均为DIN的源;而旱季月份,湛江湾由2009年2、11月表现为DIN的汇转变成2016年1月是DIN的源。
[Abstract]:The biological geochemical cycle and the balance of nitrogen in Zhanjiang Bay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 In this paper , we select Zhanjiang area as the research area , and establish regional nitrogen balance and expenditure model in the area of industrialization , urbanizat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in Zhanjiang area . In 2009 , the runoff , precipitation and evaporation control of water in Zhanjiang Bay have been reduced from 47.03 kg 路 hm ~ ( -2 ) 路 yr ~ ( -1 ) to 23.48kg 路 hm ~ ( -2 ) 路 yr ~ ( -1 ) in the region . Most of the input nitrogen will remain in the Zhanjiang Bay system . In October 2015 and January 2016 , VX and VR showed a consistent pattern with 2009 . The DIN exchange flux was - 286.50 脳 10 - 8 and - 62.54 脳 10 - 8 mmol , respectively , in October 2015 .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734;X1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登红 ,毛景文;“峨眉地幔柱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J];矿床地质;2003年04期
2 李兰;堆积煤矸石的城市环境效应[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2年04期
3 谢苗苗;王仰麟;李贵才;常青;吴健生;曾祥坤;;不同城市化阶段景观演变的热环境效应动态——以深圳西部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9年04期
4 乌兰图雅;清代科尔沁的垦殖及其环境效应[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9年S1期
5 刘耀彬;李仁东;;江苏省未来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环境效应的多情景模拟[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2期
6 赵延德;张慧;陈兴鹏;;城市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及作用机理探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7 罗丽英;王丽娜;;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分析[J];经济地理;2009年03期
8 李开红,刘咏,李如忠,钱家忠;城市缺水的环境效应及防治措施[J];安徽地质;2002年02期
9 孙涛,潘世兵,李纪人,邓海鹰;疏勒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及其环境效应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4年04期
10 穆景利;王莹;王菊英;;污染物海洋环境效应阈值推导方法研究进展[J];海洋环境科学;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叶青;胡苏军;葛小东;于书霞;黄超;;武汉市城市化进程的环境效应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2 杜金娥;张光生;;乡村旅游的环境效应[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3 刘耀彬;;江苏省未来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环境效应的多情景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孙新章;;外贸及外资的总体环境效应与对策[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5 刘敏;蒋海燕;王和意;张心怡;常静;许世远;;上海城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ULUCC)变化及其环境效应[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闫云凤;杨来科;;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以CO_2排放为例[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7 吴俊范;;开埠初期上海塘路系统的产权转型及其环境效应[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8 王春雨;王跃武;龙显助;;松嫩平原引、蓄、排水利工程的环境效应概论[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曾东方;;煤炭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粉煤灰[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记者 韦荣华;重视森林环境效应[N];中国绿色时报;2001年
2 张维 陈宏波;国际贸易行为环境效应的性质、趋势及对策[N];中国环境报;2001年
3 徐淑霞 张文龙;东营区环境效应催生“项目磁场”[N];东营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龚亮;抓好党建促生态[N];光明日报;2013年
5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陈军亚;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N];光明日报;2010年
6 株洲工学院 宋宝丰 邱丽萍;寿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包装发展的作用[N];中国包装报;2001年
7 通讯员 马振超 田雨 史立业 记者 马利华;逆水鼓风帆 乘势破浪行[N];承德日报;2006年
8 田亚军;环境效应促发展[N];西安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曲力力;城市典型废物循环利用的资源环境效应分析模型及应用[D];清华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洁;我国北方起沙指数气候特征和影响因子及其环境效应[D];兰州大学;2015年
2 姜良迪;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的环境效应影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
3 蒋丽丽;双边自由贸易协议的环境效应[D];浙江大学;2016年
4 宋丹;生态脆弱区采煤地质环境效应与评价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5 徐成亮;中俄油气能源合作对中国的环境效应影响研究[D];湖北大学;2015年
6 孟亚飞;湛江地区氮收支及湛江湾与南海氮通量估算[D];广东海洋大学;2016年
7 蔡惠光;我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8 王一雁;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9 李其艳;福建省对外开放的环境效应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10 文兰兰;中国出口贸易的环境效应实证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8726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872615.html